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劍峰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西部地區,培育新型農民是西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西部農村的基本情況是人多地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仍然面臨觀念滯后,任務繁重,機制不全和資金制約等困難。西部要采取創新思想,加強領導,整合資源,完善機制,豐富內容和改善社會環境等措施來培育新型農民,以促進西部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西部地區 新農村建設 新型農民 培育機制
無農不穩。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其核心就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和培育新型農民。而西部地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西部地區要搞好新農村建設,根本上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西部農村的基本情況是人多地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障礙。因此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對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
培育新型農民是西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和重要抓手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西部地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西部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無疑是農民。這個“農民”不是“傳統”農民,而是“新型農民”。
培育新型農民是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人永遠是第一要素,農民是西部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是根本之道。沒有農民素質的提高,西部就不可能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而沒有西部的新農村,當然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因此,溫家寶總理曾指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素質。無疑,主體素質的高低決定新農村的成敗。
培育新型農民是西部地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讓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村居民。要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素質必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只有經過教育培訓,使農民從傳統走向新型,從農民轉向市民、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才能促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為城鄉一體化提供必要的條件。
培育新型農民是西部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生產發展是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30年,西部廣大農村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也要看到,時至今日,許多農村仍停留在以“農耕為生”,“面朝黃土背朝天”為標志的落后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面貌,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而這需要農民掌握和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和市場經濟等知識,即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使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把發展現代農業落到實處。
西部地區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據2008年國家統計局資料,截至2006年末,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15142萬人,男女勞動力性別之比為50.9﹕49.1。在勞動力年齡構成中,20歲以下的人數占12.8%,2~30歲的人數占16.9% ,31~40歲的人數占24.5%,41~50歲的人數占19.1%,51歲以上的人數占26.7%。從農村勞動力文化構成上來看,文盲占10.7%,小學文化程度占41%,初中文化程度占39.7%,高中文化程度占7.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從農村從業人員總量及構成來看,西部地區農村從業人員總量為13927萬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總量的86.3%,第二產業占5.2%,第三產業占8.5%①。從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區農村存在勞動力數量龐大,文化教育程度低,產業分布落后、不合理等問題。
西部地區在培育新型農民方面所做的工作。自進入新世紀尤其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措施,注重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取得顯著成就。
一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背景下,西部的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構建了政府主導、高中初共同發展又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的職業教育框架。2001年到2004年間,西部職業高中招生數增加156201人,增幅為46.64%(不含西藏);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數增加99323人,增幅為29.75%;高等職業院校由83所增加到190所,在校學生數由9.85萬人增加到43.15萬人,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增長均很迅速②。西部職業教育的重要生源和對象無疑來自農村,這為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積極做好農民培訓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重大舉措。西部地區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了各地新農村建設規劃,為加快培養新農民的步伐,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農民培訓工作。如組織開展了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陽光工程等多種形式的培訓,為農民掌握專業技術技能,脫貧致富,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如甘肅省,在“十五”期間,全省共完成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50萬人(次);“綠色證書”培訓25萬人;培訓農業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科技示范農戶30萬③。據統計,2009年1~9月份,全省共完成農民工培訓205.48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8.92%。其中,引導性培訓158.09萬人,技能性培訓47.39萬人,完成全年計劃33.1萬人的143%,培訓后輸轉率達95%以上④。
西部地區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一是任務繁重。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截止2009年末,西部12個省區(市)的總人口為3673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7.9%。同期,西部的城鎮化率為39.4%,換言之,西部12個省區(市)的農村人口約占西部總人口的60%多⑤。西部要對大量的農業人口進行全面的教育培訓,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社會工程,任務繁重。
二是觀念滯后。雖然相對過去,人們對于農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積極的認識。但是,毋庸諱言,仍然有一些部門和領導并沒有真正重視起來,表現出來的就是形式重視,實質輕視;會議講話重視,具體問題無法落實。許多農民對于培訓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積極性主動性不夠,自主學習培訓意識淡薄,不太愿意在接受學習培訓方面進行投入。
三是起點較低。由于歷史及現實的原因,西部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整體素質不高,相對其他地區甚至全國平均水平而言,都處于下風,這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障礙。
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及構成
四是機制不全。農民目前接受教育培訓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農村中小學的輟學率仍然比較高,到高中階段,輟學現象更為嚴重,這對下一代農民素質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礙。另一個是商業化的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西部絕大部分地區現在還沒有形成和建立專門培養新型農民的繼續教育培訓機制和機構。
五是內容單一。目前,對農民培訓的內容較為單一和片面,主要是培訓和學習一些實用性的農業技術,而缺乏其他綜合素質的教育培訓,如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知識、市場經濟、管理理論和人際關系處理等。而且,對農民的培訓基本成短期臨時化,以短平快的培訓學習為主。這樣的培訓內容和時間顯然無法完成培育新型農民的艱巨任務。
六是經費不足。近年來,西部地區在培訓農民方面的經費在不斷增加,但資金問題仍然是制約農民教育培訓開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例如,據《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農民工的培訓資金由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共同負擔。但實際上,農民工培訓的費用主要來自政府,培訓經費來源單一,有些地方政府感覺經費負擔過重。而農民承擔費用的能力比較弱,如果讓農民承擔費用,就會影響他們參加培訓學習的積極性。
七是環境制約。西部地區許多農村的環境相對封閉,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依然是傳統的落后的幾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閑時節,許多人的休閑娛樂以賭博等低級、不文明,甚至違法的方式為主。有的地方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打架斗毆,鋪張浪費,社會風氣不正。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有上進心的農民也可能沉淪,更遑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總之,西部地區有關方面對培育新型農民已經形成共識,日益重視,但合力還未完全形成,面臨的眾多困難和挑戰使造就和培育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下轉256頁)
( 上接235頁)
西部地區培育新型農民的對策措施
創新思想,以農民為本。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農民,培育新型農民離不開新的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就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作為一種執政興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的。西部地區在培育新型農民的過程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就是要立足本地實際,以農民為本,從農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要求出發,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所急,合理統籌,科學規劃,為提高農民素質和培育新型農民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好基礎。
加強組織,加大投入。西部地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培育新型農民列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統籌協調,成立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農業、財政部門領導及有關處室負責人組成,負責培訓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農民教育培訓是公益性事業,要抓住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入。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明確投資比例,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時要鼓勵社會資本、個人投資等積極投入農民教育培訓,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企業、用人單位和農民個人共同分擔的農民教育培訓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
整合資源,健全機制。目前,西部許多地方,農民培訓呈多口管理、機構散亂和重復培訓的現象。許多部門都在參與農民培訓工作,如農業、民政、教育、科協和部分院校等都從各自的工作和業務出發,開展對農民的實用技術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等,但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沒有溝通,經費分散,培訓重復,無法形成合力。所以,有必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明確管理職責,整合培訓資源,健全完善培訓機制,協調經費使用,提高培訓效率。既要立足和利用現有的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站等教育培訓機構,還要建立專門的農民教育管理培訓機構,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資源,逐步建成縱橫交錯的立體的新型農民培育體制和機制。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走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豐富內容,提高素質。以農民為本,豐富農民培訓教育的內容。農民培訓的目的不僅僅讓農民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甚至增強他們在全球化時代和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生存適應能力。所以對農民的培訓內容,不僅包括職業技術技能,也應該包括民主法制、思想文化和道德規范等各個方面,要著力培養與提高農民素質。
改善環境,雙管齊下。環境可以塑造人。新型農民的培育需要良好文明的農村社會環境。
一是民主法制環境。新型農民應具備基本的民主法制素質。首先,要推進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讓農民積極參與村集體的管理和監督,培養農民自我管理能力,調動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農民群眾的民主參與意識。其次,開展普法教育,增強農民法治觀念。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清除“村匪街霸”和黑惡勢力,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從嚴查處“黃賭毒”及社會丑惡現象,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二是社會文化環境。大力推進西部農村文化建設,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水平,倡導并逐步形成文明、健康和積極向上的文化輿論環境。根據農村和農民的情況,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中。通過組建文化站和文化室等,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開展文明村鎮等創優評獎活動,倡導新風、反對陋習,倡導科學、反對迷信,倡導文明、反對愚昧,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人居環境。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整治村容村貌,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新農村文明的窗口和新型農民素質的展示。
(作者為渭南師范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⑥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
②王根順,劉仁:“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4期。
③陸武成:“在農民培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6年3月,http://www.gs.xinhuanet.com/zhengfupd/2006-03/24/content_6559755.htm.
④龐波:“在全省農民工培訓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2009年10月29日,http://www.tslw.com.cn/html/ldjh/2009_12_14_09_06_15_4061.html.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就業形勢保持穩”,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2_402706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