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什么不積水?
故宮這座600年的建筑為何能夠在大暴雨中不現積水?原來,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兩套系統。明排水是通過鋪地做出泛水,通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是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里,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線:一是明內城護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護城河)。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于城市供水,另一方面汛情之時亦可用于排水,保證大量雨水不至于流入紫禁城。
“內閣”原是女子住的地方
在唐代以前,內閣是女子居住的稱呼。因為在封建社會,女子不能與外人相見,她們住的地方一般是在宅院的深處,所以被稱為內閣。所以,女子結婚到丈夫家去,就被稱為“出閣”。自唐代開始,文人在朝廷中的位置和作用與日俱增,科舉考試中重視詩文便可見一斑。當時皇帝設置的由文人組成的參謀機構多設在宮廷之內,內閣就是用來稱呼這種設在宮廷內部的機構。
為什么將績優股稱為藍籌股?
人們把公認為業績優良的公司的普通股票稱為績優股,也叫藍籌股。“藍籌股”一詞源自西方賭場中所使用的藍色籌碼。在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次之,白色籌碼最差。于是,人們就把最值錢的“藍籌”轉移到投資領域,借指值錢的績優股了。
古人如何對付“豆腐渣”工程
在南京內城南門的墻垛上,許多明代留下來的磚頭都刻有銘文。在城墻的磚頭上刻自己的姓名,這不是為了青史留名、千古流芳,而是在執行明王朝強制推行的“質量追溯制”。“城磚落款”其實是中國社會很古老的一項禮法傳統,在律法上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作“物勒工名”。這是一個嚴密的技術質量監管體系:每一處工程,都有制磚的窯匠、造磚夫與提供勞役的人戶來承擔建筑質量上的直接責任,由基層組織——里甲的負責人(招甲、甲首)承擔擔保責任,并且監工的官吏(典史、司吏)也負有連帶責任。如果出了問題,這些相關責任人嚴重者會被處死。為了維持自己的品牌與信譽,工匠會自覺地避免以次充好、避免制造“豆腐渣”。
曼谷有個“垃圾銀行”
在泰國首都曼谷,有種垃圾銀行,它們的運作方式其實和一般銀行差不多,只是把貨幣換成了垃圾。比如,搜集垃圾的孩子們,可以分類后存入銀行,銀行會向其支付學習用品作為利息;銀行還可以向客戶提供教育貸款,并且只接受用垃圾來還款。垃圾銀行旁還有“物品再生中心”,專門向垃圾銀行收購垃圾,并每日公布各種垃圾價格。這些都是曼谷為處理過多的城市垃圾而想出來的對策妙招,并且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英國人為何被叫作“約翰牛”?
1712年,一本名叫《約翰·布爾的歷史》的書在英國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書中的主人公約翰·布爾(John Bull)是一個急躁、滑稽但性情坦率的紳士形象,這個形象是對英國人的比喻。這本書有很強的政治諷刺意味,生動的人物刻畫深入人心,約翰·布爾于是成為英國人的綽號。由于約翰的姓氏“布爾(Bull)”在英文中的意思是牛,所以這個人物就被稱為“約翰牛”了。
我國最早的舉報箱
舉報箱是指專供舉報人投遞舉報、控告違法犯罪信函和書面材料的設備,它的出現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403年,魏國創立者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支持他的改革。為穩定社會秩序,李悝建立了舉奸揭兇、懲污治吏的舉報制度,并設置了一種叫“蔽竹”的舉報箱。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舉報箱。“蔽竹”是一個圓形的筒,長約尺許,上方有一個小口,以便檢舉人將寫有揭發內容的竹簡塞入筒內。“蔽竹”通常設置在人們不常到的街道即“僻巷”,以避人耳目,便于舉報。
世界上最早的幼兒園
1816年,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為自己開辦了一個“性格形成學園”,招收1~6歲的兒童。這個幼兒園是他開辦的“全民所有”的大紡織廠的一部分。但很快,隨著空想社會主義活動的失敗而消失。1837年,德國人弗路佩爾在勃蘭根堡開辦了一個幼兒園,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幼兒園。弗路佩爾是幼兒園模式的推廣者,也是他創造了“幼兒園”這個詞。
在正式的場合為何要脫帽?
在古代的歐洲,戰士們在作戰的時候都帶著笨重的頭盔。這個頭盔非常笨重,尤其對于重裝步兵,更是個很大的負擔。在戰斗結束后,士兵會馬上摘下頭盔休息。于是,脫下頭盔就表示安全了,也代表著與周圍的人沒有敵意。在后來人們遇見朋友的時候,也會摘下帽子,向對方表示友好。慢慢地,這種友好的表示也有了尊重的意思。
“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
方言。”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這四種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古埃及人為何喜歡化濃妝?
在古埃及,男子和女子都喜歡化妝,例如埃及艷后“克利奧佩特拉”,在眼睛部位濃妝艷抹。科學家認為,其實這從醫學及美學角度上來看有雙重好處。古埃及人的濃妝有助避免發生眼疾,關鍵在於化妝品中含有鉛鹽。研究指出,低量的鉛鹽可生產出氧化氮,這種物質可以加強免疫系統,防止眼睛因細菌感染而發炎。
世界上最早的國歌
國歌是民族獨立國家的音樂象征。現在世界各國一般都有國歌。但是國歌是近代才有的,一般認為國歌源于16世紀荷蘭歌曲《威廉·凡·拿騷》,是反映荷蘭人民反對西班牙統治,1568年他們斗爭勝利了,便把這首歌定為國歌,開創了國歌的先河。
【文稿】李莉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