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林
摘要:礦山資源的開發利用,既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推動了社會的不斷前進,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地質環境問題。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編制規范》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為原則,并結合實踐經驗,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評估和分析,確定評估方案,對于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主要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作了綜合探索。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147-01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市場經濟下的礦山開采不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的結合,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開采、安全管理意識淡薄、開發技術落后等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不僅會引發接連的礦業地質災害,給廣大人民生活帶來影響,還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1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1.1 引發塌陷危險
礦山開發活動還可以引發地質災害,使地面遭受塌陷危險。首先,地面塌陷對道路和鐵路的具有較大破壞作用。其次,地面塌陷對橋涵的影響和破壞。隨著采煤的塌陷,受到影響的橋梁或涵洞由于下沉的速度較慢和隨沉隨治理的觀念盛行沒有得到及時重視,將隨著井田的進一步開發呈現大面積積水甚至全部變成水域的現象。再次,地面塌陷對河流堤壩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最后,地面塌陷對村莊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1.2 引發地質災害
在礦山資源開發時,能誘發很多地質災害,對人民的生命、生產生活和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礦山開發,極易引發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現象。礦業開采,特別是露天礦業開采,加上自然環境的影響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開采使得坡體原有平衡被打破,導致山體傾斜,巖土變形,直接誘發崩塌和滑坡;礦山開采中的礦渣隨意堆放,不及時處理,給山體造成了超負荷,導致滑坡現象;礦業開采中的殘渣遇雨水等暴風雨天氣,形成泥石流。
1.3 地貌景觀影響
主要表現在植被稀少,石漠化嚴重,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地貌環境下,因為人類的不合理開采礦業或過分強調經濟活動等造成的土層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的巖石裸露景觀。此種情況也在露天開采中容易出現,由隨意堆放的礦渣等構成,破壞了生態環境。
1.4 土地資源影響
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主要體現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上。土地占用主要是工業場地和矸石堆放占地。此外,隨著礦業開發活動的加劇,對礦區土地資源的影響程度將持續,受影響和破壞的土地范圍增大,礦業開采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地資源中,對植物和環境造成了危害和污染。
1.5 水體環境影響
礦業開采直接或間接地污染了水源。由于礦業開采中的不妥善處理殘渣和污水廢水,造成污水經雨水沖洗后流放到周圍的農田、土地中,再進一步污染農作物,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此外,有些礦業開采中直接排出廢水污水,滲入地表,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地質量。含水層造成影響。此外,礦業開采中對礦井的不合理開采容易影響到含水層水質水位等,對于淺部含水層及民用井、煤系地層及上下覆含水層、地下水水位及水質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6 大氣環境污染
采石場中,塵土飛揚,亂堆亂放的廢石廢渣經狂風一吹,漫天飛舞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
1.7 噪音污染
礦業開采中,機器聲巨大,振動分貝較高,形成了噪音污染,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
2如何恢復治理礦山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礦山開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也帶來了不少環境問題。礦山環境的惡化是每一個礦業工作者和公民關心的問題。當前的重要任務是恢復治理礦山環境,并在以后進行礦山開采時,注意保護環境,合理開采,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1 應根據情況,合理分區
礦業工作者應根據礦產資源開發計劃,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對礦山環境合理分區,方便對癥下藥。首先,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土地治理再利用為中心的原則。其次,要在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對評估區地質環境總體影響程度作出綜合結論,明確分清區內相似、區間相異情況,進行環境分區。再次,根據各個分區的不同情況和特點,對其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根據各片區的特點分成礦區南、北、中等區,在此基礎上,進行對其進行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劃分,明確各片區的地理位置及面積大小,分析其地質環境現狀,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2.2 針對癥狀,改善礦區環境
針對不同分區的環境惡化形式和地理環境特征,采取不同的改善礦區環境方式。
(1)改善礦區生活質量,防止地質災害發生。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形成的石頭、泥土、灰塵等容易造成地質災害,給礦區人員或周圍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在對于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地區,有效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2)充分發揮覆土和矸石作用,增加耕地面積和減少危害。礦山開采后,容易形成大面積的塌陷現象,造成耕地面積減少,還對礦區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針對此現象,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覆土重新回填進坑洼處,不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還合理解決了覆土的安置情況。對采礦后產生的矸石等固體廢物進行綜合治理,防止其造成的地質災害影響,又避免了浪費資源現象的發生。(3)及時修復因地面塌陷造成的交通道路、壩體沉陷、滲漏現象。礦山開采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壩體沉陷,地下水層滲漏等現象,對礦山周圍的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影響。(4)充分利用已有礦井排水處理工程,發揮礦井排水、選礦排水等的有效作用。利用排水處理工程進行妥善排水,并對生活廢水集中處理,保證礦區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質不受污染,也是保護礦區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5)綠化環境,保護植被。礦山的開采不僅產生了較多的廢石廢渣,造成了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現象,不僅危害人類自身,還破壞了植被,破壞了生態環境。為此,礦山工作者應該注意綠化環境,加強植被修復和保護,使得礦區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功成于千秋萬代。
2.3 治理與恢復并行,有效保護礦區環境
我們除了對礦區環境進行治理,還要對環境礦區環境進行保護和監督,促使礦業開采繼續為經濟發展服務,且不至于危害生態環境。
采取監測措施,加強環境監督功能,防止邊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合理處理廢石廢渣合理,選擇好堆放位置,使它不危害含水層和發生地質災害。保護植被,加強植樹造林工程,減少惡劣環境造成的地質災害對人們造成的危害。全面建立并不斷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系統。例如,建立塌陷區地面變形觀測等,完善礦區地質災害監測網絡、信息系統和預警體系。
參考文獻
[1] 景明,方坤.淺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J].西部探礦工程,2007(9).
[2] 彭智,陸三明.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綠色和諧理念[J].安徽地質,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