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出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內蒙古要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把握好當前重要戰略機遇期,積極應對挑戰,發揮優勢,贏得主動,加快推進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
一、近三次黨代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備受關注和熱議的話題就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將其確立為我國在本世紀前20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十八大報告又明確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們的國家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一路前行。10年前,“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5年前,“十七大”又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人均GDP翻兩番的新目標。 “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標。10年時間,三次黨代會,三次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量化目標作出調整,雖然表述的文字和指標略有差異,但核心的內容確是一以貫之的。“十八大”的目標表述更加突出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因為人均GDP翻番,指的是全社會人均新創造的價值;而居民收入翻番,指的是平均每個人得到的收入。相比較而言,前者的難度要略小于后者。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能的選項和路徑有兩個,一是適度提高經濟增速,使其略高于7%,基本與人口的增速相吻合。但在經濟總量已經今非昔比的情況下,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絕對額也在不斷加大,增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二是適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GDP要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進行分配,在蛋糕既定的情況下,三者間的分配此長彼消,因此,在保持適度提高經濟增速的基礎上,應適度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努力實現經濟與收入的同步增長。
二、2000-2011年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國家統計局在2008年正式部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對國家層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進行統計監測。“方案”圍繞“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量化目標,考慮了指標間的邏輯關系和人口、匯率、價格等因素的變化,以GDP、人均GDP為核心指標,確定了6個方面、23項指標到2020年的目標值。以2000年實現總體小康為起點,以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為終點,觀察并反映20年間的變化情況。為全面反映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狀和進程,運用此套指標體系對內蒙古2000-2011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進行監測和綜合評價。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快速推進
2000-2011年,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進程快速推進。監測結果顯示:2000-2011年,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實現程度分別為56.1%、57.7%、58.7%、60.4%、61.1%、63.4%、66.6%、70.2%、73.9%、75.9%、79.8%、81.1%。 2011年內蒙古小康總體實現程度較2000年上升了25個百分點, 平均每年提升2.3個百分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了五分之四的進程。
——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積極進展
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6項監測領域中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社會和諧三領域發展較快,資源環境、文化教育、民主法制三領域發展相對平穩。2011年,經濟發展指數為84.3%,較2000年提高37.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3.4個百分點;生活質量指數為82.7%,較2000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2.9個百分點;社會和諧指數為92.2%,較2000年提高22.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2.1個百分點;資源環境指數為70.4%,較2000年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1.2個百分點;文化教育指數為61.8%,較2000年提高了11.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民主法制指數為90.5%,較2000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
——經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顯著提高
監測結果顯示:2011年,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3項監測指標實現程度達到90%以上的指標為13個,分別是人均GDP、城鎮人口比重、失業率(城鎮)、基尼系數、城鄉居民收入比、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恩格爾系數、平均預期壽命、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社會安全指數、平均受教育年限、耕地面積指數,較2000年增加5個指標;實現程度在70%-90%之間的指標為5個,分別是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環境質量指數,較2000年增加1個指標;實現程度在60%-70%之間的指標為2個,分別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與2000年持平;實現程度在60%以下的指標為3個,分別是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單位GDP能耗,較2000年減少了6個指標。
(二)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呈現的特點
1.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
2000-2011年,內蒙古經濟總量顯著提高,經濟總體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經濟發展指數為84.3%,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差15.7個百分點。從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5項指標分析,2011年,內蒙古人均GDP實現程度為100%,較2000年提高79.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7.2個百分點;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0.59%,實現程度為23.6%,較2000年提高14.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 34.9%,實現程度為69.8 %;城鎮人口比重為56.6%,實現程度為94.3%,較2000年提高2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2.2個百分點;2000-2011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標準值之內,實現程度都為100%。
2. 各盟市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和諧程度明顯提升。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相關內容。2011年,內蒙古社會和諧指數為92.2%,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差7.8個百分點。其中,基尼系數實現程度為97.8%;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07(以農牧民收入為1),實現程度為94.8%;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為64.51%,實現程度為94.9%;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實現程度為90%;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為93.4%,實現程度為89.1%。
3.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逐步提高。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內容。2011年,內蒙古生活質量指數為82.7%,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差17.3個百分點。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為72.4%,較2000年提高50.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4.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位居全國第10和第15位;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2001-2011年之間,恩格爾系數始終維系在40%以下,實現程度都為100%;全面啟動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變。2011年,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9.9平方米, 2000-2011年之間平均增加0.9平方米,實現程度為73.7%;全面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新進展。201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4.22‰,實現程度為84.4%;人口壽命也相應增長。
4.民主法制建設積極推進。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確保社會安全,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2011年,內蒙古民主法制指數為90.5%。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為82%,實現程度為91.1%;社會安全指數為90.05%,實現程度為90%。
5.文化教育事業繁榮發展,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2011年,內蒙古文化教育指數為61.8%。其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實現程度為27.6%,較2000年提高5.8個百分點;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實現程度為66.2%;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基礎教育建設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高等教育質量逐步提高,民辦教育、民族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和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2011年,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2年,實現程度為94.5%,較2000年提高26.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2.4個百分點。
6.生態資源建設不斷加強,環境質量明顯改變。
2011年, 內蒙古資源環境指數為70.4%,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差29.6個百分點。其中,單位GDP能耗為2.15噸標準煤/萬元(GDP為2000年不變價,下同),實現程度為39.1%,較2000年提高2.7個百分點;耕地面積指數為97.7%, 2004-2011年之間,實現程度都為100%;環境質量指數為81.4%,實現程度為81.4%,較2000年提高24.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2.2個百分點。
三、當前推進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難點
(一)產業發展不夠充分,科技創新能力不很強
產業結構提升步伐相對緩慢,產業發展水平總體還較低。2011年,內蒙古三次產業結構為9.1∶56∶34.9,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國2011年平均水平8.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2011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0.59%,實現程度為23.7%,較全國2010年平均水平相差46.7個百分點。
(二)民生和社會建設還較薄弱
居民收入水平還較低,生活質量提升相對緩慢。2011年,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0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35元;居民消費動力不足,消費水平相對較低。2011年,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為10.6%,較2000年降低了2.96個百分點;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8%,較全國2010年平均水平低1.37個百分點。
(三)資源利用水平不夠高,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還相對較差
2011年,內蒙古單位GDP能耗為2.15噸標準煤/萬元,高于全國2010年平均水平0.94噸標準煤/萬元。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區域環境位置、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區自2000年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實現程度有較大差距。從分盟市看,截至201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實現程度超過80%的有4個盟市,分別是:呼和浩特市(88%)、包頭市(85.2%)、鄂爾多斯市(82.4%)、烏海市(80.8%);超過70%的有6個盟市,分別是:、阿拉善盟(79.1%)、呼倫貝爾市(76.1%)、巴彥淖爾市(77%)、赤峰市(72.3%)、通遼市(73.9%)、錫林郭勒盟(70.7%);低于70%的有2個盟市,分別是:烏蘭察布市(68.4%)、興安盟(65%)。
四、加快推進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主要對策
(一)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保持經濟長期較快發展
經濟發展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基礎,要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堅持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一是通過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現代農牧業進程,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努力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二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工業化水平,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冶金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推進非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加快建立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是要推動科技進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積極培養壯大科技人員隊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加強社會體系建設,推進富民進程
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法守法、依法辦事的良好氛圍。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強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道德工程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激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呼包鄂一體化進程,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發展方式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不斷完善支持東部盟市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東部盟市盡快融入東北經濟區和京津冀經濟圈。著力提高農牧業生產能力,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
(三)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確保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一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貫徹落實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從嚴控制和規范資源配置。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水資源,積極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等措施,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二是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堅持抓好重點生態項目建設,解決好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等難題,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三是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深刻認識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強低碳技術研究和開發,提高與國內外有關低碳經濟發展的各項合作與交流水平,主動拓展合作渠道。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它不僅是要提高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同時還要加強政治、社會和生態領域的建設,確保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因此,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內蒙古統計局科研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