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焜

在日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今天,人們對于抄襲、模仿、復制別人作品的侵權行為進行嚴厲譴責,乃至于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振振有詞,有人怨聲載道,有人茫然無助。一個共同的問題是:雖然我的作品和別人的作品有相似之處,但這的確是我的原創作品,為什么我不能享有著作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訴北京君昌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配餐大師——營業配餐員專用V1.0版》軟件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
1991年8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食物成分表(全國代表值)》一書,署名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該書包含《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該表有28類1358種食物的27項營養成分組成。
2001年12月26日,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被批準更名組建為疾控中心營養所。2002年12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一書,由疾控中心營養所編著。
2003年,由北京協和醫學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中國食物成分數據2002》(ChinaFoodCompositioeDatabase2002)光盤 ,光盤彩封及盤面上均標有“疾控中心營養所版權所有”字樣。上述圖書及光盤中均含有《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該表由21類1506種食物的31項營養成分組成。將1991年和2002年的《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進行對比,后者增加了食物的品種,對食物重新進行了分類及編碼。
2005年8月25日,疾控中心營養所從君昌國安科技公司購買到了《配餐大師—營養配餐員專用V1.0版》軟件,署名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君昌國安科技公司。該軟件安裝啟動后,顯示主導航界面,依次點擊“查詢與統計”、“食物信息查詢”圖標,進入“食物信息查詢”窗口。在此窗口中用戶可單獨以“食物類別”或“食物編碼”或“食物名稱”作為條件對食物庫中的食物進行檢索查詢,也可以將這三者組合后進行查詢。設定好查詢條件后,單擊查詢按鈕,符合條件的食物會顯示在窗口的左邊,其中包括符合條件的食物的名稱、編碼及其食部。而窗口右邊則顯示左邊食物列表中光標所在食物的25項主要營養素名稱及其含量。
原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訴稱,我所對食物成分數據進行研究,在1991年出版的《食物成分表》(全國代表值)和2000年國家科技部公益基金項目中新增補的食物成分數據的基礎上,編著而成了《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一書,2002年12月該書出版。我所又于2003年10月編輯制作了光盤版《中國食物成分數據2002》,是與圖書相對應的電子出版物。北京君昌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我所允許,于2005年在市場上公開發行含有《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一書內容的《配餐大師—營養配餐員專用V1.0版》軟件,并在該軟件的使用說明書中稱其是版權所有人。君昌國安科技公司的行為侵犯了我所的著作權,故我所起訴要求追究君昌國安科技公司侵權行為。
君昌國安科技公司認可系自疾控中心營養所編著的《中國食物營養成分2002》一書中獲得《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并將其應用在《配餐大師—營養配餐員專用V1.0版》軟件上。但主張自1952年以來,歷經幾代科學技術人員不斷努力、完善,才有了《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一書這樣的成果。食物成分數據是一個國家必需的公共數據,既不是某單位獨創,也不能為某單位獨占。因此,《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不是疾控中心營養所獨創,其對該書不享有著作權,故不同意其訴訟請求。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了獨創性的作用,匯編作品著作權為匯編人享有。
疾控中心營養所在其1991年采集并收錄于《食物成分表(全國代表值)》的有關數據的基礎上,選取了1506種食物的營養成分數據,并進行了重新分類和編碼,制作完成了《中國食物營養成分2002》一書中的《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雖然食物營養成分數據本身并不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但該表對數據的選擇及食物品種分類、順序編排方面,具有獨創性,該表構成了匯編作品,疾控中心營養所對該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權,應受到法律保護。
君昌國安科技公司未經許可,在其制作銷售的《配餐大師—營養配餐員專用V1.0版》軟件中使用了《中國食物營養成分2002》一書中的《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侵犯了疾控中心依法所享有的著作權。對于疾控中心營養所提出的要求君昌國安科技公司承擔停止侵權、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的主張,予以支持。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涉案圖表是疾控中心在對所選取的數據進行重新分類和編碼的基礎上制作完成的。在數據的選擇及食物品種分類、順序編排方面,體現了獨創性,屬于我國著作權保護的匯編作品。疾控中心營養所作為匯編人,對該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權,應受到法律保護。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科軟股份有限公司、金藥商務網絡有限責任公司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北京國聯訊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全國化工統計直報平臺軟件系統V1.0”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中,也存在著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的問題。
2004年2月6日,國聯訊公司與金藥公司簽訂了《關于開發<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網站(WWW.CPCIA.CN)>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合作協議》。該協議約定:金藥公司為國聯訊公司開發《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網站(WWW.CPCIA.CN)》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并負責對國聯訊專業技術人員的系統維護及企業用戶使用操作培訓。“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提供企業報表系統、企業字典管理、產品字典管理、報告匯總輸出、用戶管理、報表維護管理、系統幫助功能模塊。雙方共同經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網站(WWW.CPCIA.CN)》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
2004年2月8日,金藥公司與科軟公司簽訂了《計算機軟件委托開發協議》。該協議約定:金藥公司委托科軟公司開發“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軟件,軟件公司擁有其自主開發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軟件的著作權,金藥公司擁有上述計算機軟件源程序的專有使用權及全部軟件系統的使用權。
2006年4月3日,科軟公司與金藥公司簽訂了《軟件許可使用協議》,該協議約定:科軟公司授權金藥公司獨家使用“全國化工統計網”的源代碼及全部軟件系統,金藥公司享有該軟件的專有使用權。
2005年6月30日,國家版權局頒發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該證書記載:登記號為2005S06899,軟件名稱為全國化工統計直報平臺軟件系統V1.0[簡稱:全國化工統計網],著作權人為科軟公司,權利取得方式為原始取得,首次發表日期為2004年8月8日。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咨詢網改版后的網址為“http://stats.cpcia.cn”,“www.gm.net.cn/hgtj”和“stats.cpcia.cn”網站的網頁內容基本一致,“www.gm.net.cn/hgtj”網站的網頁是用“.net”語言編寫的,“stats.cpcia.cn”網站的網頁是用“java”語言編寫的。
2005年10月12日,國家版權局頒布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該證書記載:登記號為2005SRBJ1383,軟件名稱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分析系統V1.0[簡稱:中國石化統計系統],著作權人為石化協會,權利取得方式為原始取得,首次發表日期為2002年12月17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科軟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藥商務網絡有限責任公司起訴稱:科軟公司開發完成了“全國化工統計直報平臺軟件系統V1.0”軟件,并進行了著作權登記。金藥公司按照石化協會的要求對該軟件系統進行維護,提供技術支持。
2005年7月,二被告突然拒絕履行合作協議,終止了與金藥公司的合作。二被告曾一再嚴明,不再使用開發的“全國化工統計直報平臺軟件系統V1.0”軟件,不對該軟件主張著作權。但二被告正在使用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咨詢網”正是復制了原告享有著作權的“全國化工統計直報平臺軟件系統V1.0”軟件而生成的。被告軟件的數據結構、數據內容、網頁布局、頁面表現形式等與“全國化工統計直報平臺軟件系統V10.”軟件完全相同。二被告未經許可,非法復制并商業使用原告享有著作權的軟件,給二被告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嚴重侵害了原告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石化協會、國聯訊公司答辯稱:石化協會使用的全國化工系統直報系統是2005年9月用“java”語言開發的,與原告的軟件不同;數據庫軟件是石化協會提供給原告的,原告不具備主張數據庫軟件著作權的資格。因此,請求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的焦點在于2005年9月以后,石化公司在其網站上使用的《中國石油和化工統計咨詢網》軟件是否侵犯了科軟公司和金藥公司享有權利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的著作權。在本案中,科軟公司與金藥公司主張,石化協會和國聯訊公司侵犯了“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的網頁描述程序和數據苦管理軟件的著作權。“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的網頁描述程序是用“.net”語言編寫的,而石化公司在其網站上使用的《中國石油和化工統計咨詢網》軟件的網頁描述程序則是用“java”語言編寫的,二者的表達形式完全不同。
科軟公司和金藥公司雖主張石化協會在“stats.cpcia.cn:8000”上的網頁是使用“.net”語言編寫的,但科軟公司和金藥公司向法院提交的涉案軟件中沒有與該部分網頁內容相對應的“經濟指標分析”等模塊。因此,依據現有證據不能認定石化協會和國聯訊公司使用了科軟公司和金藥公司享有著作權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的網頁描述程序。故依據現有證據不能認定石化公司在其網站上使用的《中國石油和化工統計咨詢網》軟件侵犯了科軟公司和金藥公司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統計企業直報系統”版塊(軟件)的著作權。科軟公司和金藥公司關于石化協會和國聯訊公司侵犯其涉案軟禁著作權的主張不能成立,其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從上述案例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正因為原、被告的軟件用不同語言編寫,表達形式完全不同,具有獨創性,雖然內容基本一致,但原、被告分別享有著作權。
那么,什么是著作權的獨創性呢?
獨創性也稱原創性或初創性,是指一部作品經獨立創作產生而具有的非模仿性(非抄襲性)和差異性。一部作品是作者獨立構思的產物,而不是對一部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實質的模仿,能夠在表現形式上與已有作品存在差異,就具有獨創性,就產生了一個新的著作權。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學界普遍認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應具備以下條件: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具有獨創性,具有一定的表現形式。獨創性是作品的本質屬性,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判斷一個文學、藝術或科學領域內具有一定表現形式的成果是否構成作品的根本標準。我國著作權法對獨創性判斷標準的規定結合了主觀主義標準和客觀主義標準的合理因素,其判斷獨創性也不以新穎性為前提,不要求作品表現的思想新穎獨特,也不排斥他人對同樣思想主題的獨立表達。獨創性是僅就作品的表現形式而言的,而不涉及作品中包含或反映的思想、信息和創作技法。著作權的產生盡管需要使用已有著作的思想、信息和創作技法,但只要沒有對已有作品借以表達這種思想和信息的結構和語言進行完全的或實質的模仿,與已有作品存在差異,就具有獨創性。
在判斷作品的獨創性時,其要求作品在創造過程中是作者獨立進行創作并完成的,且該作品在客觀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獨創性也并不限于原始作品。改編、翻譯、注釋、編輯或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演繹作品,盡管不是絕對的獨立構思的產物,但仍然是經過一定的創作活動產生的,而不是對改編、翻譯、注釋、編輯或整理同一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另一部演繹作品的完全的或實質的模仿,因而也具有獨創性。
能稱之為我的作品的著作權,必須要有我的印記,體現出我的腦力勞動的價值。“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我的作品”,是因為有我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