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杰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位居獎牌榜前列,不僅展現出強大的體育實力,來觀看比賽的中國游客也以強大的消費能力讓世界驚嘆。據統計,奧運會期間,中國游客出手最為闊綽,平均每筆消費高達203.04英鎊,比排名第二的阿聯酋游客高出了10%。尤其是奢侈品消費,中國游客購買力更是驚人,讓飽受歐債危機影響的歐洲各大奢侈品牌商賺得盆滿缽滿。在海外奢侈品消費呈下降趨勢的今天,中國奢侈品消費不降反增。實際上2011年,中國就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國。在不包括游艇、私人飛機和豪車的前提下,2011年中國奢侈品銷售總額達到126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家。這背后是中國富豪數量的大幅度增長。根據2012年發布的《胡潤調查報告》,中國的千萬富豪數量首次突破了百萬人,達到102萬,相當于全國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萬富豪,億萬富豪則達到6.3萬,同比增加5.8%。
大量富豪的產生應該歸功于30多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卻沒有根本解決貧困問題。即使是用較低的標準來衡量,目前中國貧困人口的數量仍然是用億來做單位計算的。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宣布,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該標準比之前的1196元提高了92%,專家估計,按照這一新標準,至少有上億低收入人口將享受到國家的扶貧優惠政策,有助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如果按照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中國貧困人口將更多。世界銀行2009年一份報告發現,如果使用聯合國現行的貧困標準,即每天生活費在1.25美元或以下,那么在2005年,中國人口中約有19%,即2.54億人可被認為生活在極度貧困中。
一方面是富人越來越多,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貧困,呈現出相當嚴重的貧富分化現象。據國家發改委2009年重點課題《促進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機制》揭示,中國的貧富分化在急劇加速。從1988年~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到23倍。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10年給出的結論是,中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2011年10月在江蘇吳江舉辦的“2011年中國轉型發展高層峰會”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表示:“我國收入分配到了極不公平的邊沿”,“居民的收入增長比較緩慢,收入分配的格局不但沒有改善,而且繼續惡化”。
貧富分化的本質問題是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問題,也可以被稱之為收入分配問題。如果我們把整個社會的財富比喻為一個蛋糕,那么收入分配問題就是怎么分蛋糕的問題。一般來說,參與分配的有三個主體:一個是政府,一個是企業,一個是居民。
政府的收入叫做財政收入,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越來越快,占社會財富的比例越來越大。從2000年~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突破2萬億用了3年時間;突破3萬億用了2年時間,突破4萬億只用了1年時間,而從6萬億到8萬億的跨越也僅僅用了1年的時間。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萬億元,較前一年增長24.8%,這一數字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2%)的近3倍。在近十幾年來,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6倍以上,居民收入增長卻不到3倍。據學者統計,從2002年到2011年的數據來看,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是20.4%,而居民收入增長率僅有13.7%。而在同一時間段內,美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為1.86%,居民收入平均增長率是3.95%,韓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6.6%,居民收入平均增長率是6.4%。
當然,也有學者說我們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名義指標是20%左右,實際應該是30%左右。而西方相對應的數據是在40%~50%,北歐福利較好的國家,則都在50%以上,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也普遍在35%左右。所以從國際對比來說,我們并不高。但是政府收入只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是政府支出,即財政支出。有學者統計表明,中國財政支出的前三項中,比重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費,其次是經濟建設費,而直接民生領域的文教、科學、衛生、社會保障支出所占比重最小。從1982年~2005年,文教、科學、衛生、社會保障支出增長了36倍,而行政管理費則大幅攀升到了76倍。目前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占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弱(中國政府為了抑制行政支出額急劇攀升規定了各級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對財政總支出所占比例不得高于25% 的“紅線”。),而大多數發達國家這一數字在10%左右。這一現象表現為公務員的工資待遇和各種福利不斷上漲,成為加劇貧富分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的企業可以大體分為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兩種,其中后者占我國企業數量的98%以上,為社會新增就業崗位貢獻是85%,占據新產品的75%,發明專利的65%,國內生產總值的60%,稅收的50%,所以后者與居民的收入是息息相關的。目前這兩種企業在發展上呈現出冷熱兩重天的奇怪現象。2011年,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認為,溫州36萬家中小企業中已有20%歇業或停業,存量中小企業中的40%將會停產甚至倒閉。在中小企業經濟集中的廣東、浙江等地中小企業倒閉成為風潮。絕大多數在中小企業就業的勞動者時時面臨失業的危險,待遇提高更是天方夜譚。與此相反,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大型企業由于得到了政府大量的財政支持、政策支持,更能夠通過銀行融資等市場機制中得到金融支持,發展蒸蒸日上。在國有企業尤其是一些壟斷企業工作的勞動者的待遇自然就水漲船高了。這種經濟上的一冷一熱加劇了貧富差距的擴大。
企業的情況各有不同,居民自身的情況更是千差萬別。由于居民之間在地域與行業、受教育情況、社會關系、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居民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據“2012年全國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排名”顯示:上海居全國首位,人均可支配36230元,其次是北京、浙江、廣東,最低的是甘肅、貴州、西藏,人均可支配1.3~1.4萬元。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