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兵


“卸磨殺驢”的背后是一場資本游戲。
日前,達芙妮公司在全國各地的加盟商在進行集體維權活動。女鞋品牌達芙妮因加盟問題陷入糾紛漩渦,其“去加盟化”的做法激起部分加盟商不滿,甚至遭到抵制。近日,湖北省、湖南省、上海市、北京市等百余家加盟商向當地工商局和人民政府投訴達芙妮。
現在鞋、服市場不景氣,從成本上考慮,一般企業是不會收回加盟店的,那為什么達芙妮要這樣做呢?
轉型之痛
在女鞋行業,擁有從制造、設計到銷售整條產業鏈的達芙妮,依靠其平價策略,在國內市場一直保持著領先的銷量,即使在經濟發展放緩、需求低迷的上半年,達芙妮在中國市場的核心品牌業務依然取得了33.4%的增長。
但業績增長的背后,隱憂已經出現。事實上,達芙妮銷售渠道的變化已很明顯。據上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達芙妮共有4598間直營店和1010間加盟店,上半年新增411間直營店,減少了45家加盟店。直營店比例從2011年底的81%上升至83%。
據2012年達芙妮的半年報顯示,2012年上半年營業額為50.8億港元,同比增長28.9%,經營利潤增11.0%至7.0億港元,但核心品牌“達芙妮”的毛利率出現了0.5%的下降,而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從149天上升到了202天。
一位前達芙妮管理人員表示,全國適合開店的市場大約有3000多個縣市,目前達芙妮直營店加盟店有五六千家,市場基本飽和了,達芙妮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只能多開直營店 。
達芙妮高層明確表示,穩定的店鋪擴展計劃對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因而采取了專注發展自營渠道的策略,自營渠道是未來拓展的主要方向,現階段將不會再接受新的加盟申請。
對此,業內分析師認為,將渠道控制在自己手中確實是鞋業的一種趨勢,有利于公司壓縮渠道成本。
不過對于達芙妮此次戰略調整,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張國元則認為,加盟商從管理制度、配送、經營的各方面都是按照公司要求來的,從法律上來講有個“預期利益”,加盟商是看中了品牌的效應和連鎖店的價值才投資的,輕易撤除會影響到投資利益,損失將是多方面的。
“去家族化”
作為家族第二代治理者、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英杰,急切要重塑達芙妮在業界的形象,而引入TPG(德太投資)恰是達芙妮“去家族化”進程中最主要的一步。
做女鞋制造業的“豐田”是達芙妮的目標。從單一品牌銷量來看,達芙妮女鞋已經持續十幾年在國內銷量第一,然而“家族企業”的標簽,卻讓投資者對它望而生畏。2007年,達芙妮忽然遭受“開創人被拘”風波,股價一日之內下跌超過20%。而隨后的金融風暴又令達芙妮的代工和代辦業務遭遇打擊。外界開始對達芙妮“家族企業”的管理才能發生猜忌。張文儀是達芙妮的創始人之一,雖然達芙妮迅速對外澄清,張文儀被捕的原因與其無關,但此事之后,在2007年剩下的時間里,達芙妮的股價持續低迷。同時,達芙妮2006財年的業績遜于市場預期,大摩、花旗等機構先后調低了對達芙妮的評級,這也為其低迷的股價“雪上加霜”。
這兩件事情讓資本市場對該公司產生比較大的疑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族式企業在公司治理上有欠缺”。
而要消除這種疑慮,改善企業形象,達芙妮認為,他們必須要“去家族化”,要讓投資者看到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之后,在與眾多基金恰談之后,TPG成為最后的贏家。按照協議,如果TPG所有的債券及認股權證被全面行使,其將最多可獲得達芙妮國際擴大股本后14.5%的股權。
2009年6月,美國德克薩斯太平洋投資團體(TPG Capital)以5.5億元人民幣入股達芙妮,這不僅為在金融危機暗影下飽受要挾的達芙妮送來了現金,而且了結了陳英杰的一樁心事:達芙妮終于不是“家族企業”了。
TPG給達芙妮帶來什么?
2009年之前,達芙妮高增長,高庫存,低現金,低流動比率。
2009年之后,達芙妮高增長,低庫存,高現金,高流動比率。
變化是什么?
外在提升:公司更透明,股東結構更合理,變成公眾化公司,提高估值。但更重要是體現在財務報表上,也就是內力上。
對于大股東來講,公司估值提高,只是老板的賬面財富增多。而財務改善,才是公司長期競爭力的提升,和風險抵御能力的改善。
如果看銷售增長,毛利率,凈利潤率,凈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這些指標,達芙妮公司都是優秀公司的典范。毛利率一直是提升的,凈利率穩定并稍稍提升。
ROE(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一是達芙妮仍處于高速擴張時期,銷售高速增長,而規模效應還沒有體現,利潤率也沒有明顯提升。二是發行給TPG的轉債提升了凈資產。
從現金,存貨,流動比率,這些財務指標看,就明白TPG的意義。(見表)
最終,TPG給達芙妮提供了一份改進運營的最終方案,在這份方案里,TPG建議達芙妮對自己的運營模式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從原來的廠商推動型,走向消費者拉動型。換言之,是從代工商脫胎成為零售商。
“要完成這個轉變,所有的供應商、物流、IT系統都要發生根本的轉變。”這是TPG的意見。
謀多元化“過冬”
日前,達芙妮推出了首個服飾子品牌達芙妮·生活(Daphne Young)加大服裝業務,同時涵蓋鞋履、手袋等時尚配飾。
短期而言,推出該品牌主要是出于集團經營上的考量,達芙妮集團相關人士表示,除了上海之外,該品牌在其他城市已有幾家門店在試運營,未來將根據試運營的結果進行調整。
長期看,達芙妮集團的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以鞋類、服飾研發制造及品牌管理為主的多元化時尚集團公司,未來的業務發展將采取“多品類、多品牌、多檔次、多渠道”的核心戰略。
達芙妮CEO陳英杰表示,今年的目標是開50家服裝店。鞋企做服裝,達芙妮并不是首例。以鞋業起家的溫州企業紅蜻蜓,也曾將自己多年積蓄的產能優勢轉化到服裝領域。陳英杰透露,除了服裝之外,達芙妮對物流領域也有所覬覦,公司有興趣收購與物流相關的資產。
事實上,達芙妮2002年便開始不遺余力地自建物流體系,覆蓋全國30多個省、直轄市,形成了以長途配送到市、短途配送到店的物流配送中心。
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預計下半年達芙妮庫存壓力依然存在,雖然公司通過加大終端折扣力度減輕庫存,但可能繼續影響毛利率及凈利率,預計2012年全年公司經營仍面臨較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