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旭
【摘要】短新聞是電視新聞中一支出奇制勝的“輕騎兵”,篇幅雖小,卻展示著媒體及記者的采寫水平。而電視短新聞最能體現競爭力的就在于對現場感的捕捉與運用。因此,無論從新聞本質還是受眾需求出發,研究和探討短新聞的現場感是電視媒體發揮自身優勢必不可少的內容。文章針對短新聞現場感的性質、特點并配以獲獎新聞案例,探究了現場感在短新聞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電視短新聞;現場感;新聞敏感
信息科技推陳出新,新型媒介高調出世,使得新聞傳播速度急劇加快,于是,電視新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單位時間里承載信息量的多少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電視新聞的競爭力。[1]從傳統和新媒體越來越重視短新聞的趨勢來看,電視媒體能否提倡采拍現場短新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新聞內容越來越同質化的競爭中,電視新聞聲畫并茂的現場感畢竟是電視真正的獨家優勢。
電視短新聞通常又被稱為短消息,一般是指片長在1分30秒內的短新聞,它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響著新聞欄目的質量和在受眾中的影響力。現場短新聞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傳達出來的現場感,因此許多電視新聞節目都把現場強調到很高的地位,央視新聞頻道就曾提出“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需要”,而一些電視新聞欄目更是以《絕對現場》《現場直擊》《零距離》等名字來命名,顯示了現場意識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但是,就我國目前電視新聞的總體情況來看,現場感濃郁的電視短新聞還是太少,記者缺少敏銳的現場發現,沒有即興的搶抓和記錄,解說加畫面大行其道。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電視短新聞的現場感?又怎樣才能使這種現場感得到有效保證呢?
現場畫面不等于現場感
首先,有了現場畫面并不一定就有現場感。雖然畫面都來源于不同的現場,但如果把這些畫面按照某種意圖組合在一起,就會導致電視新聞沒有現場感。例如,頻頻出現在新聞中的“萬金油”畫面,或者同一條新聞中出現多個地域的現場畫面,你一定不會產生身臨現場的感覺。也就是說,電視短新聞的現場感來自一個新聞事實的現場,而不是多個現場。
其次,新聞現場是一個時間和空間不可分割的概念。也就是說,當一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過去之后,發生那個事件的空間就不再是新聞現場了。所以電視新聞的現場感要求記者必須在事件發生的特定時間盡快趕到現場,否則,無論記者事后在現場進行描述還是讓當事人在現場介紹事件經過,都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場新聞報道了。而重新擺拍或者模擬現場就更是對新聞現場的曲解和踐踏,甚至還會引起受眾的反感。
再次,現場感來自新聞現場的相對完整性。這個完整性包括事件敘述的連續性和意義表現的完整性。也就是說,電視新聞在敘述時,要保持現場信息的連貫,使人們對這些信息的理解不被中斷。[2]那些用多個現場畫面拼湊起來的電視新聞之所以沒有現場感,是因為這些畫面本身缺乏對現場敘述的完整性,只有當一個事件被電視聲音和畫面以敘述的內在連續性把現場展示出來,這些聲音和畫面才會產生現場感。
現場感是新聞力量的放大鏡
第一,強調電視新聞的現場感是電視媒介特性的本質要求。從電視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以能記錄信息的原生態而超越了其他媒體,因此,忠實、客觀地記錄新聞現場的一切成就了電視媒體獨有的魅力。所以,現場感較強的新聞總是可以把這種魅力盡量放大,防止因轉述而帶來新聞信息的衰減。無數的例子已經證明,只有現場直接采集和傳送出來的聲音和畫面才最具有震撼力。九八抗洪、9·11事件、海灣戰爭、汶川抗震救災,遠距離同步畫面、記者現場直擊,帶來的是每個電視觀眾都能身臨其境,感受正在發生的歷史。
第二,介入新聞現場的時間決定了新聞的時效。新聞現場往往稍縱即逝,介入得越早,現場感越強烈,傳遞信息就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最美媽媽”吳菊萍曾經引起無數中國觀眾的感動,但是由于事發突然,記者很難趕到現場,因此在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中因為缺少現場讓人有了些許的遺憾。而前段時間關于“托舉哥”周沖的新聞報道,正是有了現場感極強的畫面,觀眾不僅為徒手爬上高樓救人一幕捏著一把汗,更能切身感受到廣州小伙的勇敢和愛心。同樣是“感動中國”人物的河南小伙魏青剛,恰恰是因為有了那一分多鐘的現場視頻,觀眾才感受到了他在滔天巨浪中的無畏生死。所以新聞的時效總是與記者到達現場的速度聯系在一起的。而央視之所以加大國內記者站的建設,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能讓自己的記者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事件發生時記者能不能到達現場,是對記者的考驗,更是對媒體的考驗。而那些對新聞事件有著極強預知性的媒體記者,更是抓拍現場新聞的高手。
第三,記者在現場是媒體權威性的體現。媒體的權威性不僅表現在實力、觀點、覆蓋面上,更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新聞事件發生時,媒體的記者是否在現場。如今,媒體能否拿到即時信號已經不是權威性的象征了,信號是否出自自己的傳輸通道、是否屬于自己的原創才是實力的見證,“在現場”是媒體綜合能力和尊嚴的展現早已得到所有媒體的認可。一個在重大突發事件的現場經常缺席的媒體,很難談得上有什么尊嚴和權威。第一次海灣戰爭,新華社之所以成為國內最具權威的媒體而被公眾津津樂道,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一名叫唐師曾的新聞記者冒著炮火在第一時間出現在了巴格達,在他的鏡頭和文字中,中國公眾第一次看到帶有中國視角的新聞現場。
第四,新聞現場是展示電視記者魅力的最佳舞臺。記者的魅力之所以在新聞現場才能得以展現,是因為:一、新聞現場是對記者新聞角度捕捉能力的考驗;二、新聞現場是對記者新聞掌控能力的考驗;三、新聞現場是對記者新聞采訪靈感的考驗。回顧廣播電視的傳播史,在國外,人們至今不會忘記二戰期間美國著名記者莫洛在倫敦遭空襲時妙語連珠的現場廣播報道;在中國,人們不會忘記中國記者冒著炮火和流彈在利比亞街頭不懼危險的現場電視出鏡。如今,在每一次災難來臨時,在每一個突發事件中,我們總能看到那些電視記者的身影,當他們第一時間發回震撼的現場畫面時,他們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職業敏感度造就新聞現場感
明確了電視短新聞現場感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后,怎樣才能做到使電視短新聞產生現場感呢?
首先,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現場。新聞事件有長有短、有繁有簡,而短新聞只能嚴格控制在規定的時長之內,怎樣通過這短短的篇幅讓新聞事件充分得以展現,這就需要記者發現和尋找新聞事件最具代表性的現場感。[3]什么是最具代表性的現場感呢?關鍵看這個現場能否最大限度地突出新聞所要表達的主題,比如,在復雜的新聞事件中選擇一個重點,在簡單的事件中選擇一個中心,在連續變換的新聞現場選取一個關鍵承接點,在事件過程中選取一個最具沖擊力的瞬間。這些場景和瞬間的選取來源于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
以中國“神舟”系列載人航天發射為例,從2003年的“神五”到今年的“神九”,每次發射都是一個內容非常復雜的新聞事件,不同的媒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選取不同的側面進行報道。但是在“準備”“倒計時”“發射”“進入軌道”等多個新聞現場中,發射升空的那一刻應該是最激動人心、最具觀賞性,也最能發揮電視特長的場景,它也是整個發射過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點。“神五”發射的現場短新聞當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就是記者把整條新聞納入了火箭升空的那1分30秒的現場畫面中,并完全以現場同期聲的方式將報道在火箭升空一個長鏡頭里完成,讓觀眾在賞心悅目中感受到了一氣呵成的酣暢淋漓。記者直接出鏡,面向觀眾敘述所見所聞,將觀眾帶入新聞事件發生的真實場景,最后由記者對事件做總結評述,這是一個典型的現場短新聞經典案例。[4]
獲得2008年度河南省好新聞一等獎的《記住這一刻》,記錄了汶川抗震救災中的一系列瞬間。由于傳輸問題,這次報道大多采用了短消息的方式來完成。一到災區,安陽電視臺報道組就制訂了“依靠現場感”“抓取典型瞬間”組織報道的方案。“被埋176小時群眾被救出”“余震來襲時山體崩塌”“戰士手舉傷員雨中涉水”等一個個震撼瞬間成為播發新聞的亮點,鏡頭沖擊力、現場感染力成為這組報道成功的關鍵。
其次,選擇最能傳達信息的情節和細節的現場。現場短新聞常常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這就需要記者有良好的新聞敏感和素質,知道什么東西最重要,懂得如何從各類新聞事件中發現情節、捕捉細節,在準確傳達信息的同時提煉主題。
2010年度河南省新聞獎短新聞一等獎《盧展工:我來找工作》是記者跟隨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結束了調研日程后,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來到焦作人才招聘市場進行微服私訪的一次計劃外報道。整篇新聞記者以盧展工書記“應聘”過程為內容,完全靠著新聞現場來組織畫面,表達主題。新聞展現了盧展工書記與人才招聘市場工作人員的精彩對話,現場感強,內容鮮活,尤其是盧展工因年齡問題被拒更是增添了新聞事件的不可預測性,極大地突出了現場新聞的魅力。記者敏銳地抓住了這一現場,捕捉到了每一個細節,依靠純現場的報道形式,在短短一分多鐘的短新聞中,成功地刻畫出了省委書記關心民生、務實低調的作風,也展現出了一個最真實、最客觀的省委書記的形象。新聞雖短,但中心突出,現場畫面豐富,對話精彩,而且鏡頭敘述完整,暗訪結果充滿懸念,最終給觀眾留下極強的現場感和深刻的印象。這類新聞現場的抓取完全是記者扎實業務功底的展現,是記者在現場能充分調動所有感官神經,全方位地感受、思考、選擇和表現的結果。
再次,選好離觀眾最近的替代現場。“我在現場”無疑是記者和媒體最理想的報道新聞事件的方式,但是并不代表所有播發的新聞都必須具有現場。對于突發新聞,可能記者趕到現場時,新聞事件已經接近尾聲或者結束;再比如,類似統計數據發布這類新聞報道,明顯不具備事件性和動態性,自然沒有新聞現場,那么,是不是它們就可以不考慮現場感呢?其實,對于上述幾類新聞,記者完全可以把報道放在一定的現場去做,通過營造相關的新聞現場,來達到新聞內容現場感。
具體說來,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記者做現場直播報道,通過報道與播出的同步營造現場感。例如,媒體無法捕捉的突發事件,記者只要能站在已經結束的現場進行直播,就能在同步時空中給觀眾身臨現場的感覺。二是用連線方式與新聞人物或權威知情人連線,用拉近距離的方式營造報道的現場感。比如,中國CPI數據發布后,在第一時間連線發布人,讓觀眾感覺報道就來自數據產生的現場。三是記者選取與內容相關的場合做現場報道,譬如,媒體無法進入的庭審現場,記者就要選取和庭審案件相關的現場進行報道,實現非現場信息的現場性表現。無論何種營造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就可以產生新聞的現場感,從而提高新聞傳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是電視新聞爭奪觀眾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電視新聞傳播效果的重要法寶。“短”并不代表小,更不代表少,關鍵是能否“短”得精彩、“短”出特色,而這一切主要取決于能否“短”出現場感。
參考文獻:
[1]周建國.電視短消息的四個特征[J].新聞愛好者,2002(7).
[2]葉子.電視新聞節目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李菖鸝.如何把現場短消息寫出彩[J].采寫編,2012(1).
[4]孫葆芳.論電視現場短新聞的表現特點[J].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
(作者單位:安陽廣播電視網絡總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