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兵
在任班主任期間,我曾在學生當中做過一次民意測試,你們喜歡什么樣的教師?答案幾乎都集中在這幾個方面:關心學生;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學生,多鼓勵、表揚學生,而不一味地指責、批評。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它是個性心理的調控結構,決定一個人個性心理的發展水平。進入中學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年齡,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一切,開始學會評價教師、同學、父母,他們的思想已逐步走向成熟,他們已基本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他們渴望別人的關愛、尊重、理解與贊美,非常重視自身價值被他人肯定。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說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關愛、尊重、理解與贊美便是這種肯定的重要體現。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讀書時,某位教師的一句不經意的表揚或一次無心的關愛,便激起我們學習的動力。原因在于,這種表揚與關愛本身就是對我們的肯定。當這一次“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得到滿足后,我們便會渴望第二次、第三次……于是,一種能推動自身進步的動力產生了。
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尊、好強、向善、上進之心,都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教師對他們的關愛、表揚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平等交流,對于班級管理、教學管理的事情常與學生商量,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對于他們的好想法、好做法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使學生感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和肯定,必然會激發他們的進取心。
有這樣一則報道,某校一學生原本成績平平,因老師的表揚,鼓勵進步很快。在總結原因時,這名學生說:“是教師在我作業本上批的‘你一定行,你最近的進步令我驕傲!這句話給了無窮力量。”一句贊賞的語言點燃了該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了他前進的道路。
然而,有的教師認為,初中生畢竟還只是孩子,要讓這些孩子聽話,好好學習,教師就必須在他們面前樹立威信,而為了樹立這種威信,他們動不動便批評、責罵學生,動不動便請家長。誠然,這種辦法表面看去很有效:但遺憾的是,他們早已拉開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他們學習很大程度上源于被迫。造成這些現狀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所作所為忽略了對學生的尊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盡管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做法卻不可取。
正確的做法是將表揚和批評、激勵相結合。學生需要表揚,但表揚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事實上,表揚過多,過濫也會滋長學生的優越感,不思進取,還受不得半點批評和挫折,這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批評應該實事求是,當學生犯了錯誤時,要及時提出批評,讓他們認識到自身不足,并指出努力方向,激勵他們不斷進取。不過,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時,最好私下單獨進行,因為這樣做會讓學生感覺教師在乎他、尊重他,此時教師的批評也易于他接受。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一旦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敬,教師的話就很容易被他們接受,師生間容易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而要實現這一點,“表揚”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表揚”容易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心,容易讓學生時時感到進步的快樂,樂于學習。實踐證明,為人師者一個小小的善舉,往往關系學生的一生。學生因良師引導而進步成才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拉薩江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