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溫家寶總理在湖北考察時首提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這是中國經濟政策再度轉向的信號;在此之后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又提出要加大預調微調的力度。本周大盤的走勢均受到上述消息的影響,屢屢出現沖高的態勢,但最終得不到足夠買盤的響應,攻勢無疾而終。市場似乎表現對利好的麻木。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市場在對不斷下滑的經濟增長作反應,對經濟刺激的效果還表現出現樂觀的態度。
為什么市場對刺激經濟提不起神呢?比較合理的解釋是09年的強心針注入之后雖有效果,但后遺癥太大了,社會至今還在為之買單。時隔不久再次開出類似的方子,市場還是有余悸的——四萬億留給社會的是什么呢?漂亮的數據和更加高昂的生活成本。數據是給別人看的,可以寫入政績,而生活卻是老百姓要實實在在承受的:房價比危機前更高的,而且有剎不住車的感覺,生活日用品越漲越高,貴得離譜,與之背離的是CPI仍然驚人穩定與低企,我們的CPI數據經常比隔岸的香港還低不少。
如果再來一次四萬億,會不會再有一次漂亮數據與高漲生活成本的組合,這是一般百姓的擔心;而對于資本市場,則看到全球目前都在為前次的救市買單。中國也不例外,銀行的高額利潤后面是大家都擔心的壞賬,刺激經濟的成本在增加,但效果卻在遞減,這是最不愿看到,卻最有可能出現的。所以,政策來了,大家還是高興不起來。
刺激經濟有很多種辦法,以中國現在的稅收水平,大力減稅無疑是刺激經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且可與政治體制改革相匹配,利國利民。為何始終囿于結構性減稅的框框呢?顯然還是因為體制改革未到位,減稅將使得“三公”消費減少,利益群體受損,必然遭遇重大阻力。不能改革,而只是改良,社會生產力顯然會被抑制。在經濟下滑如此嚴重的情況下,財政收入雖然增速減緩,但實實在在是增加的,非稅收入更是以50%的速度增長,只有共克時艱、減輕稅負,才能給企業以活路。
現在遺憾的是,非但沒有大力減稅的構想,在一些事務上,還在變相增加企業,特別是私企的負擔。
當然,現在萬幸的是樓市調控還沒有放松的調子,中央與地方的博弈似乎還在進行。但本周四社科院關于房地產市場的研究報告(藍皮書)出爐,其中有兩個說法需認真推敲:一是樓市調控抵制了部分剛需,二是今年部分城市具體限購措施可能有所變化。考慮到社科院的官方背景,這樣的報告會不會是樓市政策松動的前兆?剛好在報告出臺的第二天,媒體就傳來廈門樓市政策微調、購房資格人數會增加的消息。社科院的預測非常的精準。這些信號也讓人想起09年的刺激經濟,先是死守樓市調控不松動的底線,但在連續的經濟數據出來都不理想的情況下,終于政策向現實低了頭。這次會不會是歷史的重演?如果這樣,政策如果連續數月不奏效之后,是不是應該警惕樓市調控的徹底放松?
股市對當前形勢的反應不單是弱,而且是相當地弱。周五市場的加速下跌,使得周線破位的概率提升,月線下跌的概率也在增加。如果月線走壞了的話,則今年全年的升勢可能將告一段落。
現實是摧破理想的殘酷試金石。歐元區的夢想可能會到此結束,或者說會以希臘的退出引出歐元區終結的開始。希臘為什么不能退出歐元區?在經濟大幅衰退,百業待興之際,歐元成為復蘇的絆腳石,只有貨幣大幅貶值,才可能踏上復蘇之路。因此,希臘得和歐元拜拜。西班牙呢?看經濟衰退的程度。這些都證明歐元的設計太過理想了,如果不是從政治的角度,而只是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對希臘退出或歐元解體大概就不會有這么多阻力了。
希臘退出帶來的振蕩是難免的,再加上歐元區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我們期望的穩外需可能要落空。美元強勁上揚,非美貨幣接連下挫,是不是資金都開始涌向美元?新興市場國家已經感資金流出的壓力,在這點上,中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