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一、引言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經濟增長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分析經濟增長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長期可持續增長政策的重要依據。福建省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逐漸顯現。
1957年羅伯特·索洛發表的《技術進步與總量生產函數》一文第一次將技術進步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開創了經濟增長源泉分析的先河。索洛將產出增長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長率后的未被解釋部分歸為技術進步的結果,稱其為技術進步率,這些未被解釋的部分后來被稱為“索洛殘值”。 國內眾多學者采用這種方法估算我國以及各個地區不同時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并由此探尋經濟增長之源。例如,陽國亮和何元慶(2005)對全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進行測算,魏下海(2008)、王永康和葉先寶(2007)對福建省經濟增長源泉進行了定量分析。
索洛殘值法是建立在新古典假設即完全競爭的基礎上的,在求解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率時,需要明確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以及函數中的變量。更重要的是,索洛殘值法單純把全要素生產率當作常數,而不是隨時間變化,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偏差,并且在用所謂的回歸“殘差”來度量全要素生產率,無法剔除測算誤差的影響。
為克服索洛殘值法的缺陷,近幾年隱性變量法(Latent variable approach,LV)在全要素生產率測算中開始逐漸被使用。其基本思路是,將全要素生產率的對數值視為一個隱性變量,從而借助狀態空間模型估算全要素生產率。葉裕民(2005)采用隱性變量法對1978-2000年全國及各省市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測算, 發現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反而比慢的省份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更低,各省份的發展主要是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拉動經濟增長。
雖然目前已有多篇文獻探討了福建省經濟增長的源泉,但基本采用的都是索洛殘值法。本文利用隱性變量法對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分析。
二、變量選取及測算
(一)總產出
本文選擇福建省歷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指標來衡量福建省經濟水平, 表示并統一換算成以1978年不變價計算的各年產出水平,以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
(二)資本存量
現行統計中沒有統一標準口徑的物質資本存量指標,本文采用固定資本存量替代資本存量。首先將所獲得的基期資本存量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修正處理。
令Kt為當期資本存量,Kt-1表示上一年資本存量,ft是以1978年價計算的基期固定資本形成額,δ為折舊率。我們參照張軍等(2004)的方法計算福建省1978年的基年固定資本存量,其公式表示為:Kt=ft+(1-δ)Kt-1 (1)
我們參考大多數學者的取值,1978-1989年取δ=5% ,1990年以后取δ=5.5%。進一步,我們假定資本存量的幾何平均增長率等于當期固定資本形成額的幾何平均增長率g即:(2)
則當t=1時,上述兩公式可分別變為:
K1=(1-δ)K0+f1,K1=(1+g)K0,f1=(1+g)f0
通過上述3個式子,可以得出:(3)
(三)勞動投入
本文用每年全社會年末從業人員數來表示,數據來自各年份福建省統計年鑒。
三、模型的設定
假設生產函數模型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t=AtKtαLtβeμ2 (4)
其中,At表示全要素生產率,Yt表示地區生產總值,Kt表示資本存量,Lt表示勞動投入量,Yt,At,Kt,Lt均為關于時間t的函數,α,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
在索洛殘值法里,全要素生產率是固定不變的,即At=A。而隱性變量法則視全要素生產率為隨時間變化的隱性變量,借助狀態空間模型估算全要素生產率。其信號方程為:Ln(Yt)=Ln(At)+αLn(Kt)+βLn(Lt)+μt (5)
我們假設Ln(At)遵循一階自回歸即AR(1)過程,即有如下狀態方程:Ln(At)=c+ρLn (At-1)+vt(6)
其中,c為常數,ρ為自回歸系數,滿足|ρ|<1,vt為白噪聲,與μt獨立。
四、實證分析
(一)模型檢驗
為避免偽回歸問題,我們首先對1nYt、1nLt和1nKt進行了單位根檢驗(表1)。
檢驗結果表明,3個時間序列變量均為一階單整。表2的Johanson協整檢驗表明,3個變量之間存在一個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
(二)參數估計
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對(5)、(6)式進行估計,估計結果為:Ln(Yt)=Ln(At)+0.67Ln(Kt)+0.836Ln(Lt)(7)
(15.209)(3.615)
Ln(At)=-1.31+0.703Ln(At-1) (8)
(-2.481)(13.883)
從結果可以看出,資本存量產出彈性為0.671,而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較大,達到0.836。一階自回歸過程很好地刻畫了隱性變量Ln(At)的變化行為。我們還注意到估計出的α+β 均顯著大于1,說明福建省經濟規模報酬遞增。
(三)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分析
依據上述的估計結果,圖1給出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GDP增長率的變化趨勢。顯然兩者的變動基本保持同步。由此可見,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變化與宏觀經濟波動密切相關,兩者相關系數高達0.87。
1979-1992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總體呈現出漲跌交替的波動情形,波動幅度比較劇烈且較為頻繁。在1993年之前全國實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成熟,市場條件易發生劇烈頻繁變動。從1978年的農村經濟改革到1984年的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改革商業流通體制,有效實現就業促進,極大解放生產力,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但從1987年開始,政府為了抑制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經濟過熱現象,采取了壓縮財政開支、緊縮銀根的“雙緊”經濟政策,制約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1993年以后,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總體呈現出大幅下降的趨勢,直到1998年,這種下降趨勢才得以緩解。其原因在于,隨著1993年宏觀經濟逐步降溫,福建省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出現生產力全面過剩情形,市場銷售也出現了疲軟現象。在這期間,福建省對公共教育支出與科學研究支出水平很低,年均投入才29.56億元。為了實現經濟“軟著陸”,中央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宏觀配套改革措施,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導致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持續下降。1998年后,隨著國內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提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宏觀經濟逐漸好轉,福建省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教育支出經濟效應的逐步顯現,此階段的經濟效率與經濟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因此,1998年以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也隨之出現逐年攀升的形勢。
2003-2010年這期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總體變動幅度較小。2002-2006年這一時期, 恰逢福建省進行大規模產業結構轉換,并確立以機械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和化學產品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三大主導產業, 經濟增長仰仗于大量的固定資本投資,這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平均達到2524.385億元,而研發經費支出僅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為0.82%,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2.14%,技術密集度相對較低,因此弱化了技術進步和效率增進的驅動作用。2007年開始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福建省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當時為了避免經濟出現急劇下滑,政府增加了投資支出,進而拉動經濟增長,資本存量增長率高出經濟增長率1.21%,而投資的過快增長勢必影響到投資增長的效率,使全要素生產率在這個時期的增長較大幅下降。直到2009年福建省經濟才逐步走出金融風暴的陰霾,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才明顯提高。由此可見,影響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變化的主要因素在于經濟體制變革與福建省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
(四) 各全要素貢獻率分析
圖2給出了各生產要素的貢獻率。可以看出,資本的貢獻率始終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勞動投入的貢獻率則始終較為平穩,TFP的貢獻率是最低的。由此可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處在很低水平,而資本投入則是推動福建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第一力量,福建省經濟增長還處于資本拉動階段。
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貢獻率為什么如此之低呢?究其原因,長期以來福建省科技進步基礎還比較差,科技競爭力與沿海其它省市相比較仍有相當的距離。這一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規模、基礎設施、技術水平、市場化程度和科技人力資源的規模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省R&D資金投入嚴重不足,1990年以前R&D資金投入不足1億元,1990年后雖然在研發投入規模絕對數量不斷增長,但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同時,福建省大中型企業科技經費投入較少,且從事R&D活動的科技人員偏少,2008年從事R&D科技活動人數僅59557人。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R&D經費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均小于1.0%,技術發展基本處于技術引進與應用層次,缺乏自身創新潛力。因此總體上,福建省的技術水平還很低,對福建的經濟沒有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發現,福建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與GDP的增長率基本同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經濟體制變革與福建省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的影響。在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率方面,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處在較低水平,而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始終較高。這表明福建經濟的資本驅動型特征,即福建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主要取決于資本投入增長速度的“粗放型”經濟。為了進一步提高福建省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我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全社會要意識到單純依賴要素投入實現經濟擴張,在短時期內可以實現較快增長,但終究是不可持續的。政府應加大對公共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力質量,以質量替代數量,促進資本使用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提升技術進步率和技術效率,從而實現效率型經濟增長,以促進福建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的經濟增長還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政策法律等的綜合效應。福建省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 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努力向新型工業化的方向發展,投資結構逐漸轉向有較高附加值的石化、機械、建筑產業和高科技的海洋開發、電子信息產業等。
再次,在科技創新方面,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加快福建省技術創新步伐,加大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項目投入,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政府應營造創良好新氛圍,完善技術研發成果有效轉移和企業充分運用的機制,使企業獲得更多有用的技術開發成果,從而提高福建省的全要素生產率。
最后,在政策法律方面,政府要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經認定的技術創新優勢企業享受與高新技術企業同等的稅收優惠;并利用財政補貼的形式鼓勵企業研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促進企業的科技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促進福建的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漳州師范學院經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