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鳳
我認真地拜讀過高級記者、曾任河南日報駐安陽市記者站站長李根林老師的新聞專著,細細品味過他的回憶錄,但近日當看到他即將出版的畫傳《一路走來》的電子稿時,我再次被深深地觸動了。
《一路走來》這部畫傳,收錄了作者從童年至今的350多幅圖片,名為“足跡”,使其66個春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足跡”之外,還有“靜思”“觀感”兩部分;“觀感”中的文章實為書評,而“靜思”中的12篇則全部是作者退休以后的所感所思,讓我們能夠更深地觸摸到作者的心靈。
這是一部立體的自傳,無論從篇幅還是分量上看,圖片都是這部畫傳的重頭戲,因為它更形象、更真實、更直觀地反映了作者從童年一路走來的人生軌跡。一張照片的作用,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從那一幅幅圖片里,我看到了作者天真稚氣的童年、青春昂揚的青年、成熟穩健的中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無論是與大學同窗的合影,還是與新婚妻子的結婚照,胸前都戴著毛主席像章,手里都捧著一本“紅寶書”,時代的印記清晰可見。一個農家子弟,考上了蘭州大學經濟系,在鄉親們眼里,那就等于鯉魚跳進了龍門。大學畢業后先到部隊農場鍛煉,在那里學會了做飯、種菜、喂豬,學會了自理、自立。這是艱苦的鍛煉,又是豐厚的收獲。
一年半后,他被分配到新疆自治區廣播電臺,學經濟的轉行新聞,服從分配就是那個年代青年人的抉擇。天山南北留下了作者采訪的足跡,有一張作者騎馬在采訪途中的照片引起了我的特別注意:他和老鄉們頂著迷漫的風沙前行,懷里還抱著一個牧民的小孩……而另一張他深入部隊穿著軍裝牽著馬的照片,讓我看到了作者的青春與自豪。
遠離故土,父母妻兒是他永遠的思念和牽掛,邊疆工作8年,終于可以調回家鄉了。但人就像一棵樹,已經在那塊土地上扎下了根須,一旦連根拔起,會牽扯得渾身都疼。與單位的領導、同事一一話別、合影,13年的青春歲月啊,真的讓人難舍難分。從火車的車廂里伸出頭來,淚水再一次濕了眼眶。感謝有人發明了攝影這門技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凝固的歷史瞬間。
終于能和慈愛的老母親、美麗溫柔的妻子和三個可愛的子女團聚了——照片再一次讓我們與作者一起體味到這種溫暖與幸福。
在河南省會鄭州,他又一次完成了角色的轉換,從廣播電臺記者變成報社記者。全省抗洪救災等重大事件,每一次他都深入采訪。6年之后,他又放棄優越的省會生活,主動要求下基層,回到安陽當駐站記者。
從此,安陽這塊土地的脈搏在他的心頭跳動,安陽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都成了他關注的對象。工廠、農村、部隊、學校,留下了他的身影,安陽市的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細小然而典型的事件,從他的筆尖流出,登上《河南日報》的版面和頭條。高高的太行山上留下他拄著拐杖采訪的身影;安鋼的高爐旁有他戴著安全帽采訪的面容;滑縣的塑料大棚里有他問詢的話語;內黃的失學兒童拉住了他伸來的援助之手。殷墟申遺報道,采訪許東倉,走進漁陽村,每一個典型事件里,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甚至在豫南洪澇災區,也留下了他的身影,“豫北記者支援豫南,河南日報的作風好!”時任省委書記的侯宗賓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畫傳的作者信奉這樣一句格言:“失去燈火之后不必慌亂,你還可以看見滿天的繁星。”正是有了這種心態,退休后他沒有消沉,也沒有失落,在職場謝幕之后的不長時間,便順勢進入了晚霞人生的另一場大戲。除了公益、社交、旅游、健身、娛樂等活動外,更是充分發揮專業之長,繼續服務社會。
他帶頭發起成立了安陽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使退下來的老同志又添了一個“新家”。獲悉已創刊10年的內刊號《夕陽紅》報有可能停辦時,抓住機遇,與其他領導一起奔走協調,終獲主管單位的同意,從2012年1月開始由“老記協”正式主辦《夕陽紅》,從而使協會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他的敏銳、執著和果斷,一時在新聞圈內傳為美談。
“足跡”的最后部分“繽紛夕陽”,即是他這6年退休生活的真實寫照。他與親愛的哥哥姐姐們相聚,幫二哥出版了《親歷抗美援朝》的回憶錄,與鄉親父老、老同學、老朋友歡聚一堂,與安陽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同行們登上太行極頂,與老伴去陜西、走寧夏、上內蒙古、游海南……有他與朋友們在公園和小區內跑步、打拳、下棋、聊天的笑容,更有他與家人相聚、含飴弄孫的美景。
每周在夕陽紅報社的編前會上,他談報紙改版的計劃,憧憬《夕陽紅》的發展前景……我從來沒有近距離地觀察過一個人的眼神,那里有自信、有睿智,更有理性的輝光閃爍。他臉上洋溢的永遠是笑容,這時候的他,哪像是66歲的老人?
這是一部大寫的人生自傳,又是一部艱苦奮斗的畫卷,從一幅幅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的圖片里,我仿佛看到了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史、奮斗史、心靈史,也看到了我們新中國60多年的成長史、發展史。
是啊,一個人,努力過了,奮斗過了,他才無悔,他才自豪,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才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他才能對現在的生活甘之如飴,他才能毫無愧色地寫出一本大寫的傳記。
(作者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安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安陽市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