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琦
摘要:近年來,由于氣候的變化,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國內、外雷擊事件的報道接連不斷。尤其是旅游區雷擊事件頻頻發生,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本文通過分析雷擊事件的危害,結合近幾年來旅游景區發生的雷擊事件,總結了雷擊事件發生的原因,并對加強和規范旅游區防雷安全工作進行了探討,以減少旅游區雷擊危害,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區雷擊安全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246-01
1雷電的形成和危害
在炎熱的夏季,經常會出現雷電現象,它主要是由積雨云中云與云之間的放電現象而形成的。當帶正電的云與帶負電的云相遇時,會產生強大的電流,這些強大的電流將閃電通道內的空氣急劇加熱使之膨脹,并產生劇烈的聲響,形成雷電。一般情況下,在悶熱的天氣里,因為地表不均的氣溫變化,使帶有水蒸汽的空氣上升到空中,在上升過程中,他們會形成帶電荷的小水滴。這些在云層中帶正電荷的水滴會上下移動形成摩擦,不斷地產生正負電荷。當這些電荷一定程度上形成強大的電場時,就產生了我們所看到的放電現象。當雷電產生時,會帶上強大的電壓襲擊對電流敏感的區域,造成設備或人員傷亡。
2近年來旅游景區發生的主要雷擊事件
2004年7月23日下午2時40分,居庸關長城發生雷擊事件,導致兩名游客遭受雷擊。
2009年06月19日,5名游客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附近攀登箭扣長城時被雷電擊中,其中一對夫妻墜下懸崖身亡,另3人受傷后獲救。
2010年7月,云南石林景區兩名游客遭遇雷擊身亡。
2011年11月5日11時20分左右,貴州省銅仁地區,梵凈山風景名勝區金頂發生雷擊事件,現場導致30多人受傷,其中18人重傷。
3雷擊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1)氣象部門對雷擊天氣預報警報不夠及時、準確。(2)有些景區未加設防雷、避雷裝置,或防雷、避雷裝置密度不夠。(3)景區避雷裝置不能有效運行,未發揮有效的防雷、避雷作用。(4)景區雷擊高發地點,安全警示信息和游客引導路線不健全。(5)旅游區(點)未能及時與氣象部門取得聯系,未能及時獲取、預報雷雨天氣信息。(6)景區工作人員包括環衛工人、防火隊員、綜治人員、導游等防雷知識普訓不夠,未起到雷雨天氣,對游客進行安全疏導的作用。(7)風景區雷擊高發區避雨、避雷場所不健全。(8)游客缺少基本的野外防雷擊知識。
4做好防雷擊事件應重點做好如下工作
(1)氣象部門要加強雷電監測預警業務體系的建設,積極開展雷雨天氣、雷擊落區和危害等級、大氣電場等雷電監測分析和預報預警業務,提高雷擊天氣預報警報水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手段及時發布雷電災害預警信息。(2)各旅游區(點)需在易遭受雷擊的游覽區域加設防雷、避雷裝置并定期檢測,確保設備安全運營,確實發揮防雷、避雷的作用。(3)加強防雷裝置的設計、施工、驗收、維護運營等管理,防雷裝置應由具有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的機構定期開展防雷檢測,確保防雷、避雷裝置發揮應有的作用。(4)應結合地形等自然條件,研究評估景區雷擊的規律,在游客相對密集的地方進行重點防范。在景區雷擊高發地點,除了避雷設施,還應有安全警示和游客引導。(5)景區與氣象部門應建立高效、及時、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氣象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手段及時發布雷電災害預警信息,景區要盡早獲取準確的天氣信息,做好各項防雷擊的準備工作。(6)景區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不能僅僅依靠專業隊伍,除了導游,景區還應對環衛工人、防火隊員、綜治人員等進行了防雷知識普訓,一旦遭遇雷雨天氣,他們有能力在景區各個路段執勤,對游客進行安全疏導。(7)在景區雷擊高發區域,健全有效的避雨、避雷場所。(8)在基層社區、鄉村、學校等廣泛開展防雷減災知識和科普常識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雷擊事件發生的原理、雷電災害防御方法和應急處置方面的知識,消除部分群眾迷信和恐懼心理,提高社會的防雷減災意識。
(1)首先在旅行之前一定要看天氣預報,提前知道是否會有強對流天氣發生,并且盡量安排在天氣晴好的日子出行旅游。(2)在雷電交加時,如果你皮膚感到刺痛,頭皮發麻,就意味著雷電將至,應該立即躲避。(3)雷雨天氣不要在曠野里行走,不要騎自行車外出,不要用金屬桿的雨傘,肩上不要扛帶有金屬桿的工具,例如酒精爐、手杖等。(4)要盡可能躲進能避雨防雷的木屋或木質衛生間,不要在開闊的石頭下避雨,不要打傘。(5)遇強烈雷雨天氣時,應該蹲在原地不動,同時將雙腳并攏。切忌狂奔,也不要在有柱子的建筑物躲避,更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6)人在遭受雷擊之前,會突然有頭發豎起,或者有皮膚顫動,甚至有麻木的感覺,此時應當立刻光腳蹲下。(7)在雷電十分強烈又沒有合適地形的時候,可以將登山杖或帳篷桿拉到最長,插在離帳篷10m左右的地上,而自己就蜷縮在沒有帳桿的帳篷里好了。(8)如果身處樹木、閣樓等高大物體,應該馬上離開。如果來不及離開高大的物體,應該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采用下蹲的避雷姿勢,注意雙腳并攏。雙手合攏切勿放在地面上。千萬不可躺下,這時雖然高度降低了,卻增大了“跨步電壓”的危險。水能導電,所以潮濕的物體并不絕緣。(9)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懸巖下躲避雷雨,因為這些地方會成為火花隙,電流從中通過時產生電弧可以傷人。(10)“30”防雷法。在雷雨天氣,從看到閃電時開始,在心中默默數數。如數到30以內就聽到雷鳴,則說明你正處于雷電的高危險區域,要立即躲避。其次,距最后的一次聽到雷鳴,過了30min后,再也沒有出現打雷現象,說明已經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里,可以放心進行戶外活動。(11)受雷擊被燒傷或嚴重休克的人,身體并不帶電,應馬上讓傷者躺下,撲滅其身上的火,并對他進行搶救。
5結語
氣象資料分析表明,進入高溫季節后,隨著強對流天氣的增多,雷擊仍將頻繁出現,如果防范不力,還將造成旅游區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各旅游區要充分改進和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居安思危,警鐘長鳴,強化措施,落實責任,確保旅游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 顧渭建,馮麗.建筑物防止突發爆炸襲擊的對策[C].第十一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卷,2002.
[2] 吳海,潘家利.建筑物雷擊風險評估的風險分量及其影響因素[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2).
[3] 王建初.雷雨天氣的自我防護[J].健康人生,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