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 田永常 呂世峰 岳曉玲
摘要高等學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在國家國防科研中擔當了重要角色。然而,高校在參與國防科研中存在著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本文分析了高校競爭力不足的原因,通過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應對措施,最后介紹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近年來開展的有效工作。
關鍵詞國防科研競爭力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4文獻標識碼:A
1 高校參與國防科研的現狀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指出要全面提升我國國防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提出了要加強“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指導方針。這為高校開展國防科技工作帶來了重大的機遇。高校通過參與國防科研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促進學科發展,提高大學培養人才的質量和能力,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國家國防科研水平,為全面推動國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教育部直屬高校承擔的科研任務涵蓋了核工業、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事電子等全部國防主體行業。
相比“十五”期間,高校在“十一五”期間承擔國防科研經費突破一百億大關,獲得了大量的國家級獎勵和國防專利,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防科研團隊,構建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大部分直屬高校都成立了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防科技研究院或軍工辦等專職管理機構,資質認證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近三十所高校成為國防科研“三證”齊全單位,并有多所高校列入總裝裝備承制單位名錄。
2 高校國防科研競爭力不足的原因
教育部直屬高校系統因為體制機制上的問題,造成了信息不對稱,渠道不暢通和科研資源難以共享等突出問題,高校固有的松散型管理體制無法適應國防科研集中型管理的高要求。高校相比傳統的軍工企事業單位,有著學術自由、科研創新性強的優點,在人、財、物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但同樣也在人、財、物和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使得政府部門和軍隊部門在給予重大項目方面更加傾向于軍工企事業單位,導致了高校在與傳統軍工企事業單位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體現在高水平人員的積極性調動和項目人員管理方面。國防科研具備保密要求高、研制周期緊、質量管理細等特點,而高校在科研中體現出能者多勞的特點,骨干往往身兼多職,有著多個科研項目。對于高水平科研人才來說,有效調動其參與國防科研的積極性是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在國防科研的激勵和保障機制上予以創新。再者,高校在國防科研中不可避免地有許多學生參與,學生作為科研人員的團隊具備其不確定性,這給項目的保密、質量管理等方面帶來了許多問題。
2.2 經費問題
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局等政府部門在國防科研項目中高度重視申報單位的前期工作基礎,在一些重大項目中側重于成熟穩定的技術,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自身優勢,但在技術成熟度、應用方面無法與軍工相關院所和企業比擬,往往在重大項目申報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加強相關項目的前期研究是獲取高級別國防科研項目的重要基礎,對于高校來說加強前期研究可以很好地促進自身學科發展,然而高校在預研經費來源方面還存在較大困難。
2.3 資源問題
高校是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覆蓋面廣,與科研相關的人員、設施、設備等分布在各二級院系所,涉及到跨校聯合的科研項目涉及的學科面和人員范圍更加寬廣,因此高校在申報系統、型號級的國防重大項目方面還無法有效解決科研資源分散的問題。因此如何整合資源優勢,做到集思廣益、平臺共享成為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
2.4 管理體制弊端
企業在科研生產中任務單一,管理上集中度高,對于開展保密和質量工作來說具備良好的條件。高校普遍采用松散性的管理體制,科研人員與設備、設施等相對較為分散,這給國防科研相關的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問題。高校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還無法滿足國防科研的要求,在國防科研的質量保障方面,高校在多個科研方向上有著不同的科研生產任務,這對國防科研質量保障體系貫徹和實施來說任務更加艱巨。這些管理體制方面帶來的問題給高校參與國防科研帶來的諸多難題。
3 有效提升競爭力的措施分析
3.1 轉變觀念,積極尋求體制機制創新
近年來,國家更加重視高等學校參與國防科研工作,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政策,加大了“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力度。這對于高校來說是促進自身發展的重大機遇,然而受到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高校還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軍民結合”的大潮流中,高校所倡導的學術自由的氛圍與國防科研的高度集中管理產生了一定矛盾。高校要適應國防科研高標準,嚴要求的特點,必須針對國防科研特點,積極去研究和制定行之有效、具備創新性和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體制,確立良好的政策導向。
3.2 依托優勢學科,積極瞄準國家重大專項
政府和軍隊部門非常重視高校的高水平學科及其創新能力,往往在重大項目的前期論證工作中積極尋求相關高校的高水平學科支持,高校在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學術交流以及學科前沿跟蹤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尋求創新型的高水平大學參與,政府和軍隊部門可以有效避免了重大專項建設過程中科學目標的狹隘性,并能顯著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于高校來說,依托其優勢學科,積極瞄準國家重大專項,加強與上級對口單位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地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服務國家國防事業。通過參與重大項目的前期論證,高校也可以為后期進入重大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
3.3 高水平人才與團隊建設
高水平人才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科的發展,學科發展同樣離不開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支撐,人才與團隊是建設高水平大學永恒的主題。國防科研的發展同樣離不開高水平的人才和優勢的科研團隊。因此高校要在參與國防科研的過程中提升競爭力,必須重視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工作。高校通過積極引入高水平的人才,建設相關的國防科研團隊,來有效提升參與國防的競爭力。除了引進人才,高校自身的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同樣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科研團隊就是一個由人才組成的梯隊。目前高校真正嚴格意義上面向國防的科研團隊還比較薄弱,跨院系、跨學科、甚至跨校組合的團隊更弱,未能很好發揮高校多學科的優勢。因此加強科技管理的引導,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對于高校參與國防科研工作來說任重道遠。
3.4 自身建設經費的有效投入
國家國防重大項目都是通過激烈的競爭機制進行運作的,“嫌貧愛富”是國防科研競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從這一點來說,優勢的高校和強勢的學科往往強者恒強。高等學校要想在國防科研領域搶占制高點、確立優勢地位,就必須增強競爭意識和加強預先研究,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觀念。對于參與國防科研的學科應有所取舍,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擇優資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建設平臺,如“985”、“211”、中央高校基金等,有效地投入競爭能力強的學科或方向,為爭取高級別的國防科研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
3.5 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直屬高校參與國防科研重大項目的工作,在項目的申報方面傾向于強強聯合。在申報過程中,教育部優先推薦與國防相關院所、軍工企業及軍隊部門單位相互聯合的高校,使得高校更加重視戰略聯盟關系和產學研合作。通過強強聯合,可以有效化解競爭,做到優勢互補。在與軍工有關的企事業單位合作中,高校可以揚長避短,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成熟度和有效的成果轉化,而企業同樣可以借鑒高校的優勢資源,有效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雙方共贏的局面。
3.6 切實做好資質工作
國家自2004年起開始實施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準入制度,截至“十一五”末期,教育部系統已有近30所高校獲得了軍工科研生產“三證”,并有多所高校列入總裝裝備承制單位名錄,高校逐步成為了我國國防科研事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然而高校在國防科研“三證”工作方面始終存在“重申報,輕過程”的觀念。國防科研相關資質是高校參與國防科研的保障,近年來高校頻發保密事故,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保密工作。質量管理體系是高校參與國防科研成果和水平的保障,高校的質量保障體系應凝練科研方向,避免大而散的管理模式,把質量管理體系做到實處。高校只有切實做好資質工作,才能為自身“從軍”打下堅實的基石。
4 結語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參與國防科研起步晚,但近年來厚積薄發,積極尋求體制機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成效。學校通過長期不懈的學科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引進工作,積極組建了智能演化計算、地理信息系統、行星地質研究等團隊。并依托地學優勢,積極瞄準和參與國家探月工程,通過中央高校基金等自身建設平臺優先資助了智能演化計算、嫦娥數據處理等優勢學科團隊。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學校獲得了國防科研“三證”,有效建立了學校的國防科研的保障體系。學校通過政策引導和不懈的努力,積極建立了與相關高校和航天院所的戰略合作機制,并在民用航天、探月工程等領域連續獲得重大項目資助,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