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嬌
最近,公司的一個客戶朋友向我傾訴了他這些年在理財方面的困惑。近年來,他接觸了很多金融機構的客戶經理,其中也有外資銀行的,并且他本人也是金融危機后,外資銀行理財產品遭遇巨幅虧損的真實受害者。朋友想得開,對損失很淡然,但讓他十分不解的是很多客戶經理的行為。按照客戶的理解,他說自己身價數千萬,又非常熱心,經常幫客戶經理轉介紹客戶,甚至讓朋友直接跟著買產品,若客戶經理有幾個他這樣的客戶,長期很用心的維護,應該說日子會過得很舒服。恰恰讓他不理解的是,很多客戶經理都很短視。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他購買過一款某銀行的產品,當時出現虧損,但若繼續持有的話,后來還會掙錢。可當時給他推薦這款產品的客戶經理跳槽到了另外一家銀行,找了一個理由,讓他轉去了新的銀行,買了一款結構性的產品,結果反倒虧損了。他馳騁社會這么多年,對其中的厲害關系其實看得也很透徹,不過就是不點明罷了。只是站在客戶的角度,一個他認為是真理甚至是大家都會認為是真理的事情,卻為何總有這些客戶經理看不透?
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向他說明一下,很多時候并不是客戶經理看不透,而是看不開。舉個例子,很多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產品,是無法選擇的經濟周期或者說投資時機的,如公募基金,而客戶經理的本職工作就是將這個產品賣出去。另外,一些外資行,客戶進去的資產過了幾個月就與客戶經理無關了(跟一些保險機構類似),而客戶經理又被新的任務層層包圍,所以他要有這么灑脫的態度才怪呢。客戶經理只是在適應規則,否則他可能做不好本職工作。這其實也是我離職創辦獨立財富顧問機構的初衷。雖說作為企業,我們也要客戶,也要盈利,也要向客戶推介產品,但可以說,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我們第一次有了一個權利,那就是可以站在微觀層面的客戶角度去考慮產品的選擇。二級市場不景氣,我們精選固定收益的產品;這個類別的產品不合適,我們可以去選擇別的產品。千萬別小看這些區別,可能現在很多人還看不到它的可貴,但不久的將來,客戶會體會得更明顯。
我無意去評價這里面的孰是孰非,特別想說明一下的是,獨立財富顧問機構也只是金融服務行業中很小的一個分支,它與金融行業其他子行業并不是“你壞我好”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借用一句廣告的靈感,應該這樣表述:真正的獨立財富顧問機構,應不直接“制造”投資理財產品,而只是這些產品的“搬運工”。幫助客戶去更好的甄別不同產品、同類產品,幫助客戶可以更客觀的去評價自己的狀況以及選擇更合適的產品,在投資者和產品供應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更充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