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 苗丹
摘要由于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中美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也相應地存在著較大差別,本文從兩國學籍取得方式、學習期限制度、轉學轉專業管理制度、專業設置制度等差異出發,以求改進我國目前的學籍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要、促進高校的發展。
關鍵詞美國學籍管理啟示
1 中美學籍管理制度的區別
1.1 學籍取得方式不同
我國大學一般通過國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進行人才選拔,對學生德、智、體等方面進行全面衡量,對于符合條件的學生擇優錄取,發放錄取通知書。高考每年一次,高考的成績并不影響高中畢業證的發放,但直接決定所能進入大學的層次,是一項對于人生至關重要的考試。
美國大學錄取新生需要考量兩項成績,一項是GPA,即學生高中四年的成績;一項是SAT,類似于我國的高考成績,一共包含三門課程:英文、數學和寫作。一些名牌大學除以上兩項成績之外還需考量專科考試成績(如生物、化學、物理或歐洲史或心理學等)、高中的大學預科課考試成績以及學生課外活動成績等等。
相比較而言,美國大學的錄取方式與我國相比更加全面靈活、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考量,基本上杜絕了一考定終身的弊病。
1.2 學習期限制度不同
我國大學規定學生可以分階段完成學業,學生在校最長年限由學校規定,一般本科最長學習期限為六年到八年,超期仍未能達到畢業條件的學生按照結業生處理,由學校發放結業證書。
美國大學的學籍管理制度比較寬松靈活,沒有具體的學習期限要求。學生可以連續讀完四年或五年后畢業,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需要隨時休學、隨時復學,復學時以前修得的學分依然有效,即便是10年以前取得的。
美國大學的這種彈性學制方式并不意味著降低了教學要求,而是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向更多人敞開了學校的大門,為其提供了讀書的機會。
1.3 轉學(專業)管理制度不同
我國大學的招生工作都比較嚴格地按照國家計劃進行招生,學生入學后一般不允許轉換專業或學校,一般情況下只有以下兩種情況的學生允許轉學和和專業調整:一是確有某種疾病不能在原專業學習的學生;二是極個別確實另有專長的學生,但均需經過嚴格的審批和鑒定。
美國高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主選擇專業,剛入學時學生無明確專業,前兩年學習基礎課,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職業規劃等,自由調換專業或轉學,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得到充分尊重。另外,學生可以跨系、跨校自由選課,大學之間相互承認學分,有的社區學院學生也可以通過努力轉入名牌大學就讀。
我國轉學和轉專業管理制度與美國相比起來顯得嚴格、刻板,是計劃經濟體制在大學教育的一種“印記”,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必須改進的地方。
1.4 專業設置制度不同
我國高校的專業是依據國家發布的高校“專業目錄”設置的,專業名稱統一規范,只有經過學校申報且獲得教育部批準的專業方可招生。
而美國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則具有絕對的自主權,各學校根據辦學宗旨、市場需求(是否有生源)和學校的發展需要來決定專業的設置。如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設有300多個專業,馬里蘭大學設有100多個本科專業,并且很多專業都是跨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除了學校所設置的專業外,美國高校還允許學生獨立設計“個人專業”。
與美國高校完全獨立自主的專業設置權相比,我國的統一專業設置制度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制約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多樣化,且不利于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自己的專業辦學特色。
2 美國高等學校學籍管理制度對于我國的啟示
2.1 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學和人才篩選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我國已實行了三十余年,該制度對于促進教育發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構教育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諸多弊端,如偏重知識記憶和解題技巧的考試內容,造成死記硬背與機械訓練充斥高中教學。“一考定終身”的錄取制度,不利于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剝奪了高等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和受教育者的選擇權,限制了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競爭力,高考制度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
2010年7月國家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路線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實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分開的人才選拔方式;完善高中學業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引導學生學好各門課程,克服文理偏科現象;完善高考招生名額分配辦法,清理規范升學加分政策,維護考試招生公平公正;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學和學習立交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次選拔機會。由此可見多模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選拔方式即將出爐。
2.2 建立完善彈性學制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以往剛性學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對內,它不能照顧學生之間巨大的差異,不是鼓勵先進而是強調步調一致;對外,它難以滿足社會多樣化、差別化的人才需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很多學校開始嘗試實行彈性學制,彈性學制的實施是高等教育學籍管理改革的一大進步,但其實施中也面臨各方面的困難,現實的情況是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在修滿學分后不能領取畢業證,只能繼續在校內讀研究生課程,國家在畢業證發放工作中的某些規定未與學分制接軌。不能畢業的學生,因住宿、學校教育成本以及學籍管理等原因不能繼續留校,這樣的學生又沒有組織起來進行規范管理。最終表現為彈性學制流于形式,缺乏學籍管理制度的具體內容和可行性方案,沒有真正給剛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帶來根本變革。
彈性學制的本質是修業年限的可伸縮性,其以學分為評價標準,學生只要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就可以畢業,也就是同時入學的學生可以不同時畢業,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權利,完全放開招生與入學的年齡限制,放寬學習期限,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分階段完成學業。對學習成績優異、提前修滿學分、綜合考評優良者可申請提前畢業;學習有困難或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學生經批準可以延長學習年限;允許學生中斷學業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在提高閱歷、增強能力后再回校繼續完成學業。這對于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高校學生提早創造社會價值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上縮短和延長,也與學制概念的淡化是一致的,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創業時間,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2.3 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18條規定:“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但現行高校學籍管理制度沒有實現轉專業的制度的合理化、自由化和常規化,從目前高校的轉專業政策來看,政策制定中多多少少都對轉專業做出了一些限制。一是時間上的限制,通常高校都會要求學生在大二學年結束前完成專業調整;二是在學習成績上的限制,各高校在制定轉專業制度時不約而同選擇了優秀生轉專業制度,受精英教育理念的影響,一般都是從如何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出發,出臺優秀生轉專業制度,允許一定比例的優秀生在全校或全院范圍內轉專業。這些規定的限制對于渴望自由調整專業的大學生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
專業轉變制度并不是不需要限制條件,但是這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出發點,最優的發展性就是證明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優的發展方向,所以轉專業應該是每個有實際需要的個體,而不僅僅是個別優秀學生的才有的機會。因此,為了實現和諧教育的目標,必須建立公開、公平、公正、高效的專業轉換制度,鼓勵學生的特長發展。可以在大學學習一至二年期間,學校不分專業,打通同類學科之間的課程,進行廣泛的基礎課教育。經過大學一年的學習與生活,學生對全校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能力也更加清楚,對各專業今后的就業情況也有了大致的展望,自主選專業的時機已基本成熟,此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在全校范圍內自主選專業,以構建更好的個性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學習環境,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特長,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將專業設置自主權交還給學校
依據《高等教育法》高校擁有相當的自主權,但在專業設置問題上高校的自主權一直是非實質性的,現行專業目錄是指導性目錄,但高校如果想開設新的專業,必須從學科目錄已有專業中選擇,并且須經教育部審核、批準。
2010年7月29日國家正式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在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的同時,在“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中,增加了“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的內容。這一修改將改變目前政府審批導致專業設置“一窩蜂”的現象,有利于學校發展特色專業,告別千校一面,意味著高校可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此舉將有利于高校擁有學術自主權,建立學術共同體權威,擺脫過去行政化的辦學模式。
3 結論
縱觀美國學籍管理制度的現狀及其特點,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很多,但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會有兩面性,美國的學籍管理制度也是一樣,我們在學習時應取之精華、棄之糟粕,認真研究、積極探索、不斷總結,試圖尋求最適合我國國情且獨具特色的學籍管理制度,從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