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


當前,隨著英特爾技術的廣泛應用,高度發達的網絡關系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已成為社會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隨之而來的是,正在網絡虛擬世界發生的事情,真真切切關聯到真實世界中真實的法律問題,當人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時候,卻面臨著法律調整的空白。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人們以網絡為載體和途徑,將現實世界中的糾紛和爭議通過網絡炒作,以維護社會公義的名義,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系列人肉活動,人肉了發虐貓視頻的女生,人肉了自殺女博主婚外戀的丈夫,人肉了一夜情的銅須,人肉了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的社會關系,人肉了說很黃很暴力的13歲女學生等,有些人肉搜索在當時實現了維護社會道德正義的目的,以社會公審的形式滿足了公眾行俠仗義的快感,但也有無法把握后果的傷害和惡搞。當人肉搜索成為一種無所不能的手段,就會產生網絡暴力,參與者通過各種方式搜索并公開特定對象的個人信息和數據使之成為公共資源,甚至引導現實世界的眾人攻擊、毀損當事人現實權利。此時,人肉搜索就涉及到違反法律規定,侵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問題。如果不依法規范人肉搜索中的某些行為,這種無序而不合法的人肉搜索不知何時就會降臨到包括參與者在內的任何人的頭上,且讓任何人都維權無路。網絡上盛傳:如果你愛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會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為那里是地獄……
以上這些問題涉及到近年來很熱門的領域--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的保護。
二、法律性質分析
“隱私”一詞來源于美國,即“privacy”,從“private”演化而來,意思是指與他人無關的私生活范圍,范圍廣泛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權利主體享有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領域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方面的決定權,包括隱私的隱瞞權、支配權、利用權、維護權等。
網絡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絡空間中的表現形式,是指公民在網絡中(包括局域網、廣域網、互聯網)享有的個人信息、網上個人活動等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傳播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范圍包括在網絡傳輸、數據交換等有關網絡活動中產生的傳統意義上的隱私權涵蓋的權利,重點是對網絡上個人信息的保護,具有涉及廣、傳播快、保護難的特點。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 的規定,所謂個人資料,即指姓名、年齡、通訊地址、血型、種族等,還應包括個人的背景資料如個人文化程度、愛好、職業等。
在人肉搜索過程中,網民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通過其他網民參與收集特定對象的個人信息和數據,并提供給大眾共享。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參與者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的情況,有些參與者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并將其非法公諸于眾,有些參與者泄露或公開公民的個人材料或擴大公開范圍,有些參與者收集公開公民不愿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凡此種種都可能在實施中,侵犯了特定對象的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侵犯了特定對象的合法權益,對于造成的損害,侵權者將會承擔民事、行政、乃至于刑事法律上的后果。
三、當前法律的保護
我國是聯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簽署國之一,在《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7條也規定:“刑事審判應該公開進行,但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可以不公開審判。”
我國《憲法》從基本法的角度對隱私權進行了原則性保護,《憲法》38條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40條規定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因為隱私權及網絡隱私權是當今社會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出現的新的社會管理問題,我國民事法律對此規定尚需完善。《民法通則》沒有關于隱私權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 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據此,司法解釋對名譽權的保護作了擴張性解釋,將侵犯隱私權視為侵犯名譽權。另外,最高法院在其他的司法解釋中,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對涉及隱私權的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首次在法律層面上明確規定了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這是立法的巨大進步。結合先前的司法解釋,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構成了較為系統的保護隱私權的法律體系,為依法保護隱私權及網絡隱私權提供了法律基礎。
此外,在行政管理領域中,國務院于1997年12月7日頒布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十八條規定:“不得擅自進入未經許可的計算機系統,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網絡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公安部于同年12月30日頒布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上述法律、法規、部門規章都在不同的立法層級上對隱私權及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作出了有關規定,雖然操作性不強,對侵權行為不能立即給與立竿見影的制裁,但司法部門可以依據相關規定,依法切實處理涉及侵犯隱私權的糾紛,為下一步對隱私權保護在立法上取得更大的進步提供了可能。
四、合法施行網絡行為及維權的建議
2008年4月,前述被人肉搜索的自殺女博主婚外戀的相關人員王菲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狀告張樂奕(北飛的候鳥)、大旗網(北京凌云互動信息)、天涯(海南天涯在線網絡科技)三網站侵犯其名譽權,該案被稱為“人肉搜索”網絡侵權第一案,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也為以后被侵害的當事人依法維權提供了司法維權的途徑和范例。
首先,公眾依法開展非個人隱私性的人肉搜索,不違背公序良俗和道德規范,有利于發揚光大“互助、分享”理念,真正實現網絡的價值。維護網絡的法治化,保護網民的合法權益,是建立和完善和諧、有序的網絡環境有力保證。
其次,在網絡和現實中穿越時,針對應受到道德層面上譴責的問題,我們應當鼓勵弘揚社會正義,正確行使批評、監督的權利,但要注意不能任意干涉個人隱私,隨意散布個人信息。人肉搜索必須有度,公眾必須要分割公共范疇和個人隱私的權利界限。在當今的網絡時代,每一個搜索者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搜索對象,積極維護別人今天的合法權益,就是保護自己明天的個人利益。
最后,當人肉搜索確實侵害了個人的利益,每個人都應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全證據,爭取公力救濟,積極通過法律的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妥協,不退讓,給侵權者有力的制裁和懲戒。
人肉搜索從產生到發展,一直糾結于言論自由、道德審判與違法侵權的爭論中,如何對人肉搜索加以引導和約束,使其實現高效、互助的設計初衷,需要網絡和現實中的公眾共同努力。任何人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參與道德審判的行為,都要在不違法侵權的范圍內進行,侵犯了隱私權的行為將要承擔“過分快意恩仇”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