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陜西已成為全國蘋果生產第一大省,2011年全省蘋果面積960萬畝,產量960萬噸,分別約占全國的25%左右,果品出口77.33萬噸,貨值達8.29億美元。全省果品儲藏能力達到300多萬噸,周年供應能力增強。
目前,陜西蘋果業已發展成為覆蓋800萬從業者的大產業,果業(僅第一產業)增加值超過200億元,基地縣農戶人均蘋果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高的達8000元。同時,全省果園占同期有林面積的12%,覆蓋土地面積4.3個百分點,也為生態陜西作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如此,陜西蘋果在營銷方面存有兩個問題:一是小規模分散經營制約著產業的發展。果農平均經營面積不足2畝,給機械化生產、新技術推廣、基地建設、病蟲害防治及災害防御等方面帶來困難。大型龍頭企業和規范的合作社數量又少、帶動能力弱,參與市場博弈的能力差,在價格形成、市場開拓、抵御風險等方面發揮作用有限。二是果農信息意識和能力普遍較低,信息獲取和甄別能力有限,導致長期處于信息不對稱地位。特別是在當前大多采取傳統的“坐地銷售”、“果商上門收購”等被動銷售方式下,市場信息往往掌握在果商或經紀人手中,果農難以在第一時間獲得有效的信息,一方面導致果商壓低收購價格,給果農造成損失。另一方面是果農把握不住市場規律,價格走高時待價而沽、價格走低時急于拋售,使收益難以保證。
面對蘋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增強面向果農的信息服務,加強對蘋果生產經營的指導,建立蘋果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在當前顯得尤為迫切和需要
建設內容主要是預警、服務系統建設和運行機制建設。
1.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建立洛川、全省、全國(55個蘋果生產縣)乃至國外蘋果產量和價格監測數據庫,及時監測市場變化,結合預警參數,提出預警建議。讓農戶在產量少時及時出手,實現最好收益,產量多時通過儲藏、運輸、加工等調節出售期,穩定收入。避免價格高時待價而沽,價格低時急于拋售。
2.洛川縣農業(蘋果)市場信息服務系統。主要包含服務平臺建設、信息采集與發布體系建設。
平臺建設。一是綜合信息數據庫。圍繞產業發展,建設蘋果綜合信息數據庫,與現有營銷服務系統、鮮果物流配送系統、生產服務系統、企業服務系統等實現資源共享,與全省30個及其他省55個蘋果生產縣相關信息庫實現數據交換與共享。二是信息采集系統。包括村級采集子系統、產業縣采集子系統、批發市場(直銷店)采集子系統、信息資源共享子系統,是各級信息員開展信息采集工作的主要渠道。
信息采集體系建設。重點規劃建設100個村級信息采集點(生產規模在十畝以上的農戶60個,有一定經營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蘋果銷售經紀人10個,這也是今后信息服務的主要和重點對象),配備相關數據采集傳輸設備,采集村級產銷信息。同時,在系統中預留接口或者功能,使信息入村工程中建設的365個農村信息服務站,也可開展信息采集發布工作。
信息發布體系建設。以推進信息“入戶”為抓手,科學研究確定內容,采取多種發布途徑和形式,力爭把需要的信息送到果農手中。在內容上,按照蘋果生長周期和特點,分產地價格、銷地批發價格、儲藏信息和營銷動態信息、物流信息、配套物資、農資市場、質檢信息、生產技術八個大類,建立了信息發布月歷。依據農時季節信息需求和市場變化規律,明確種類信息的更新發布頻率(分日、周、旬、月、季)。
3.運行機制建設。主要是指各類標準、運行管理規章和服務隊伍建設。
一是蘋果分類及系統建設標準。研究制定蘋果分類分級標準,制定信息采集指標體系,為科學、有序采集蘋果信息奠定基礎。按照用途和今后的發展(這是把系統稱為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的原因,希望建成后的系統能夠推廣動用到其他果業品種乃至更多農產品上)。
二是系統運行工作規范和管理制度。制定服務系統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職能和責任,制定各級信息采集點管理規定、信息采集發布制度、信息員工作職責等規章,保證系統運行順暢。
三是服務保障隊伍建設。整合各涉農部門的專家資源,建立專家服務隊伍,生產上提供技術指導,銷售上能在果品上市前做好產銷形勢分析,提出基本的營銷思路;銷售中及時分析各類信息,準確發現異動,一旦出現風險苗頭及時示警,引導果農適時順價銷售,規避市場風險(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直接面向農戶,預警信息主要通過專家以建議的形式發布供農戶參考)。明確系統的管理機構,建立運行保障隊伍,保證系統運行質量。
(陜西省農業廳市場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