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麗 陳桐 郭凱杰 葉小婷 范桂琴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大學生“村官”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動力,為解決農村的人才短缺開辟了新渠道,并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村務治理;功能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060-02
近年來,中央及有關部門相繼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政策,使高校畢業生到基層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在此背景下,福建省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自2005 年開始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于2008年首批招收479名大學生“村官”的基礎上,又于2009 年和2010年分別選聘576 名和610名大學生“村官”。如今,大學生“村官”政策已成為海西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
一、政治建設的優化功能
(一)有利于調整不良利益格局
由于農村社會的道德形態與價值觀念也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個人利益逐步成為人們行為取向的主導性因素。造成少數部門和個人在工作過程中片面地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從而做出很多 “損公肥私”的行為。鄉村社會的利益趨向和價值選擇,不僅影響到鄉鎮干部和村民的行為取向,還直接影響到村民自治的效果及未來的命運。
大學生“村官”不同于其他村干部的一點是,他們超脫于村里現有利益格局,與村里的宗派沒有利益瓜葛,所以在處理公共事務的時候更能秉持公正原則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理性平衡的去分析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和巨大的信息庫尋求較佳的解決方法,潛移默化的調整著原有不良的利益格局。
(二)有利于鞏固農村基層組織
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直接影響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加強和完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是農村政治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穩定農村社會發展的有力武器[1]。大學生經過較為系統的知識教育,對于民主、科學、法制的理解更深刻,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運用新知識的能力較強,且較好地掌握了計算機等現代化管理工具。大學生“村官”進入農村基層組織后,可以利用自己的新知識,改進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機制,改良工作方式,從科學的角度提高辦事效率,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辦公現代化[2]。
(三)有利于培養農村一線干部
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為保證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而做出的戰略決策。村干部的工作情況如何,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村民自治、維護農村穩定乃至整個國家的安定團結至關重要[3]。大學生在擔任村官的過程中,可以直接與廣大人民群眾相聯系,在具體工作中不斷磨煉自己,提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成長為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有知識、有文化的黨政干部后備人才,帶動農村一線干部的學習進步,為培養新農村一線干部,提高基層組織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經濟發展的促進功能
(一)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擁有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經營管理思想的大學生“村官”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專長,將市場經濟的思想帶入農村,從農村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依靠自己的農學專業知識,確定地區適宜種植的、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向農民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依靠管理學的專業知識,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家樂、旅游業等,以旅游業帶動種養業,提升農村經濟的結構質量;運用信息網絡資源,打造品牌,將農村產品向全國甚至世界推廣,從而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
例如,閩侯縣白沙鎮的村官們,首先,他們利用信息、網絡搜集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培植優良的農產品、領導農民栽植木耳、枇杷、蔬菜等經濟作物;其次,他們積極利用高校現有資源,聘請高校的專家對農業技術的指導;最后,他們利用自己人脈關系把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市場,以此來促進三農的發展。
(二)有利于促進農業技術知識推廣
當前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還比較低,電腦、網絡在農村普及率較低,使得很多農村經濟仍然停留于“小農戶、大市場”的階段,不能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及時、高效對接,成為了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4]。而大學生“村官”恰恰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角色。大學生“村官”們,關注民生、勇于創業,他們或請來農業技術專家進行農業技術指導,開辦講座進行技術培訓,或多方設法引進專項資金。這些做法促進了高效、立體農業的實施,對于糧食的穩定增產、農民的穩定增收、農村窮困面貌的改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農村文化的幫帶功能
(一)豐富農村文化建設
大學生村官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先進群體,往往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可以因地制宜,帶領農民群眾組建體育健身活動、音樂、舞蹈等群眾性文化社團,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和農技知識學習活動等,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要,而且也可以促進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村圖書室等文化設施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資源的效用。
例如在調查的“村官”們中,他們通過爭取項目支持,建立村民文化活動陣地,如:活動廣場、健身區、農家書屋等,通過農家書屋、農家影院、修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等方式不斷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爭取經費,舉辦不同形式的文體活動,如:開展農村青年運動會、知識競賽等。大學生“村官”利用他們的專業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在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促進精神文明發展
大學生村官不僅給農村基層組織注入了活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帶來了先進思想,促進了農村精神文化的建設。首先,改善鄉風和村風建設。一些地區的文化教育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這與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不符合,甚至是相違背的。其次,活躍農村文化氛圍。實踐證明,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基層后,都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和專業特長,積極為發展農業、致富農民、建設新農村作出貢獻,贏得了從村基層的歡迎和農民群眾的贊譽。此外,大學生村官還可以大力宣傳新農村典型文化人物和事例。在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展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風貌。同時,積極牽線搭橋,聯系相關院校或機構,幫助培養農村文化藝人和文化管理者,激發農村傳統風俗文化的活力,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增強新農村文化的魅力。
四、社會發展的推動功能
(一)新型農民的指導者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新型的干部和新型的農民,需要以知識型的人才為依托來實現。目前,在中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過中等技術教育的僅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卻高達76.4%。因此,要實現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對農村人口的知識教育[5]。因此,農村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現代知識,能夠帶領農民走向新的發展階段的干部,而接受過系統教育的當代大學生無疑很好地迎合了這一角色的要求。大學生“村官”可以利用自己對于黨的理念、方針、政策更為深刻系統的理解,傳播先進的思想觀念,通過模范帶頭作用更好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
(二)社會資源的組織者
大學生村官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社會資源,把知名的專家、技術人員請進農村,改進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把農村豐富的物產和勞動力資源推向社會,解決好農村的剩余產品和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提供經濟效率,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如高效、立體農業的實施、農產品深加工的推廣、農村工商業的發展,都需要更多技術、信息、資金、人員多方面的社會資源,也需要高素質、懂科學的帶頭人。大學生村官在農民增產增收的過程中積極發揮在農業科技和資源整合方面的優勢,積極引導,多方聯系、廣開門路,促進糧食的穩定增產、農民的穩定增收,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貧困面貌。
(三)黨政方針的宣傳者
大學生村官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因此,他們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宣傳能力,對稅費改革、農民種糧補貼等政策的意義和實施方法向農民大力宣傳,使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一方面,大學生村官工作在農村第一線,與農民群眾聯系緊密,能夠及時地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給群眾。例如涵江區的“村官”們對稅費改革、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種糧補貼等政策的意義和實施方法向農民大力宣傳,不但使村民了解了國家政策,還使各項惠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大學生村官通過與廣大農民群眾的交流,可以用自己先進的思想觀念逐漸影響和改變農民群眾的傳統觀念,用科學的文化知識武裝他們的頭腦,幫助他們糾正一些不良的思想認識、陋習等,引導他們接受外界新鮮事物[6]。
五、結語
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新農村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環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對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斷加大。大學生乃國家棟梁之材,對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發展彌足珍貴,選聘大學生任職村官,這既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骨干力量,更是為了培養造就一批經過基層實踐鍛煉、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黨政后備干部。
參考文獻:
[1]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2009年大學生“村官”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89.
[2]王代輝.大學生“村官”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接的作用及對策分析[J].決策與信息,2010,(9).
[3]劉增祿.村民自治條件下農村干部素質分析[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3,(3).
[4]曹水群,多杰.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改變農村經濟落后現狀的關鍵——以陜西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0,(1).
[5]郭淑敏.北京大學生“村官”調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79.
[6]吳海龍.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大學生村官的作用研究[J].前沿論壇,2010,(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