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越

聽音樂時大腦的變化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音樂能引發大腦釋放更多神經傳遞介質——多巴胺,讓人體會到類似美食和金錢帶來的愉悅。他們找來8名志愿者,這些志愿者都熱愛音樂,有時聽到最愛音樂還會禁不住“顫栗”。“顫栗”會讓他們身體發生變化,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體溫上升、皮膚電反應改變。這些都是人心情愉悅的表現,可以用科學手段測量。志愿者聽音樂時,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和正子掃描,觀察大腦活動情況。掃描顯示,與聽到一般音樂相比,志愿者聽到最喜愛的音樂時,大腦紋狀體中產生更多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以用來幫助細胞傳遞脈沖,能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方式。研究人員發現,在最喜歡樂曲高潮部分到來前15秒,志愿者大腦紋狀體中某部分多巴胺數量開始增加,高潮到來時,另一部分也開始出現大量多巴胺。研究人員認為,這代表期待音樂高潮以及真正高潮到來都能讓人產生愉悅感覺。科學家分析,大腦中與期待有關的部分是負責“預測”以及對環境反應的部分,它與負責巔峰感受的部分不同。后者位于大腦邊緣系統,是介于大腦皮層與腦干間的復雜神經結構,負責情緒與記憶。這一研究結果也許能幫助解釋,為何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能欣賞同一種音樂。
聽音樂與性格
了解一個人愛聽什么音樂,就能了解他的性格。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詹森·倫特福羅經過研究后認為,了解一個陌生人是否有創造力,是否心胸開闊,是內向還是外向,只要聽聽他最喜歡的10首音樂。一個人的人格會通過音樂的節奏、旋律與歌詞展現出來。青年男女初次見面,問得最多的問題便是:“你喜歡聽什么音樂?”
喜歡爵士樂、古典音樂等復雜音樂的人,智商在人群的平均水平之上。
喜歡鄉村音樂、流行音樂(例如排行榜上的歌曲)的人通常較為循規蹈矩、誠實和保守。倫特福羅認為這些人頭腦簡單,不喜歡把事情搞復雜。
喜歡舞曲和靈歌等感情強烈音樂的人很容易沖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喜歡歌劇戲曲的人在遭遇家庭丑聞的時候,用自殺來解決問題的機會比其他人高兩倍——這是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斯塔克的研究結果,但斯塔克認為,這是因為表演型人格者被《蝴蝶夫人》之類的歌劇所吸引,而不是看完表演受了影響。
喜歡聽重金屬搖滾或黑幫說唱音樂的青少年會有更多的性行為與沖動行為嗎?這是家長們擔心的問題。但倫特福羅研究發現,音樂與那些行為問題沒有直接聯系,這類樂迷反而比其他孩子的性格更懦弱、羞澀。
有些人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學習,研究發現一個人性格越外向,在背景音樂中就越能集中注意力,而內向的人則會被音樂擾亂思維。根據美國東北路易斯安那大學的研究,性格外向者更喜歡重低音。
好聲音是經過訓練的?
許多人認為是聲帶產生了聲音,另外一些人則相信你從肺里吐出的氣體越多,你的聲音越好。事實上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你的聲音是通過一系列的器官協作才發出來的。如果說聲帶對產生不同的音高起著關鍵作用,共鳴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音質,它決定了是蒼白、松散、刺耳還是柔和、圓潤、飽滿的。眾所周知,人們在演奏樂器的時候,光靠拉弦的聲音是很小的,而琴箱就像一個擴音器,可以使得聲音變得響亮。人也一樣,聲帶發出的基礎聲音是弱小的,它必須通過其他腔體產生的共振才能使聲音得以擴大。
人的共鳴腔體主要包括聲帶所在的喉腔、舌根后面的咽腔、舌根前面的口腔以及鼻腔、胸腔和頭腔。通過解剖可以發現,這些器官是連通的,組成了聲音的通道。在這個通道中,因為腔體張力的變化,致使空間大小改變,共鳴的效果自然就不同了,聲音也就有了各種變化,變得更加豐富了。
為什么人們更喜歡異性的歌聲?
在人類進化歷史上,曾經有個時期,男人和女人的聲音音調都差不多。但是隨著物種選擇,那些男中音的基因取得優勢。男孩子到青春期才會變聲,這絕非偶然。當睪丸激素開始分泌時,男性的聲帶就會變長,變寬變厚,從而發出低沉的聲音來引起女性注意,因此女性更喜歡低沉渾厚嗓音的男性。另一方面,男人則發覺女人的聲音如果溫柔、細膩則更具有吸引力,認為她們是從屬的、嬌柔的、健康的、年輕的。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