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是實施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主陣地,加強民族音樂教學,能加深中小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認識和理解,認識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感知人類文化的豐富多樣,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嘗試。
一、精選內容,融樂入境
音樂欣賞,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可以精選一些能夠代表我國特色的古樂名曲和優秀民歌呈現給學生。由于現代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理解民族音樂的情感肯定會有一定的差距。欣賞時,教師可以采用整體感受、分段欣賞、提問、討論、對比、扮演、啟發聯想等方法進行引導、提示,增進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和感悟力,讓學生融入到中國民族音樂的情景中。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一是要結合課本教材內容,二是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精選難度適宜的中國優秀民樂曲目。
例如:古曲《梅花三弄》,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古琴的音色,旋律的變化,理解樂曲通過贊美梅花傲雪凌霜的品質和氣質,表達出一種剛正不阿、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加深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精髓的理解。
二、視聽結合,音畫共賞
在民樂欣賞教學中,可以用視聽結合、音畫共賞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欣賞興趣、提高學生賞析能力。在音樂教學中,與其讓學生用單一的器官——耳朵來聽音樂,不如調動學生視覺器官引導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看音樂”。如在讓學生欣賞民樂合奏時,如果光用CD放給學生聽,學生則較難走進音樂之中,而在欣賞教學中配上視頻畫面,學生可以直觀地看見民族管弦樂團中有哪些民族樂器、那些投入自如的民樂演奏家,還有激情四射的指揮家……在音畫欣賞中,學生看到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外國朋友用經久不息的掌聲,祝賀我國民族樂團演出成功的畫面時,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三、投其所好,體會魅力
民樂、民歌離當代學生的確有一段陌生的距離感,如何縮短這個距離呢?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喜好來入手,利用名人效應,從學生的追星興趣入手來步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我抓住學生喜好周杰倫這個契機,對周杰倫的所有音樂作品進行了分析,從周杰倫的《雙截棍》引用了西方RAP節奏元素,到《菊花臺》《青花瓷》跟學生講西方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完美的結合,引導學生聆聽分辨出周杰倫音樂中的一些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如《菊花臺》中我國民族樂器琵琶、二胡、竹笛以及最后葫蘆絲的精巧使用;引導學生演唱并發現歌曲中的旋律音就是:do.re.mi.sol.la這五個音,讓學生了解這是中國最典型的五聲民族調式。這一做法讓學生重新認識我國的民族音樂,在自己熟悉的流行歌曲中慢慢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正確理解民族音樂,引導他們建立起平等的音樂觀。
四、創設比賽,促進參與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民族音樂知識搶答賽的形式進行教學。課前,分小組讓學生收集有關民族音樂方面的音像、歷史背景資料。比賽時,出題的小組可以通過播放或演唱的形式展示作品,并由該小組的同學介紹作品的歷史背景。這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的民族音樂知識。同學們在愉快的談論和表演中,不僅了解到了課堂以外不同地區、不同特色、不同體裁、形式的民歌,又了解到了民族音樂是與人民生活、工作、習俗息息相關的,從而發現我國的民歌遺產豐厚,博大精深,蘊藏著無窮的藝術智慧,是我國的寶貴文化資源。
五、課外延伸,組織活動
學生的校外民族音樂教育,比校內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因此,中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還應不斷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積極參加活躍青少年的業余文化生活,這樣既能檢驗學校的音樂教育水平,而且還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促進民族音樂教育,在校內,有條件的中小學可以組織民樂隊、合唱隊配合音樂課的教學,教唱民族音樂和民族歌曲。組織各種民族歌曲比賽,并參加各級的民族音樂比賽,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帶普及,使學生普遍接受民族音樂教育。
例如,無錫市東林小學從2002年開始建立第一屆民樂特色班,九年來,本著弘揚民族音樂的宗旨,致力于學習民族樂器,共培養出四支民樂團的梯隊隊伍。他們每學期對全校師生和家長進行民樂匯報表演;還定期舉行民樂欣賞專場音樂會,對全校的學生進行樂器樂曲介紹以及民樂演奏賞析;在民族音樂學習中,孩子們帶著心愛的民族樂器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走進社會、走向國際。在實踐中增長民族音樂知識,陶冶情操,為弘揚民族音樂教學工作起了推動作用。
六、邀請名家,學唱鄉音
戲曲音樂是戲曲藝術的主要內容之一,也在教學內容上占最多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戲曲音樂品種繁多,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劇種,他們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飾等方面各具特點。我們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領每一個中華子孫去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戲曲的魅力。如在欣賞戲曲這一單元時,由于學生對昆曲、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劇種比較陌生,有的學生甚至排斥,所以在讓學生欣賞的同時教者可以結合各劇種的服飾、造型、武打動作等讓學生去模仿,去表演,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增長學生對戲曲的了解和興趣,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有些戲曲被現代作曲家改編成戲歌,如《我是中國人》、《唱臉譜》等,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唱這些饒有京腔京韻的歌曲來消除學生和戲曲之間的距離感。通過鄉土鄉音鄉情等民族音樂教育,讓學生直接感受并了解家鄉的豐富音樂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張紅,無錫市東林小學,2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