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良

10月19日,“*ST嘉瑞”華麗變身為“華數傳媒”,停牌6年后復牌首日一度上漲621%。
作為史上“最資深暫停上市公司”,*ST嘉瑞因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三年虧損已于2006年4月13日被深交所暫停上市。10月19日,化身為華數傳媒粉墨登場之后,即受到二級市場的熱烈追捧,在一分鐘內狂飆560%被臨時停牌,復牌后再次暴漲,收盤報14.42元,按2元的定增價計算,漲幅為621%;按停牌前最后一天收盤價1.25元計算,漲幅為1054%。
游資輪班
復盤首日,該股的換手率就達到了49.53%,次日換手率高達51.27%,兩天累計換手達100.8%,居滬深兩市之首。
公開信息發現,在該股復牌首日大漲之際,第一大流通股東徐軍就已經獲利了結。當天的賣一席位是齊魯證券北京朝外大街營業部,拋售2072萬元,如按當天最高價14.42元計算,折合為143.69萬股,而據公司二季報,只有徐軍持股148.94萬股,第二大流通股東沈永富則持有127.32萬股。
一批堅守了*ST嘉瑞6年時間的投資者終于可以歡享資本運作帶來的盛宴了。
被套6年之久,散戶們可謂備受煎熬。然而這幾年期間,股市卻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他們雖然沒有經歷牛市的暴漲,但也避免了大跌,這樣的漲幅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相應的補償。
據*ST嘉瑞半年報顯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均為自然人,其中散戶投資者徐軍持有148.94萬股位列流通股第一,沈永福持有127.32萬股,位列第二。資料顯示,徐軍為2006年停牌前的第一季度進入,持股96.6741萬股,均價1.58元,成本約為153萬元,由于實施了股改,變成了148.94萬股,徐軍每股成本攤薄到1.02元。以現在的股價粗略一算,徐軍現在擁有近2147.7萬元,較之前翻了近14倍。
為什么一家停牌6年的公司,還能夠完成烏鴉變鳳凰的傳奇,這種重組到底有多大的價值呢?
“停牌這么多年,介入比較熱門的傳媒行業,尤其是在今年以來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快車道的背景下,達到這樣的漲幅并不意外。未來一段時間還會繼續維持強勢,即使沖高之后有所調整,其成長性也很好。”對于華數傳媒這只股,財富證券李朝宇表示非常看好。
然而,當日收盤價為14.42 元,根據華數傳媒 2012 年利潤承諾及公司目前股本計算的市盈率為 103 倍。專炒ST股大王譚正標認為,“未來肯定是幾個跌停。正常價格應該在10元左右,現在卻達到了14元多,主要是幕后股東有意把價格提高。行業倒是可以,但是用戶數量和發展速度遠遠不及同行業的企業,例如電廣傳媒。”
一朝變鳳凰
華數傳媒由*ST嘉瑞改名而來,而*ST嘉瑞的前身是被戲稱為“最資深暫停上市公司”的“安塑股份”。
1994年,一個叫做湖南省安江塑料廠的企業改組,設立“湖南安塑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經中國證監會核準,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股票簡稱“安塑股份”。2004年6月,公司名稱變更為“湖南嘉瑞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相應變更為“嘉瑞新材”。由于2003到2005年連續三年虧損,公司股票于2006年4月被暫停上市,直至2012年10月19日。
在股票暫停上市的6年間,嘉瑞新材經歷了三次重組,但2009年、2011年2月的重組,均胎死腹中。直至2011年7月,被華數集團的控股子公司華數傳媒確定為借殼對象,實行第三次重組,今年8月,重組方案獲證監會通過。于是,這一停牌6年的公司,重獲新生。
重獲新生,對上市公司來講,是天大的好事,但對股民、對整個股市,卻不見得必然有利。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允許停牌長達6年之久的嘉瑞新材,也就是之前的安塑股份復牌,這會刺激股民更傾向于在股市上的投機行為。
董登新表示,它給公民的一個誤導就是死不退市,無論怎么垃圾它都是不退市的,所以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慫恿或者是鼓勵股民大膽的參與垃圾股的爆炒,是一個負面的示范效應。
董登新說道:“現在我們還沒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制度,所以導致像安塑股份這樣子,長達6年的時間反復的去尋找重組,失敗再重組。這種重組要求和復牌的要求就是為了規避退市,這樣使得我們的退市制度似乎永遠拿它沒有辦法,這樣一種低效的重組也是一種社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它在某種政府上是對我們股市的優勝劣汰,淘汰機制一種嘲諷,每一次垃圾股的炒作最終的買單者都是我們的股民和中小投資者。”
不過,對于這種瞬間暴漲的局面,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投資者的付出成正比,倒也不值得大驚小怪。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桂浩明表示:“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歷史地看,因為能夠獲得600%盈利的,那大多是在2006年買入的。那個時候買入直到現在才獲得盈利,這6年當中,他放棄很多,也放棄很多機會獲取這個收益,我想這本身和他的付出是相對應的。當年他停牌的時候價格是比較低的,現在實現一個大幅度上漲,它是通過資產重組,讓一家虧損的公司、一個業績不好的公司、一個前途不明朗的公司通過重組,成為一個新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會對它的估值發生明顯的變化。”
急需長效機制
在股市上,那些經營業績不好的股票,被稱為“垃圾股”。這些年來,圍繞垃圾股要不要退市的議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2001年4月23日,上海水仙電器的股票“PT水仙”被終止上市,成為我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第一家因連續虧損而退市的股票。截至目前,從A股市場上退市的股票共有39支,而A股上市公司已經多達2000多家,退市比例不足2%。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率為6%,英國創業板AIM的退市率更是高達12%。董登新認為,建立健全股市退出機制,更有利于我國股市的健康發展。
另據了解,今年6月,滬深交易所已經正式公布了修訂后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對退市指標設置以及恢復上市條件進行了更為嚴格和完備的修訂。某些“資深的垃圾股”或將早日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