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

無論對企事業單位還是政府部門來說,一個炙手可熱的詞語就是“創新”。 熊波特在1912年從經濟學的角度首先提出“創新理論”,因而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經濟生活發展過程就是實現新的組合,而且在競爭的經濟中,新的組合意味著競爭性消滅舊的組合。仔細想想,創新給我們創造了資源,又給我們創造了需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企業的一種基本功能。但是其并非是獨立的,不限于工程或研究部門,而是延伸到企業的所有領域、所有部門、所有活動中。創新的真諦是滿足客戶需求并創造新價值。
現代社會已進入快餐時代,生活中主張談8分鐘的戀愛、閃婚……沒有人愿意用大把的時間去閱讀雜志,只是在地鐵里面翻翻報紙、看看微博。在創業的過程中,包括華爾街在內,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成立“快公司”,從而實現快速致富。人們在尋找差異化的產品、服務、流程、市場和商業模式,然后在上市或者被收購之時,賺得盆滿缽滿,而像喬布斯、馬云那樣真正做事業的人已越來越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充滿競爭,在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就是創新?;蛟S我們正在經歷著從規模經濟到速度經濟的轉型,規模經濟解決的是價格問題,速度經濟解決的是渠道問題,而“創新”卻是不可回避的永續話題。我們必須認識到創新是企業永葆青春、基業長青的重要精神力量,但是其也存在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應更加注重發展企業執行能力,而并非把賭注單一地押在創新能力上,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現在很多企業不斷投入資金參與專利爭奪戰,最后往往兩敗俱傷。文明的成果得不到充分分享與利用,只能束之高閣。在引進國外技術推動信息化建設的時候,有時企業家妄言中西合璧、定制研發等創新建設模式,但是往往不能汲取國際領先經驗,反而水土不服,最后無疾而終。
現在,創新是一種街頭巷議的精神,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創新行動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它能夠創造財富。蘋果已經因為其出色的創新能力而享譽世界,喬布斯也成為了創新英雄。在企業的各個階段都能發現創新,正如制訂企業的戰略可以從它的價值鏈中尋求幫助,可能是設計上的創新、資源配置的創新、營銷策略的創新等等,但并非所有的創新都能夠成功。將IT擬人化最為合適,談起IT的“急脾氣”與“慢性子”,同樣的創新產品,有的公司可以快速推出,出奇制勝;有的公司就必須“磨洋工”,等待時機。比如在蘋果iPad推出之前,微軟創新發布了平板電腦,由于當時對硬件要求過高,操作習慣有別于傳統電腦且并不方便,用戶不適應,落得個叫好不叫座的下場。而喬幫主則在平板上大做文章,終成市場的大贏家。星巴克曾經就摒棄了與電信公司、唱片公司合作發展創新,回歸咖啡事業本質,也創造了反敗為勝的佳績。
中國企業要懂得成功創新而不是快速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中國過去企業發展的反思,中國制造的過程通常是“模仿”、“效率”、“機會”、“搶資源”,而中國創造恐怕離不開創新。企業同時推出太多的產品創新,會令最優的創新得不到最好的資源,因而削弱其發展的勢頭,導致每件產品都會不必要地延長成長時間。新產品的推出時機選擇不當會讓一切準備工作都白費,尤其是對資金與資源本就不充裕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甚至會讓它們就此一蹶不振。這方面失敗的案例非常多,尤其是民企,由于其決策系統不完善,創新的結果或者影響適得其反。我們需要尋找持續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這樣才能確保創新的成功,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成功的創新必須是能在技術、性能或質量上比競爭對手或自家先前的產品(服務)做得更好,才是有價值的創新。
創新的風險也無處不在。曾有人分析,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技術創新的增長速度落后于全球金融資本增長的速度,而華爾街仍然被當作是財富增值的最佳處所。因而,大量資金在缺乏有效投資目標的情況下,購買了人為制造的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產生了過高的泡沫,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
我們回憶一下,1901年12月,意大利電氣工程師和發明家、無線電技術的發明人伽利爾摩?馬可尼在英國與紐芬蘭之間實現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革新了通信方式。100多年來,人類通信方式的變革日新月異——從電報到電話,再到手機、互聯網……當下,微信等將語音、文本集成的方式又成為了最潮的通信方式。這些創新帶給之前風光一時的產業有些是無法逆轉的重創。
雖然創造未來的風險極高,但不創造未來的風險更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通過不斷學習,將未來小概率事件做到成功!或許,這就是對創新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