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濘江

掛鉤黃金價格和匯率的銀行理財產品,是這類產品中的“高危”產品!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前3季度共有1279款結構性產品到期,其中852款產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在這852款產品中,792款產品實現了最高預期收益率;6款產品到期收益率高于最高預期收益率;54款產品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包括30款僅實現最低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和24款到期收益率介于最高預期收益率和最低預期收益率之間的產品。
從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結構性產品的掛鉤標的來看,掛鉤黃金價格和匯率的產品是這類產品中的“高危”產品。
從結構性產品誕生之日起,產品發行銀行看錯掛鉤標的的市場走勢或者踏錯選擇時點,使得結構性產品到期不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情況時有發生,從而導致這類產品廣受詬病。
從2012年前3季度到期產品的表現來看,非結構性產品的到期收益率最高為10.00%,產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80%;而結構性產品共有15款到期收益率超過10.00%,到期收益率最高達27.00%,產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為5.35%。結構性理財產品較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能更好的闡釋投資活動的風險收益特征,雖然面臨的風險更高,但存在獲得更高收益率的潛在可能,這也是銀行和投資者對結構性理財產品愛恨交加的主要原因。
對標的金融工具市場的判斷失誤或時點選擇錯誤,是結構性產品到期不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最主要的原因。但目前已經出現了銀行將這一難題向投資者轉移的趨勢,以規避類似市場判斷失誤而帶來的聲譽受損的風險。結構性產品的設計方面出現了新的變化,銀行只負責對產品的結構進行設計,并不對掛鉤標的的市場趨勢做出自己的判斷。具體操作為,銀行同一時間發行兩款結構完全一樣的產品,唯一不同的是兩款產品對掛鉤標的的市場走勢判斷完全相反,由投資者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對應的產品。如招商銀行2012年8月6日發行的“ 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A50中國指數基金表現聯動(看漲)”和“ 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A50中國指數基金表現聯動(看跌)”,兩款產品分別對新華富時A50中國指數在2012年8月10日到2013年2月5日的走勢做出看漲和看跌的判斷。銀行發行這類“矛盾對立”的產品,雖然表面上同時為看多和看空標的市場的投資者提供了可選擇的產品,但銀行存在規避責任的嫌疑,銀行將自己完全置于中立的角度,難以體現其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
結構性產品并不適合所有投資者進行投資。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者必須要有風險意識,須知高收益往往對應著高風險,一些較為激進的結構性產品,最低預期收益率甚至為負,投資者一定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另外,投資者要有一定的投資經驗,結構性產品的掛鉤標的所涉及的金融工具廣泛而復雜,市場的影響因素眾多,投資者應對產品所掛鉤的金融工具及市場有一定了解,或者根據自己熟悉的投資領域,去選擇對應的結構性產品。特別是上述“矛盾對立”的結構性產品對投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對標的市場的走勢做出的預測來選擇對應的產品,一旦判斷失誤,到期就僅能獲得最低預期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