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錕
摘要:制定污染源編碼規則,對污染源進行唯一標識,保證我市的環境統計、普查、排污收費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闡述污染源統一編碼規則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編制污染源編碼規則的基本原則,歸納整理出適合我市實際需要的污染源編碼規則。
關鍵詞:污染源編碼規則
中圖分類號:X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148-01
1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市污染源家數眾多,業務數據數出多門。污染源普查中工業源污染源有2萬多家,排污收費污染源有3千多家,環境統計污染源2千多家,監督性監測污染源有3千多家。每年的環境統計、總量減排,每兩年的污染源普查,放射源清查都需要在各類業務數據中作污染源數據比對。目前污染源沒有統一編碼,數據比對僅能依靠污染源名稱、法人代碼、地址比對,精確比對率在30%一下,模糊比對率也只能在70%以下,有30%是無法比對的。這對于數據共享非常不利。
我國已經意識到污染源統一編碼的重要性,并于2010年開展了對污染源統一編碼的研究,在2012年發布了《污染源編碼規則》(試行),從國家的層面上統一了污染源編碼規則。但該編碼規則并不能滿足我市的實際需要,必須編制符合我市實際需要的污染源編碼規則。
2污染源編碼規則的基本原則
2.1 唯一性
確保在適用范圍內全部污染源有唯一標識,確保唯一性難度與長度有限性相關,長度越大越容易確保唯一性,反之則確保唯一性的難度加大。
2.2 信息穩定性
提供污染源相對穩定的信息,該性質與信息豐富性相關,縮小了可選信息的范圍。例如:污染源化學需氧量含量是很豐富的信息,但鑒于化學需氧量是不穩定,不能選作編碼使用信息。
根據我市實際情況,污染源重要信息的穩定級別見表1,由此可見組織機構代碼、行政區域、污染源產生時間是適用于作為編碼的。
2.3 信息豐富性
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該性質與長度有限性相關,長度越大提供的信息也就越豐富,反之則提供的信息也就越少。例如:身份證編碼,18位提供了地址、出生日期、性別等。根據我市實際需求,污染源來說最重要的信息見表1,由此可見污染源行政區劃、組織機構代碼等是適合作為編碼要求
2.4 長度有限性
污染源編碼的設計目的決定了污染源編碼長度是有限的,長度的決定因素如下:環保信息交換共享和信息穩定性決定了長度的不宜過長;唯一性和信息豐富性決定了長度越長越合適。
我們需要在當中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即滿足環保信息交換共享的目的又保持了信息穩定性的最長標識,也可以說滿足了唯一性和信息豐富性的最短標識。紙張顯示污染源編碼的合適長度最好不大于25(大約A4紙張一行方框的數量)。
2.5 正確性
確定某一編碼是否是完整、正確的污染源編碼,通過校驗碼來實現該性質。
3依據上文的5大原則,下面對目前的幾種編碼方案進行比較
(1)由環保部委托西安長天和北京長能研發的污染源監控基礎數據庫系統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中使用的污染源編碼方案如下。
由12位碼進行標識,結構為:9位數字地址碼+3位數字順序碼。
該編碼方式有如下不足:信息豐富性不夠,僅能知道地址;重碼率較高,地址相同;不具備自我校驗功能。
(2)國家污染源普查污染源編碼方案如下。
由25位碼進行標識,結構為:12位數字地址碼+2位分類碼+9位組織機構代碼+2位順序碼。
該編碼方式有如下不足:地址碼引用過長;不具備普遍性,2位分類碼僅在普查中起作用,難以推廣;不具備自我校驗功能。
(3)由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和安徽省環境信息中心編制,并于與2011年3月7日發布的污染源編碼(試行)方案如下。
A類碼:對于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法人單位及二級單位,由12位碼進行標識,結構為:9位組織機構代碼+3位數字順序碼。見
B類碼:對于尚未領取組織機構代碼或不屬于法定賦碼范圍的單位,由12位碼進行標識,結構為:6位數字地址碼+5位數字順序碼+1位英文字母順序碼。
B類編碼范圍的污染源具備A類編碼條件后,應按照A類編碼原則重新賦碼
該編碼方式有如下不足:沒有明確適用時間范圍;信息豐富性不夠;不具備自我校驗。
(4)推薦的編碼方案。
由18位碼進行標識,結構為:4位行業分類碼+6位數字地址碼+6位數字日期碼+1位數字順序碼+1位校驗碼。(如圖1)
示例:廣州市粵華發電有限公司(4411 440112 197807 1 3)
該編碼的優點:突出該污染源行業分類;突出該污染源的地理位置;日期碼對于歷史數據的標識較清晰,有利于長期使用;具備自我校驗功能。
4結語
污染源編碼規則屬于廣州市環境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建設七步走的第二步“建立技術規范,為共建共享實施過程提供技術指導”里面的內容。目前已經完成了對我市污染源編碼規則的研究,正準備向廣州市質監局申請地方行業標準,待發布后我市污染源將嚴格按照此規則進行編碼,解決目前遇到編碼不統一所遇到的困難。
參考文獻
[1] 環境保護部.污染源編碼規則(試行)[S].環境保護部,2011:4.
[2] 高峻峰,等.環境信息資源共享發布技術規范制定[J].廣州市環境科學,2010(1):44-48.
[3] 污染源編碼-污染源代碼編制說明[S].編碼組,2010:5.
[4]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技術規定[S].國家普查辦,2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