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泓

蜜獾是鼬科、蜜獾屬中的唯一一個物種,它的分布范圍很廣,包括亞洲南部、西南部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蜜獾表面看起來很可愛,實際上攻擊性極強。吉尼斯世界紀錄還把它命名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最大膽的動物”,因為它常常攻擊體型比自己還要大的動物。它能殺死體長約1米的鱷,也敢于從熊的嘴里奪取食物,還是非常有效的蛇類殺手。作為世界上少有的對蛇毒有抵抗力的動物之一,蜜獾連眼鏡蛇、蝰蛇和黑曼巴蛇等劇毒的蛇類也能不費太大力氣就得手,甚至能吃掉體長3米以上的南非蟒。蜜獾還很聰明,是為數不多的懂得使用工具的動物,例如善于用原木當作梯子。
蜜獾是雜食性動物,獵食范圍十分廣泛,但它最愛的食物是蜜蜂。在野外,蜜獾因為它的“伙伴”——聰明的響蜜鴷作為蜜源向導而受益非淺。蜜獾喜歡吃蜂蜜,響蜜鴷喜歡吃蜂蠟,但是兩者需要互相幫助才能吃到各自愛吃的東西。蜜獾牙齒鋒利,前爪粗硬有力,適合挖土、爬樹,也能夠搗碎蜂巢。但是,野蜂常常把巢筑在很高的樹上,蜜獾不易找到;響蜜鴷雖善于尋找野蜂巢,但它的嘴很短,爪不發達,沒有那么大的力氣來弄破蜂巢,也不適于在蜂巢中采食,所以就找蜜獾當幫手。它一發現樹上的蜂巢,便不停地扇動翅膀,并發出“嗒嗒”的叫聲,以引起蜜獾的注意。就這樣,蜜獾和響蜜鴷成了一對互利互惠的好伙伴!
響蜜鴷隸屬于鴷形目、響蜜鴷科,是一類小型鳥類,體長大約為10~20厘米,大多數棲息于非洲,少數在南亞。我國最近也在西藏東南部發現了一種黃腰響蜜鴷。響蜜鴷的體形大小雖然與雀形目鳥類差不多,但身體結構卻與啄木鳥非常相似,因此是啄木鳥類的近親。
大多數響蜜鴷都以昆蟲為主要食物,特別嗜食蜂類等膜翅目昆蟲,但其中能夠享用蜂蠟、與蜜獾配合默契的是黑喉響蜜鴷。因為蜂蠟很難被消化,在自然界中很少有動物可以以它為食。那么,黑喉響蜜鴷是怎樣消化蜂蠟的呢?原來,在它的消化器官內存在許多酵母菌和其他細菌,能幫助它將蜂蠟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脂肪酸。黑喉響蜜鴷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一帶。它的羽色比較單調,但羽毛又短又濃,皮膚厚硬,或許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阻擋蜜蜂的針刺攻擊。由于它的這種非常奇異的習性——能為其他動物指示蜜源,因此也被稱為“導蜜鳥”或“指路鳥”。
響蜜鴷的奇異導蜜行為在鳥類中非常罕見,而且比為水牛和犀牛擔任警戒任務的牛椋鳥的“合作互助”行為要復雜得多。動物行為學家發現,在響蜜鴷中,雌雄成鳥,也許還包括未成熟的亞成鳥都具有導蜜行為,其導蜜本能是通過遺傳一代代延續下來的。那么,響蜜鴷的導蜜行為是怎樣起源的呢?科學家認為,它的導蜜行為是與蜜獾的取食行為一起逐漸演化出來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響蜜鴷可能是在其他動物劫掠蜂巢后偶然發現其殘留物——蜂蠟,以后又逐漸演化出導蜜行為的。
不過,響蜜鴷并非僅僅是為了惠利于蜜獾而進化出這種本能的,蜜獾也不是它在野外唯一的合作伙伴和受益者。事實上,生活在非洲的松鼠、小型食肉動物、狐猴和其他猴類,甚至人類,也都可能是它的互利合作的對象。
【責任編輯】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