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華
摘要: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有比較大的知識容量,成績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學習就只能“聽天由命”,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在高三,語文學習也會有長足進步。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的。
關鍵詞:學習習慣;制定目標;積累;糾錯;梳理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常常抱怨語文內容多,成績提高慢,尤其那些學習一直不是很好的學生,上了高三努力了一兩個月之后不見提高,就會失去繼續努力的信心。確實,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有比較大的知識容量,成績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學習就只能“聽天由命”,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在高三,語文學習也會有長足進步。
一、制定目標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目標。上高三之后,學生學習任務緊,壓力大,這時候尤其要避免沒有目的地忙碌,對語文學習而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制定適當目標,尤其要有小的階段性目標,只有定下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而小目標更容易實現,也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小目標可以是每次考試提高3分,也可以是某個時間段突破哪個題目。
二、名篇背誦默寫的習慣
考綱規定了64篇必背篇目,高三還要一一進行復習,盡管占用的時間比較長,學生付出的努力比較多,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很好,很多學生臨近高考往往是會背不會寫,究其原因是沒有養成好的讀書習慣,絕大多數學生是先背文章再默寫,然后糾錯,這種方法的結果是錯字較多,并且不容易改正,這就好像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第一印象錯了再改難度就很大,因此背誦時就要拿起筆,前兩遍要邊讀邊領會意思,隨時把自己認為不會寫的、容易出錯的字詞寫下來,然后再嘗試背誦,做到會背會寫不出錯,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高效地掌握知識。
三、積累的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語文成績的提高離不開必要的知識積累,尤其是一些基礎知識。高三需要積累的主要有作文素材、成語、文體知識、解題技巧等。
近幾年高考作文經常出現材料作文,對于這類作文題目學生多偏向于寫議論文,而現在學生作文的情況是,大多數學生能審清材料,知道應該寫什么,但是有部分同學卻沒什么可寫,作文事實論據貧乏,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要求學生養成隨時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放寬眼界,從自己的生活中廣泛積累材料:從學習的課文中積累素材,如傳記類的,優美詩文類的、小說人物等等;從當代時事中積累材料,如感動中國人物楊善洲、劉偉,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議論的事件等;還可以在平時做題時積累素材,如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人物袁隆平、丁肇中、黃裳、楊絳等;還有作文題目中給的材料,如寓言故事、社會熱點等等。只有廣泛地積累材料,寫起作文來才可能言之有物,進而才能寫得精彩。
除此之外,作為一名高三學生還要積累一定的文體知識、解題技巧和成語等,把自己沒見過、不熟悉的成語積累下來,并且對這些成語含義、感情色彩、適用范圍等做一定的辨析。文體知識和解題技巧等文學常識,雖然高三老師會進行系統的講解,但是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收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學生也有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積累的必要,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生做閱讀題和作文必不可少的,只有牢固的掌握這些知識才能提高閱讀能力,才能做對做好題目。
四、糾錯、梳理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做錯的題目糾正之后,過一個月再做,多數學生還會做錯,并且錯的和上次一樣,這說明,學生做錯題不是一時的疏忽,一定有深層的原因,這個原因也許一兩道題發現不了,只靠教師一時的講解難以解決,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要建立錯題檔案,把做錯的題收集整理起來進行梳理總結,尋找自己的知識漏洞,分析出錯的原因,然后進行必要知識補充和有效練習,經過一段的時間后,再去做錯題集上的題,學生做的過程中就是對所學知識反思、領悟的過程,只要能把做錯的題目做對,也就突破自己知識上的盲點,就一定會提高成績。
一切不問收獲的耕耘都可能是徒勞無功,而耕耘也不能只出傻力,方法在學習中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一切的方法和技巧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尤其是高三學生要面臨高考,語文學習的提高又不能靠一時之功,因此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把工夫用在平時,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效率。
(新安縣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