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要求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對我區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下面主要談三個問題。
一、內蒙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體情況
黨的十七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區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在統籌協調、促進科學發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一)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7-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從6423億元增加到14360億元,年均增長16%;地方財政總收入從835.5億元增加到2264.1億元,年均增長28.3%。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農牧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農作物總播面積連續五年保持在億畝以上,糧食產量從362.2億斤增加到477.5億斤。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煤炭產量從3.5億噸增加到9.8億噸,年均增長28.7%,煤炭國內市場占有率由13.9%提高到28%;發電量由1932億千瓦小時增加到2970.5億千瓦小時,2011年全區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456萬千瓦,占全國的32%,外送電量1276億千瓦小時,穩居全國首位。國家實施的五大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已形成產能1300萬噸甲醇當量。
(二)堅持統籌兼顧,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50.1%提高到55.5%,城鄉結構進一步改善。著力推動自治區西部地區產業布局調整,制定了《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集中推動沿黃沿線22個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集聚發展。大力支持東部盟市融入東北等周邊地區發展,2011年東部五盟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9%,高于全區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推動盟市間加強協作,鄂爾多斯市對口支援興安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三)堅持富民優先,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投入,實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全區各族人民普遍受益。積極擴大就業,年均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轉移農牧民就業242萬人。不斷促進居民增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378元增加到20408元,年均實際增長9.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3953元增加到6642元,年均實際增長10%。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范圍逐步擴大,全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到459萬人;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1240萬人,比2007年增加113萬人。城鄉生活困難群眾保障標準逐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達到人均每月1625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人均每月313元,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人均每年1879元。全面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自2007年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101.7萬套。加大社會事業投入,教育、科技、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
(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從1998年開始,國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重點防護林建設等一批生態重點工程,到2011年底國家在我區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500多億元,治理總規模約4.5億畝,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07年的17.6%提高到20%,生態整體惡化趨勢趨緩、局部地區明顯改善。下大力氣淘汰落后產能,扎實推進節能減排,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由2.31噸標準煤下降到1.87噸標準煤。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回收率和綜合利用效率,煤礦單井生產規模由67萬噸提高到140萬噸,礦井資源回收率提高到60%以上,機械化生產水平提升到90%以上。加強對礦產資源的管理,規范礦業開發秩序,為有效節約礦產資源奠定了基礎。
(五)堅持統籌對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貫徹落實國家穩定外需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口岸建設,深化與俄蒙的經貿往來,外貿進出口總額由77.4億美元增加到119.4億美元,進出境貨運量達到6172.8萬噸。擴大煤炭等資源性產品進口規模,2011年進口煤炭2040萬噸,約為2007年的10倍。廣泛加強與歐美發達國家、港澳臺地區以及國內其他省市的經濟合作,提高招商引資水平,2007-2011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累計達到159.2億美元,累計引進國內(區外)資金11877.3億元。充分發揮我區橫跨三北、毗鄰八省的優勢,不斷深化區域合作,與北京、河北等10多個省市的合作邁出重要步伐。加快實施 “走出去”戰略,境外投資和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擴大。
二、制約科學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在看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的經濟實力不強,發展水平不高、發展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
(一)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
內蒙古經濟是在低起點上的高增長,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欠發達的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一是產業發展不充分。產業結構單一、鏈條不長,多數產業處在成長階段,產品初級化低端化特征明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能源、冶金、化工三大行業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左右,特別是“一煤獨大”的問題越來越突出,2011年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4以上,利潤比重超過40%。新興產業發育不足,服務業發展滯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內蒙古的資源、區位和政策等發展的綜合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
(二)區域、城鄉發展還不平衡
地區發展差距較大,呼包鄂三市人口和國土面積分別占全區1/3和1/10左右,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均占全區一半以上;蒙東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發展差距仍在擴大,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07 :1,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任務繁重。
(三)基礎設施條件還不適應發展需要
高等級出區公路、快速鐵路專線、能源外送通道建設滯后,貨物外運、電力輸出能力嚴重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保障能力不強。農村牧區公路通達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四)民生和社會建設仍然是薄弱環節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社會建設和管理有待加強。
(五)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生態惡化趨勢雖然趨緩,但生態狀況仍十分脆弱,全區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國土面積62.5%,其中重度和極重度占36.7%。部分產業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較高,環境保護壓力增大。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科學發展的步伐,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三、推進科學發展的幾點建議
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的決策部署,結合自身實際,扎扎實實地推進。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重點是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繼續推進資源型產業發展。主要是發揮煤炭資源富集和鄰近市場優勢,建設一批大型煤電一體化坑口、路口電站群,建成國家新型能源基地。二是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逐步使型產業對全區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三是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四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二)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一是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戰略,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水土保持、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重點工程,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長效機制,“十二五”時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爭取國家啟動實施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工程和沙漠沙地治理工程。二是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努力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其中化學需氧量累計下降6.7%,二氧化硫累計下降3.8%,氨氮累計下降9.7%,氮氧化物累計下降5.8%,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10%。
(三)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重點建設快速客運通道、煤運通道、出區通道和口岸通道,以及通勤機場和支線機場。規劃“十二五”時期公路總里程達到17萬公里,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6萬公里,支線以上機場達到16個。二是加快能源輸送通道建設,重點建設一批通往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區的電網、煤化工產品和天然氣輸送管道,電力外送能力提高到3800萬千瓦以上。三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水利樞紐和骨干工程,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實施“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和節水灌溉面積均達到5000萬畝。
(四)努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打造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經濟區,建設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二是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著力推動東部盟市與東北三省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對接,加快融入東北經濟區。三是大力推進城鎮化,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四是重點推進京蒙對口幫扶赤峰、烏蘭察布市和鄂爾多斯支援興安盟工作,加大對國家和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和特殊困難地區的扶持力度。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規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二是努力擴大就業規模,規劃每年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三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00萬人以上,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5%,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
(六)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一是深化區域合作,重點加強與東北三省、京津冀晉、江浙滬等省的合作,推動與各省區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加快在曹妃甸建設內蒙古臨港產業園區和在樂亭建設內蒙古化工產業園區步伐。二是深化國際合作,提高沿邊開放水平,重點加快滿洲里、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抓好與俄羅斯、蒙古國在資源開發領域的合作,擴大煤炭等資源性產品進口規模,增加戰略性資源儲備。
(作者系內蒙古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策法規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