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父


朱熙華的《生命系列》大銅章的意義,在于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于倡導環境保護,并將其與生命聯系起來。如此養眼又養心的佳作,會猶如生命火焰,在所有珍惜生命和倡導和諧相處的人心中燃燒。
生命系列》大銅組章,其實共兩枚:《生命系列海洋》和《生命系列陸地》。這是朱熙華的新作。當我執于掌中觀賞之際,總覺得此物特別具有藝術魅力。談及生命,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一是生命的起源,二是對待生命的態度。這兩個問題是人類數千年來一直思索探究,而至今尚不能完全清楚的大課題。朱熙華執刀挑戰,我不擔心他描畫的構圖會不再精道生動、美輪美奐,但我卻發愁這自然科學尚不能全解,社會科學還在辯論的話題,如何在兩枚小小的銅章上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
現在人們說的生命,不必注釋,皆指的地球生命。不知地球從何而來,自然無解生命從何而來。不知宇宙從何而來,自然無解地球從何而來。所以,說生命起源,必須說說宇宙起源。關于宇宙起源,現在公認的科學解釋是霍金在其著作《時間簡史》中的描述。要理解霍金所描述的宇宙的開始狀態,必須去除無限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這是一個非凡的解釋,也就是說,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宇宙的開端是一個“無”的狀態!這也正是老子在其《道德經》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里所說的“無”,不僅是一無所有,而且是時間和空間都是“無”,一種真正的無。現在由于黑洞理論,宇宙在起始時刻發生的大爆炸更加令人信服。于是,霍金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在《時間簡史》第八章詳盡地描述了宇宙早期的狀態。“就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所以是無限熱。但是輻射的溫度隨著宇宙的膨脹而下降……在大爆炸后大約一百秒,溫度降低到了十億度,也即最熱的恒星內部溫度。在此溫度下,質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夠的能量逃脫強核力的吸引,所以開始結合產生氘(重氫)的原子核……”在大爆炸后大約一百秒時,組成今天宇宙的基本原子,氫、氦、鋰和鈹等等就誕生了。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科研成果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的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空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命高分子。在地球上,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第二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的條件下,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第四個階段,有機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這一階段也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從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地球生命形式。
關于生命的起源簡說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大爆炸,二是海洋。如果這兩條不具備,地球生命自然也不會產生。可見,生命的誕生是多么的漫長,多么的復雜和偶然。而今,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多么的復雜,多么的繁盛和必然。朱熙華的《生命系列》組章在“海洋”和“陸地”兩章的正面,巧妙構圖,對地球上的生命體多樣性極盡刻畫之能事,但見種群繁盛,生機勃勃,每樣每種皆栩栩如生,整體布局美輪美奐,又似迷境誘人探索,且每每如此,必有所獲,于是探賞之心愈重。可見此作品之藝術魅力非同一般。如果至此,以為朱熙華的作品并未對生命起源有所交待,那就差矣!請你注意《生命系列陸地》正面構圖的中心,那猶似遙遠的一束強光照來,猶似雕刻者刻意留下未予著刀的巖石凹面,在總體按散點透視構圖的布局中,中間這一處空白反襯出的密實質感,那剛勁有力的數道輻射狀刀痕,朱熙華要交待什么?正是朱熙華對“大爆炸”的藝術表現,用留白(無)表示過去、表達起源,用寫實(有)表示現在、表達生命。不僅如此,在《生命系列海洋》的正面構圖中,關于生命起源也有描述,那海洋中升騰的水流(熱流)似氣泡而非氣泡的大大小小的甚至微不可見的,其實正是生命起源過程的一種藝術展現。作者有心,讀者有意,作品的藝術內涵即可豐富而且深邃地完全展現。
關于對待生命的態度,由于每一個人的生命獲得都是偶然的。所以,人類過去一直強調的都是人類自己,比如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正確對待死亡等等。但朱熙華在其作品《生命系列》中,卻將其范疇基本規范在人對待其他生物這一方面。從所有生物都是地球的居住者這一角度看,這兩個方面都有,才是全面的。《生命系列陸地》的反面,朱熙華用中心透視俯視的手法和角度,給觀賞者展現了被人類砍伐的大樹的橫截面,一棵生長百年、根系龐大、歷經滄桑的大樹,一個生命就這樣在人類的斧鋸前脆弱的結束了。一支新芽在被砍伐的殘軀上又破土生長。生命的頑強在描述生命脆弱的同時被描述,其實這正是生命的一個特征。朱熙華對被砍伐的大樹寄予了同情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砍伐者的憤怒。非常具有美感的殘樹根猶如一個大特寫,盯著看久了,總覺得那是一只眼睛,一只布滿血管和血絲的眼睛的瞳孔,一只憤怒的眼睛。其實朱熙華很溫和,他在樹樁上刻下了一行英文“Make the Land Happy Forever”,我愿意將其意譯為“愿大地常綠!”《生命系列海洋》的反面,朱熙華雕刀下是剛剛退潮的海邊沙灘,留下了一只剛剛離去的螃蟹的痕跡和一尾魚的殘軀。不知為什么,這造像特別令人感到像史前的化石,似乎在訴說這些物種早已滅絕了!死亡的寂靜在此造像前慢慢會在觀賞者的心中升起,驚駭是自然的。朱熙華再次用英文塑了一句話:“Make the Ocean Happy Forever”,我愿意將其意譯為“盼海洋生機勃勃!”朱熙華之所以用英文,因為這是他對整個人類的呼吁。朱熙華的《生命系列》大銅章的意義,在于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于倡導環境保護,并將其與生命聯系起來,藝術地告訴人們,其他生物的消亡將導致人類滅亡!人類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必須尊重和珍惜我們在地球上的一切伙伴的生命,必須保護環境,讓天藍水碧,大地長青。
如此養眼又養心的佳作,會猶如生命火焰,在所有珍惜生命和倡導和諧相處的人心中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