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強 王永剛

同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相比國際紅十字會的聲名赫赫,無國界醫生組織卻名聲不顯。自1971年在巴黎創立至今,無國界醫生組織已經走過了41年的風雨歷程,不管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飽受自然災害蹂躪的災區,總能看到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影子。
關注世間疾苦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創立和國際紅十字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1968年,法國醫生顧希內及其同事被國際紅十字會派往尼日利亞比夫拉地區從事救援工作。短短兩年間,當地有20 萬人被殺害。這次經歷讓顧希內和同事們認識到人道主義救護行動相對于戰爭制造的巨大災難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尤其國際紅十字會的表現使他們感到不滿和失望,國際紅十字會不但禁止所屬工作人員對其目睹的侵犯人權和種族滅絕事件發表看法,而且接受主權原則——如果沒有取得有關國家同意,國際紅十字會便無權進人該國工作。憤怒的顧希內和他的同事違反規定向外界披露了真相,同時因此決心成立一個獨立于紅十字會之外的醫療救援組織。
1971 年,“無國界醫生”組織正式成立,該組織對“無國界”的解釋就是“人道主義責任高于國界”。創始人顧希內說:“我們可以不偏不倚,但決不是漠不關心,我們有權利干涉。 因為‘無國界醫生所置身于其中的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政治災難。”
自創立之后,無國界組織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迅速。1976年在內戰中的黎巴嫩,無國界醫生組織不畏硝煙,積極實行人道救援的義舉被當時的戰地記者多次報道,引起了國際上的諸多關注。而與此同時,1976年~1979年,全球難民數量翻了一番,從270萬增加到570萬。此后繼續增加,1985 年達到1100萬。難民數量的增加成為無國界醫生組織規模迅速擴大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規模的擴大,無國界醫生組織也進行了諸多地改革,采取了諸如完善組織機構、廣開財源、醫療救助工作標準化等措施。與此同時,該組織開始了國際化進程。1981年在比利時和瑞士建立分部,1983年在荷蘭、1985年在西班牙和盧森堡建立分部,在全世界建立了5個行動中心。1990年建立了國際理事會和國際秘書處協調所有分部。20世紀90年代后,無國界醫生組織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并于199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立至今,無國界醫生組織已成長為聲譽卓著的國際性人道主義組織,并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的“ 人道醫療救援組織”。
恪守非政治性
無國界醫生組織自成立之初便確定非政治性的原則。在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憲章中明確規定:“無國界醫生的救援行動無分種族、政治及宗教,目標為受天災、人禍及戰火影響的受害者提供援助。無國界醫生嚴格遵守國際醫療守則,及堅守提供人道援助的權利,并且保持中立不偏之立場。無國界醫生亦要求在進行救援行動時不受到任何阻撓。無國界醫生之志愿工作者同意遵守其專業操守,并堅守政治、經濟及宗教的中立立場。”
無國界醫生組織在人道主義救援中嚴格遵循著憲章所確立的非政治性原則。如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后,無國界醫生組織進入抗蘇游擊隊控制區提供醫療救援,他們是唯一幫助抗蘇運動控制區人民的外國人道主義工作者,而國際紅十字會只在蘇聯控制的地區工作。無國界醫生組織尤其強調要把救助受害者放在第一位,而不考慮國界限制和受助者的政治立場。如在阿富汗,該組織在美國支持的抗蘇運動控制區工作;但在薩爾瓦多,它為左翼游擊隊控制區的平民提供救助;在洪都拉斯,它為尼加拉瓜桑地諾政府控制的難民營提供救助。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非政治性在實踐中并非順風順水,它往往面臨著重重困難,既有非政府國際組織普遍遇到的問題,也有無國界醫生組織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獨有問題。首先,財政的獨立性一直是無政府國際組織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由于無政府組織自身的特性使其很難具有獨立穩定的財政來源。
根據無國界醫生組織2000年財政報告,其年度總收入3.2億歐元,其中私人捐款占79%。歐盟等國家及聯合國捐款占21%。一方面,私人捐款所占比重較大,如何保證其穩定性,值得深思;另一方面,政府捐款難免會對組織行為有所影響,如何避免政府過多的影響,同樣值得關注。針對這些問題,無國界組織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它加大了資金運營的透明性,以便對捐款者負責,從而取得捐款者的信任,增加捐款的穩定性。此外,無國界醫生組織還積極通過多種渠道為捐款提供便利,如比利時政府就宣布,凡為無國界醫生組織捐贈30歐元以上,國家將根據個人收入的比例,使其享受捐贈款40%~50%的稅收減免。
其次,無國界醫生組織的非政治性為它帶來了風險和危機。非政治性、人道主義原則、中立性本該為無國界醫生組織的行動大開綠燈,但在實際的援助過程中,這些原則卻為無國界醫生組織帶來了風險。無國界醫生組織對中立定義為“不站在任何交戰方一邊”,不對交戰方的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法的行為保持沉默。該組織不能容忍“冷漠”,在面對侵犯人權的暴行時,它選擇挺身作證,大聲譴責。無國界醫生組織數年來多次發布關于十大缺乏關注的人道主義危機的年度報告。報告的依據來自數千名“無國界醫生”在災難現場的親身體驗。無國界醫生組織用自己的親眼所見告訴了世人人類之間相互的人道救助和倫理干預可以“無國界”。
所以,在踐行非政治性的同時,麻煩和危險也無時無刻不在。如1985年1月,該組織譴責埃塞俄比亞政府利用援助強制將該國人口從北部遷移到南部,目的是削弱厄立特里亞游擊隊的群眾基礎,它因此被埃塞俄比亞親蘇政府驅逐出境。同樣,它也因譴責危地馬拉政府而被該國親美政府驅逐出境。另一個事例是在1994年底,無國界醫生組織決定停止對設在坦桑尼亞和扎伊爾境內的盧旺達難民營的援助。它認為,這些援助完全受胡圖族的控制,援助行動的繼續只會有利于胡圖族重建武裝力量。由于無國界醫生組織堅持非政治性原則并指責盧旺達政府將援助物資挪為他用,破壞正常的人道主義行動,結果盧旺達政府將該組織成員驅逐出境,并沒收其物資。
最后,無國界醫生組織還面臨重重現實問題。無國界醫生組織為保證其非政治性和人道主義精神,表示當其他援助組織申請正式許可而不可得,或者行動緩慢無力時,無國界醫生則會用各種方式第一時間偷渡該國,率先進入需要救援的地區。這既會對成員的安全帶來不可預料的麻煩,也會對其公信力和聲譽帶來損害。
在中國的積極行動
早在1989年,無國界醫生組織便在中國進行了救援行動。1996年云南麗江地震,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災,2003年的“非典”都有無國界醫生組織的身影。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無國界醫生組織先后派出34名救護隊員入川,捐獻6000頂援災帳篷,在中國的救援力度史無前例。值得稱贊的是從震后立即組織志愿醫生趕赴一線,到應急捐贈物資運抵災區,再到援災款物的募捐及使用,無國界醫生組織是效率最高的救援隊伍之一。
20多年來,在中國內地,無國界醫生除了參與緊急救援,包括20多次大大小小的水災、地震、暴風雪、臺風之外,更多的是長線援助項目,其中包括在廣西、西藏、青海、新疆的基本醫療和衛生教育計劃;云南的結核病治療行動;陜西的流浪兒童醫療服務以及在湖北和廣西的艾滋病關懷治療。在西藏,無國界醫生組織從事大骨節病的研究和救治,為24個鄉鎮的1055名兒童提供預防大骨節病的一攬子方案,即提供含碘、硒、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品;幫助當地改善飲用水的質量;無國界醫生組織還為拉薩醫院提供了醫療設備,并為治療大骨節病的醫務人員提供培訓。
與此同時,它還積極推動中國醫生參與國際救援活動,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婦產科主治醫師屠錚在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做了6個月前線救援工作,成為無國界醫生組織中的第一位中國大陸志愿者。但中國大陸醫生收入不高、醫院制度限制頗多等因素也局限了他們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活動。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