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是件形而上的事,形而上的東西無法量化,無法規定其范圍,就如你無法量化,“快感”、“厭惡感”等東西一樣。因此,所謂的“藝術價值”可能是個偽命題。
價值決定價格,這是在我們學習經濟學之初,必然會被告知的一句話。與所有被奉為真理的著名論斷一樣,此語雖極簡短而意蘊豐富。何種形式的價值里面沒說,價值通過何種方式決定價格里面也沒說,而又是什么在決定價值本身。里面依然沒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空間”,正是因為有了空間讓人們對號入座,所以這些論斷能放之四海而皆準,被我們視為當然的“真理”。
銷售的焦點
在藝術品行業。這樣的空間可能會比其他任何行業來得更為廣闊。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是件形而上的事,形而上的東西無法量化,無法規定其范圍,就如你無法量化“快感”、“厭惡感”等東西—樣。因此,所謂的“藝術價值”可能是個偽命題。
其次。人的欣賞品味不盡相同,同一件作品給不同的人所帶來的心理感受不同,你覺得十分有趣的作品在他人看來可能乏味至極。既然關于藝術審美的標準無法統一。那么“藝術品價值”的標準也就無法統一,所以討論“藝術價值”的問題極有可能吃力不討好。
再者,有兩種情況將大大影響藝術品的價格,其一為社會環境和風氣,金融危機對期被賤賣的東西在貨幣寬松時期可能萬人哄搶,山雞一夜變鳳凰。其二為藝術品的獲職渠道,從何種渠道獲得作品將直接決定你需要為此掏多少錢,從藝術家手中、從某個藏家手中或者從拍賣行,其價格將相差甚遠。而這兩點都與作品本身的“價值”無關。當價格無法表現價值。討論也就失去依據。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初步的結論:1、決定藝術品價值的因素極不確定;2、決定藝術品價格的因素多種多樣;3、對于藝術品價值能否決定價格與藝術品價格能否表現價值我們完全沒把握。由此我們知道:要為藝術品做出準確的價值定位基本很難,我們甚至沒有一個明晰的判斷標準。這無疑會讓事情變得不好玩,因為這很容易刺激到人們的自尊心——因此我們更得以理解,明碼實價的豬肉買賣為什么總是比藝術品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
但藝術品畢竟得還得賣。
賣,是生意上的事,本來與藝術無關。但在市場經濟年代,賣得好與不好,價錢高還是低,是人們判斷這東西是否有價值的重要依據,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就如同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他的工作收入微薄,輕則會造成親戚們對其能力的懷疑,重則會引發某些內心陰暗的人對大學教育的譏諷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凸顯其藝術價值或者造詣。如何讓這賣出去的價格看起來體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賣得地道
送到拍場然后找幾個人一起起哄,將價格推高后自己買回去;為作品投出上億元的保價,以此顯示其高貴的身份;將作品份額化。讓其價格隨人們的熱情一路高漲——這三種方式如何引導人們對某位作者及其作品產生高山仰止的幻象,我想我們無需贅述。普通人從來不想去深究太多本質性的東西,這太累,所以這樣的方式至少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把“藝術品價值”這種玄乎的事情簡單化。
當然我們知道這樣畢竟不太道德。中國人為解決此問題曾經貢獻了一種極具人情色彩的方法:潤例。書畫作品按平方尺算錢,一般刻印章按字箅錢——這只是大概情況,如果您與藝術家有點關系,那么此潤例有時也可用一斤好點的茶葉折算。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以材質或載俸(紙張和文字)等可量化的事物來衡量藝術品價格,并表現其價值。當然,其弊處也顯而易見,你付的錢決定不了該作品的好壞,你只能指望藝術家負責任。但又有多少藝術家能真正對每張作品負責呢?
而工藝美術行業的藝術家們對此又有所發展,作出了以職稱定作品價格的創造性貢獻。職稱是什么東西?這點普通人同樣不深究,不過只要加上“市級”、“省級”、“中國”等前綴,總會令人肅然起敬。與書畫篆刻不同,這些行政劃分的前綴被認為能用來“表現”藝術水平和造詣,因此也就可以作為標注價格的依據n按此邏輯,景德鎮出產的瓷器沒道理比中國其它地方出產的瓷器貴啊?所以,我們也不得不懷疑此種邏輯的合理性,甚至還得懷疑為什么這種無聊的事情會出現的藝術領域呢?
不過世界因此而精彩,其精彩之處在于:人們整天掏空了腦袋,無非是想將東西賣得體面點:可爭取這種體面的方式五花八門,往往都很不體面。雖然萊辛早就說過藝術不僅僅是表現美的,同樣也表現丑——這也并不意味著誰都能打著“藝術”的旗號上臺耍猴。還是那句話,“賣”是生意上的事,與藝術價值無關;委得再漂亮,價格再炫目,那也是“賣”——但這就是人們所喜歡看到的。
以一種丑陋的方式來展現高尚,如果你的演技不過關,那絕對只會更加丑陋:而如果你的演技過關,那么大家也就無妨拍手,說:看。這小丑演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