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生

最近,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節目吸引了全國許多的觀眾,這個節目不僅在形式編排上引人入勝,讓每一個普通的年輕人都從內心萌發著實現自己理想的欲望,而且幾乎每一個歌手的歌聲都打動著評委,讓他們常常忍不住拍案而起,甚至感動得流下熱淚。為什么人優美的聲音會帶給我們這些感受呢?
人為什么會喜歡聽音樂?
大自然環境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震動,這些震動通過空氣傳到人的聽覺器官——耳朵中便形成了千差萬別的聲音,人通過自己生理范圍能接受的聲音,就能初步判定一個或一種聲音適應不適應、好聽不好聽,這是一種最初級的對聲音的感知判斷。人的聽覺一般可以感受從16赫茲~2萬赫茲之間的聲音,但從有效的樂音而言,經常使用的音也就在20赫茲~4000赫茲之間,所以現代鋼琴鍵盤的音域就在27.5赫茲~4000赫茲之間。因為這一區域的聲音人們聽起來最舒適,感受會最強。一般的歌手音高區域也就在1000赫茲左右,而俄羅斯的歌手維塔斯能唱到3000多赫茲,幾至極限,但我們從中感受得更多的僅僅是驚訝,而不是美感。所以,由于人類聽知覺的自然限制,決定了音樂音高的某些特征。
大自然環境中充滿著各種各樣有節律、有序的現象和聲音,日夜交替,四季變化,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無不遵循著自己的規律和變化;人也是自然界的產物,于是有序、有規律的變化同樣很多:人的呼吸與脈搏,人的行走或跑步,等等,于是人在生活中每當感知有節奏和有序的行為時,便產生一種平穩、安全和舒適的感受。因此,樂音在基本確定了音高的范圍之后,有規律的聲音節奏或聲音組合就成了讓人產生美感的第一要素,而雜亂、無節律的聲音往往讓人感到不安定、不愉快以致緊張。這與其說是音樂的節奏帶給人以美感,不如說是人的自然屬性在聲音的有序變化中的一種心理滿足。
具備什么要素才能成為“好聲音”?
如果聲音僅僅含有節奏和有序性,還不能成為“好聲音”,鐘表的“滴答”聲,音樂節拍器的搖擺是最精準的節奏聲音,然而它卻無法給人以美感,甚至會帶來厭煩。所以,為了使美好的聲音成為藝術,還必須具備下一個條件:聲音變化的豐富性。
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歌曲,比如“中國好聲音”劉歡組權振東演唱的《親愛的小孩》,都是先輕唱,平緩地敘述,然后到歌曲的后半部將聲音揚上去,用嘹亮和強烈的聲音與歌曲前半部分的輕唱敘述形成對比,達到感情表達和歌曲的高峰,人們在這種聲音強弱對比的變化中,在聲音色彩的變化中(一般來說,聲音低沉會顯得色彩暗淡,聲音高亢能顯得色彩明亮)產生美感,從而感動。聲音強弱力度控制得精確性以及力度變化范圍的大小,是體現演唱者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順便需要說明的是,人對聲音強弱的感受也是有極限的,比如進入一個音樂聲超過100分貝的舞廳,有的人會覺得胸口憋悶,喘不過氣,難以忍受;而如果超過140分貝,就不是樂音了,而是一種對身體和精神摧殘的噪音。
人類聽覺上的自然屬性的種種局限,決定了音樂主要由那些優美、悅耳的音色和有序的節奏組成,比如意大利美聲唱法圓潤、通透、飽滿的聲音,滿足了人們追求平穩、安寧的心理需求。但人類的心理需求又是復雜多樣的,在中國京劇的老生唱段中,在日本民族的能樂里,我們又發現一種蒼勁、沙啞甚至帶有緊張感的聲音同樣有著巨大的藝術感染力,給人內心以沖擊。在“中國好聲音”節目里,像袁婭維等一些搖滾歌手獨特甚至超乎常態的聲音也一樣感動著評委和每一位聽眾,我們為他們變化多樣的音色和節奏慨嘆叫絕;而平安用通俗唱法重新演繹了《我愛你,中國》這首美聲歌曲,用新一代年輕人的理解與個性賦予了這首歌曲新的色彩和形象。所以,關鍵不在于用了什么樣的聲音,而在于如何運用某種聲音恰當地表達音樂的內在情感。
然而,人們還是對和諧、安寧(或者叫“給人以安全感”)的聲音情有獨鐘。像“中國好聲音”節目里,當兩個歌手PK同一支歌時,往往都是先每個人唱幾句,到了最后結束段落時,兩個人的聲音通過演唱不同的音高融合在一起,從而結束全曲。這種有序的不同音高帶給人協和感,它們有的純凈,有的豐滿,這種豐富的聲音變化效果被稱為“和聲色彩”。協和的聲音使人產生悅耳的體驗,這也是由聽覺的自然屬性決定的,在歐洲古老的宗教音樂中,早已使用兩音之間相差四度、五度以致八度的和聲,以顯示宗教純凈、崇高及神圣的意境。
所以,人類對于樂音,存在著聽覺上的自然屬性需要,也存在著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它們共同在人類聽覺本能這個層面上制約著音樂聲響的結構狀態。比如,當人們聽到一個聲音的刺激時,會下意識地對后面的聲音產生期待感,當出現一個緊張急促的節奏時,會使人焦慮不安,從而對平穩、和緩的節奏產生期待;當出現一個不和諧音時,會使人產生緊張或壓抑,從而產生對和諧音程的期待。如果后面的聲音符合期待,就會使人產生滿足感,緊張的心理便會得到緩解或釋放。人們有時又期待這種帶有緊張感、不安感的體驗,但過度緊張又使人產生不快,于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使緊張心理緩解,得到釋放,重新達到心理平衡。再比如,無論一首歌曲或一首樂曲,在即將結束時,必須要給聽眾一個完成感,通常采用的手法或是旋律節奏逐步增強,在音樂的高潮部分以強收尾;或是逐步減弱,在一種漸行漸遠的狀態中結束全曲,總之,要讓聽眾得到一種對完整作品的判斷和把握,否則聽眾在心理上就會有缺失感,沒有獲得一種滿足的體驗。美好的聲音就是在這種緊張與緩解、期待與滿足、動態與平衡之中不斷完成的,并給人帶來豐富、美好的審美體驗。音樂家欣德米特說過:“音樂無他,張弛而已。”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