張嗣興
從2003年到2011年,中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39.25萬億元,上繳稅金從8361.6億元增長到3.45萬億元,凈利潤從3202.3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5.2%。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效說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必須繼續堅持。
國企改革是中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30多年來,經過實施“擴權讓利”、“企業承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立國資委”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國企改革已經在企業治理結構、國有經濟布局、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一系列市場化的改革,使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從2003年到2011年,中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39.25萬億元,上繳稅金從8361.6億元增長到3.45萬億元,凈利潤從3202.3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5.2%。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效說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可以有效結合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必須繼續堅持。
目前,國企改革仍處于過程之中,需要解決的體制、機制、結構和歷史問題仍然很多。換言之,既定的國企改革目標尚有部分沒有完全實現,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國企改革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盡管部分地方國企和50家央企這幾年進行了規范董事會試點,力圖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以使現在的企業進行重大投資時,必須拿出充分理由說服董事會,促進科學決策,防范風險。但是,目前董事會的考核和外部董事的選拔、任用和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國資委監管機構,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關系還須進一步理順。二是國企發展方式仍然粗放。自改革脫困“三年攻堅”以來,全國已有5010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和資源枯竭的礦山有序退出了市場,同時,國企和國有資本逐步從中小企業層面和一般生產加工業退出,使國企戰線收縮,布局得以優化,在39個工業行業中,有18個行業國企總產值占比低于10%,而上《財富》500強的國企從2003年的6家增至2012年的54家。但是,國有企業目前大多仍分布在傳統產業,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較低。一些產業集中度較低,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重復建設,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布局結構還須進一步調整。三是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各級國資委成立后,逐步建立起委托代理關系和激勵約束、責任追究等機制,推動國有產權透明管理,進場交易,強化審計和外部監督,改革經營者選任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并完善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但是,國有資產管理中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干預有增加的趨勢;經營性國有資產還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資源配置分散,經營效率低下;出資人職責和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分離還不到位;收入分配管理,資本經營預算,境外資產監管等方面的制度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四是各種社會負擔依然沉重。中央企業還有醫院、學校和管理的社區等辦社會職能機構8000多個,對這些機構的費用補貼每年多達幾百億元;中央企業現有離退休人員523.6萬人,還有困難職工等100多萬人,企業為此需要承擔大量管理和其他負擔;廠辦大集體改革難度加大,解決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問題需要付出很大改革成本。這些問題不解決,國企就難以“輕裝上陣”,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國企改革是為了更好地與市場經濟體制兼容,因此,對緣于歷史沿革、體制、機制和認識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難題,必須用改革的方法一一破解。
當前,中國傳統的發展方式面臨轉型的巨大壓力。從外部看,金融危機后外貿的需求正在大幅地收縮,傳統的中國制造,通過歐美市場消費這種國際分工關系正在發生變化。而后起的新興國家在中國已有的市場中的替代作用也開始顯現。從內部分析可知,與此同時,中國的內生條件也在發生變化。中國人口紅利在減弱;跨國公司早已度過投入期,開始向外轉移大量的利潤;人民幣已大幅升值32%,中國制造的貨幣成本大幅攀升;資源由原來的國內廉價供應不得不轉為國外高價資源。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進入中速發展這一較長時間的下行過程之中。為了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都在加大研發投入,發展信息、生物、數字制造、綠色能源等高端技術領域,為新的產業革命提供了技術支撐,新的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條件正在加速形成。如果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顯然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并走向經濟繁榮。因此引發了國際產業向制造服務化、高端化、智能化、網絡化和綠色化的發展與變革,而這種變革,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機會,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果中國的研發和創新跟不上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未來的增長點可能會面臨斷擋的風險。而分散化、開放式的產業發展方式,對傳統比較集中的政府高度干預的體制提出了轉型的要求,它要求更加靈活、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的市場競爭。而要實現轉型,創新和培育新的產業領域是最好的切入點。中國企業一定要從傳統的制造走向以研發為基礎的制造,才能從根本上走出目前的狀態。
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癥結來源于五個缺乏,即:一缺動力。包括企業家和研發人員以及企業之間都缺乏創新動力。缺動力是指大型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創新激勵不足的問題,大家都不愿意投入大量資源,從事投入多、風險高、周期長、難度大的創新活動,“有能力、缺動力”現象比較突出。二缺能力。缺能力表現為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普遍缺乏持續籌資能力,基礎研究能力、創新淘汰的系統整合能力和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能力等一系列創新要素的組合能力。三缺經驗。缺經驗是指大型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和現代企業制度環境下,從事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實踐經驗少,特別是長期的現代技術開發經驗、充分市場競爭經驗和品牌經營經驗普遍缺乏,影響了大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四缺品牌。缺品牌不是指大型國有企業缺少產品和服務品牌、商標和標識,而是指與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相比,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普遍缺乏被廣大消費者普遍認可的國內外知名的自主品牌,缺乏一整套培育、保護和發展自主品牌的戰略、規劃和實踐。五缺環境。缺環境表現在大型國有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有效競爭環境、成果轉化環境和政府管理環境,制約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新績效。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企業自己的事,更主要的是政府的事,是要通過改革去解決的事。所以說,轉型的關鍵還在于推進改革,而且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緊迫要求,必須繼續堅持國企改革發展之路。
但是,對于國有企業改革未來的目標、方向和方式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近一兩年關于是“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的熱烈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于如何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存有很大的分歧。其實,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局,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觀念的沖突。而這些不同的觀念,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僅僅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理論框架,還不足以解釋和指導未來的國有企業改革。因此,需要從中國現代化轉型的視角來看待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從功能泛化的金字塔型傳統社會向功能分化的網絡型現代社會的演變邏輯,是理解如何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的關鍵。所謂功能泛化,是指在傳統社會中不同領域的不同功能常常是整合在一起的,一個團體、組織或個人往往身兼社會的多種功能。中國傳統社會是個金字塔式的一體化結構,不同領域和不同功能被整合在一起,而政府(或皇權+官僚集團)作為塔尖,擁有最高的權力,代表全體利益,是整個社會的規則制定者和裁判者。現代社會則是一個多元化的網絡狀結構,社會被區分為功能不同且界限分明的各個領域,存在著利益取向各有不同的多元化主體。利益主體之間依靠規則加以協調,政府雖然在整個社會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發揮著引導(某些領域是主導)作用,但同樣必須受到規則的限制,從一個社會的絕對核心和領導者轉變為引導和參與者。用現代化轉型的理論框架加以審視,可知目前的國企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和停留在功能泛化的傳統社會管理理念和模式上,存在嚴重的“角色借位、利益沖突”問題。所以必須按照中國現代化轉型的要求,逐步建立“各歸其位,各司其職,責權對等,激勵相容”的國有企業現代管理體制。而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堅持國企改革發展之路,就是中國今后轉型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