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福建海運在近三年的震蕩市場中逆勢而上,基于對市場未來發展的樂觀判斷,船東們大量訂船,船舶大型化的趨勢雖然帶來了更低的運輸成本,但近年來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利空信息充斥市場,對海運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海運低潮來臨,船企經營困難
2011年以來,航運市場跌落低谷。截止2011年12月23日,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連續9日下滑,降49點至1738點,較去年高點下降了20%左右。經營國際航線的大型船舶在這一輪市場危機中,深陷困境。
福建省船東協會秘書長鄭鏘表示,“福建省經營國際航線的民營航運企業有80家左右,運力在800萬噸左右,受全球航運市場變化沖擊最大。船企不論運營與否都在虧損,一些船公司在沉重的壓力下不得不忍痛拆船賣鐵。”
在當前的運價水平下,多數船東仍處于虧損狀態,部分船企經營現金流已經成為負數,小型散貨船公司被迫在短期內出售或報銷舊船,補償公司營運虧損,防止現金流不足問題。
記者從福建船東協會獲悉。福建平潭在2011年上半年就有14萬噸的“吉美富”割賣,比原價縮水60%多;7萬噸的“吉美隆”輪也縮水,50%割賣,7萬噸的“成功”輪也縮水60%割賣,17.5萬噸的“富榮”貨輪割賣縮水40%:“一些單船公司忍痛割船后,已成為無船的企業。”
鄭鏘表示,“單平潭縣在2011年就因為割船賣鐵導致了國際航線的運力減少了100萬噸以上,估計這種割船賣鐵的難堪情勢還將繼續蔓延。”他進一步指出,預計海運業將有兩到三年的低迷期,由于盈虧狀況未能達到平衡,國內的一些船東已采取措施放緩新增運力的投放,地方政府也已經開始對海運企業進行扶持。
福建三類船企收益分化
盡管福建海運業受市場影響整體走低,但從船企經營細分領域上看,仍存在巨大的經營收益區別。據了解,福建省的船舶經營者主要分為在省內注冊登記的傳統航運企業、由福建資本投資并外掛在全國各地的海運企業、由福建資本投資并以方便旗方式外掛在境糾、經營的船東。這三類航運公司的運營表現在近期已經出現較大的差異。
福建船東協會的研究資料顯示,在福建省內注冊登記的傳統航運企業依托長期的包運合同,在承運電煤業務的過程中,營運收入穩定,不少大型的船企在2011年的船舶航次、運量同比2010年有兩位數增加,并在2011年上半年經營中保持盈利。
鄭鏘表示,在省委、省政府“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戰略的指引下。我省登記在冊的航運企業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民營資本投入航運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加,福建船東擁有的船舶噸位越來越多,在后危機時代中,表現—枝獨秀。
除了本省注冊的傳統航運企業外,其它兩類航運公司由于缺乏穩定的長期合同,在2011年下半年不確定因素聚集的情況下,經營的正收益面臨逆轉的風險。
“在宏觀經濟進一步趨緊,國際海運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沿海散貨運輸市場運力過剩的局面將進一步加大,市場將進行新一輪洗牌,部分抗市場風險能力小的海運群體,將面臨較大的經濟風險。”鄭鏘表示,以方便旗方式外掛在境外經營的船東主要經營國際航線,很難得到國內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救助,有可能被沉重的資金鏈壓力壓垮。
扶持政策頻出,外掛運力回歸
對于許多福建船企普遍出現嚴重經營困難等問題,福建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蘇樹林省長、張志南副省長對此做出了重要批示,并召集省交通廳、省港航局、省運管局、省船東協會等有關單位組成課題組,開展福建海運業調研工作,提出了《促進我省海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從省級層面提出財政優惠扶持政策,內容包含對新設立企業的財政獎勵措施、鼓勵已設立航運企業做大做強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引進總部企業法人扶持政策、航運人才激勵政策、積極扶持航運服務企業政策等。由于船舶檢驗體制、船舶融資困難、稅費較高、貨源的配置等方面問題,我省船舶外掛現象嚴重,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9月,福建外掛船舶總運力高達71%,其中,平潭外掛船舶占了全省外掛總運力的61.8%。
大量的船舶運力外掛不僅導致了船企在低迷的市場中無法享受省內優惠政策的扶持,還對福建船舶制造業、海洋運輸業,以及其它臨港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目前船舶企業總投資超過500億元,其中外掛省外的船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此外,福建每年還因為船舶外掛而造成直接稅收損失約2.39億元。
鑒于船舶外掛現象已經成為福建海運業健康發展的一大掣肘,在《促進我省海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中還明確提出了“鼓勵引導新增船舶落籍和外掛船舶回遷工作方案”,啟動了福建船舶回歸工程。鄭鏘表示,“隨著回遷工作的順利展開,福建外掛船舶將迎來一波回歸潮,對于未來福建海運業將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鄭鏘還建議,未來要實施“政府主導型”航運業發展戰略,把政府主導作用貫穿到航運業發展的全過程,對航運這一高風險行業采取積極扶持和保護政策,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在貨載保留、營運補貼等方面對海運發展實行政策的傾斜,鼓勵金融機構適當放寬航運企業建造、購置船舶的貸款額度,為航運業發展拓寬資金渠道:籌建航運中心大樓,共享航運信息,規范船舶交易經營管理,促進航運市場的健康發展;采取免除航運公司辦公場所租金等優惠政策,以吸引船舶的回流和推動發展總部經濟,引導省內海運企業走規模化發展的道路,積極扶持航運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