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葳


清朝道光年間,一艘滿載著瓷器和寧波梅園石的商船從寧波起航,航行一天后,在經過象山漁山島附近時,遭到意外沉入海底。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艘船的“遺址”才被人們發現。這艘商船被稱為“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2008年,考古學家正式開始對“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進行水下考古。“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堪稱繼 “南海Ⅰ號”、“南澳Ⅰ號”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大發現,因此備受矚目。
身份鑒定:道光年間的商船
從“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上,考古人員目前已采集到了陶器、瓷器、銅器、錫器、銀幣等各類文物500余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攜帶著大量關于它“身世”的歷史信息。從前期發掘的情況來看,瓷器多為青花瓷,大部分器物底心帶款,以“道光年制”篆書款居多,據此初步推測沉船應是清代道光年間或者偏晚時期的。船的龍骨和肋骨都較為粗大,具備較強抗風浪能力,而遺址所在的漁山島位于象山縣石浦港東南數十海里的洋面上,由此可以判斷,這艘沉船在當時規格不小,應該屬于遠洋商貿運輸船只。
它從哪里出發?駛向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這艘船是從寧波港口出發的。考古隊員在中部貨艙發現了不少貌似梅園石材的東西,這些都是寧波“特產”。這些梅園石,是用來運輸和壓艙用的,是一種很罕見的建筑石材,在寧波已經開采了近2000年,是制造石雕、石碑的上等石材。但關于它此行的目的地,最有可能是東南亞,證據有兩點。首先,沉船遺址周邊發現了大量西班牙銀幣,而西班牙銀幣在18世紀大量鑄造并且主要在東南亞使用。其次,沉船周邊散落有青花瓷等各類遺物。這些青花瓷都是從景德鎮運來,但都是民窯的產品,沒有官窯青花瓷昂貴。專家論證說,從船艙出土的青花瓷和其他器物器形來看,西沙和印尼曾發現過類似的沉船資料。而在當時,中國的兩個重點貿易對象,就是菲律賓和泰國。因此,去東南亞這一說法,不少專家比較認可。
相關鏈接
寧波“海上絲綢之路”
“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的那個時代,專家推斷是1821~1850年間,那正是寧波被辟為“五口通商”商埠的前后。那時的寧波港所在的城外三江口北岸,還是一片荒灘,僅僅有一個小漁村,與城中聯系全靠一個叫“桃花渡”的渡口。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時代,寧波的先民就駕舟出海謀生,形成寧波港的最早雛形。后來,寧波城市形成后,港口逐步移至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匯合處的“三江口”,也就是桃花渡一帶。自1842年之后,寧波的江北岸就被指定為通商地點。自此以后,近代寧波港港區就在這里慢慢形成了。始建于晉代的浙東運河,將寧波與錢塘江連接起來,大大擴展了寧波港的內陸輻射能力。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后,浙東運河又成為大運河的自然延伸段,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南北水運動脈,寧波則成為大運河唯一的出海口。景德鎮的大量瓷器,就通過浙東運河一路運到寧波港,再從寧波港出發,發往新的地方。
它是如何沉沒的?
“小白礁Ⅰ號”沉船南端距離小白礁最近處只有2米。考古隊員從南端下水,發現船體中部的船板因斷裂而參差不齊。這基本可斷定:160年前,“小白礁Ⅰ號”觸礁沉沒。漁山列島位于石浦鎮東南約26海里洋面上,小白礁正處于漁山列島的中心——北漁山。北漁山海況復雜,發生沉船事故的概率比較高,清政府為此在島上設立燈塔。“小白礁Ⅰ號”沉船的位置說明它從寧波港或象山港出發,航行沒多久就遭沉沒。相比較“南海Ⅰ號”和“南澳Ⅰ號”等沉船,“小白礁Ⅰ號”是航行距離最短的沉船。在探究“小白礁Ⅰ號”觸礁的原因時,風浪、大霧、操作不當、船體年久失修等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猜想。那么,當時這起沉船事故是怎么發生的?專家們認為,有多種可能性。有可能是發生了火災,也有可能是觸礁。如果是因為自然災害,那么,沉船可能不止這一艘。
為什么會沉在漁山島?
“小白礁Ⅰ號”沉沒的漁山島小白礁,正處于中國遠洋航線的必經之路上。在我國古代的航海圖上,漁山島早早就有了記載,這里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地。
到了清代的航海圖上,就特別標明了漁山島,還說明這里可以補充蔬菜糧食和淡水。還有一些航海志書里不斷提到,這里的礁石很多,提醒大家開船經過一定要倍加小心。雖然在歷史上,這里曾經船來船往很是熱鬧,但是目前,“小白礁Ⅰ號”成為這里唯一一艘被發現的水下沉船。因為被梅園石和泥沙埋在海床上,掩蔽措施很嚴密,因此,它也是一艘沒有被盜撈過的古沉船。
為何沉船上沒有發現任何一具遺骸?
“小白礁Ⅰ號”沉船,船體殘長約20.35米、殘寬約7.85米,遺址散布范圍長約23米、寬約11.2米。在這一范圍內,考古人員進行了半個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至今未發現一具遇難者的遺骸。大家都知道,當年泰坦尼克號沉沒后,遇難者人數達到 1513人。那么,這一場發生在160多年前的沉船事故,為何沒有人員死亡?專家認為,船上人員很有可能全都幸存下來了。
專家認為,一種可能,這里離小白礁很近,真的發生了沉船事故,水性好的船員們可以比較輕松地游到小白礁上,通過呼救,不遠處北漁山島的居民便可發現他們,把他們救下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出海的不止是一艘船。古代人們出海,很少有一艘船單獨出去的,一般都是一個船隊。如果當時是船隊出海,那么其中一艘船遇到了危險,船員們便可到其他船上避難,不至于出現生命危險。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