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高等農林院校必修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最佳教學與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探究了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專業配置與對教學實踐的研究。
關鍵詞概率統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創新型實踐教學
1 背景與意義
概率統計課是高等農林院校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概率統計課專業設置與發展研究,具有別開生面的研究意義。一方面,它為培養農林院校學生創新和思維能力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手段;另一方面,還為學生將來的研究和工作提供必備的數學素質和工具。
理工農醫藥是高等農林院校開設概率統計課的主要專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課程的理解,并使之應用到相關課程上去。由于課堂教學的方法比較單一,而且也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因此“死板硬套”類教學模式嚴重偏離了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方法。更不用說使用其解決生產生活與實際中遇到的問題了,因此這一類的教學方法很難有實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能力。在國內的某些高等農林學校,概率統計課的教學,往往不能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所以很難在概率統計教學中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概率與數理統計是實際應用性很強的一門數學學科,它在天文、地理、經濟、金融與保險、經濟模型預測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而又深遠的應用。本文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了相關專業學生對概率統計課的教學模式效果的反饋,進行了大膽改革與積極的實踐,采取靈活多樣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的教學模式,已經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2 按層次、有針對地創新實踐教學
主要內容和最終成果:比較詳盡地探討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的創新型實踐教學特點,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探討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1)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2)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3)運用課堂討論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積極學習的參與意識;(4)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開展數學實驗課,提高學生的適應教學方法并處理相關應用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的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往往教師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絕大部分的概率統計課的教學只注重了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手段、方法和結構的教學。雖然內容在整個教學中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內容教學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即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的結合。
要采取多種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并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積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數學實驗課,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所產生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側面,教學總是師生之間既對立又能統一的雙邊活動過程。傳統的教學結構主要是以教為主,以學為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環境下,如何創建新型教學模式,引進創新型實踐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產生學習動機,使學生把當前所要學的新知識、新概念和對當前所學的知識的原有認知結構聯系起來,以形成自己的認知學習,同時這也是我們高等農林學校概率統計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
3 主要特色和成果效益
3.1 特色
(1)創新意識對于塑造創新型老師,推行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專業課程設置對教學發展的意義和作用重大;(2)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實踐教學應具有的教學特色和教學藝術;(3)創設問題情境,創造優質課程。
3.2 創新點
(1)以農林院校的學生為本,以概率統計素養教育為方針,以培養學生掌握概率統計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目標, 不斷推進和完善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專業配置與教學研究。
(2)以概率統計實驗必修課,數學建模選修課和數學創新活動為輪廓構建“金字塔”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該體系中,統計實驗是必修課,全體學生都能從中獲益;對于能力強,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建模選修課和創新活動,使自己得到概率統計方面的數學實踐訓練,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創造力得到開發和增強。
(3)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建立學生測評,同行專家、院校領導和指導老師聽課反饋制度的實踐教學模式,有效地使用Excel,Matlab, Mathematic等統計軟件來輔助概率統計課的教學。把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復雜計算分析類的題目結合數學實驗用統計軟件來幫助學生解決,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興趣,這對于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的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大有裨益的。
[1]盛驟,謝式千,潘承毅.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劉章,李燦華,吳志遠.高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實踐教學研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0.
[3]謝智勇,袁謹洋.關于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