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陳桐
摘要:中國的選舉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既有優于西方選舉制度的地方,也有許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方面。通過比較中國和西方選舉制度的差異,找出中國目前選舉制度存在的明顯缺陷,并通過借鑒西方經驗為中國選舉制度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西方選舉制度;差異;完善
中圖分類號:D6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217-02
引言
當代社會,選舉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顯示其進步程度的標志,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選舉制度源于西方,有學者認為,選舉制度在西方就“像一部精致的決策機器” [1]。我們要在比較中西選舉制度的基礎上,發現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差異性,努力為中國選舉制度的完善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
一、中西方選舉制度差異
(一)選民了解候選人方式上的差異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廣大選民是通過競選了解候選人的。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想當總統或議員,必須展示自己,宣傳自己,讓選民充分地“了解”自己。為此,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競選制度。在競選期間,候選人會成為對立方抵毀、攻擊的對象、媒體追蹤的目標和眾矢之的;競選還可以訓練和測驗每個競選者的智力、判斷力、謙遜程度和精神狀況等。因此,通過競選,廣大選民對候選人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中國,廣大選民是通過介紹了解候選人的。中國現行選舉法規定:選舉委員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應當向選民或者代表介紹代表候選人的情況。推薦候選人的政黨、團體和選民、代表可以在選民小組或者代表小組會議上介紹所推薦的候選人的情況,但是在選舉日必須停止對代表候選人的介紹。介紹候選人制度在具體運行過程中并沒有能夠真正貫徹實施,尤其在基層選舉中還存在著根本不做介紹或介紹的不全面、不客觀的問題,致使廣大選民只能在根本不了解候選人或沒有充分了解候選人的情況下盲目投票。改進候選人的介紹方式,讓選民充分了解候選人,是完善中國選舉制度的重要一環。
(二)候選人提名方式上的差異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議員和總統候選人實行自愿申報制度,即個人提出申報,黨內挑選確定,再以某選區候選人正式提出。候選人自愿申報制度也有一定的優點。首先,自愿申報制度可以避免候選人過多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國家,候選人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這是一種變相的財產資格。只有那些能付得起候選人保證金和付得起巨額競選費用的人才敢申報候選人,這就決定了申報者只能是極少數有產者。其次,申報者往往是有政治野心或有一定能力的人。這些人有當議員或總統的愿望,也有當議員或總統的能力。因此,實行個人申報制度有利于保證議員素質和議會的工作質量。但個人申報也有弊端,即在議員或總統候選人產生的初始階段,不能體現廣大選民的意愿,而且由于候選人一般是以某黨候選人身份提出的,因此能夠成為候選人的大多是大黨黨員。
中國代表候選人有兩種提名方式:一種是各政黨和人民團體的提名,通稱“組織提名“;另一種選民10人以上聯名推薦候選人,通稱“10人聯名”。《選舉法》規定,由選民直接選舉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由各選區選民和各政黨、各人民團體提名推薦。選舉委員會匯總后在選舉日的15日前公布,并在各該選區的選民小組反復醞釀、討論、協商,根據較多數選民的意見,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并在選舉日的7日以前公布。
(三)監督制度的差異
選舉過程的監督,就是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措施監督選舉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防微杜漸,力圖減少舞弊現象,維護選舉過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伴隨社會的發展,普選權的逐步擴大,選舉制度的日趨完善,西方國家越來越重視選舉過程的監督。具體做法有:首先,采用立法形式進行監督。這是西方國家最常采用的手段。通過法案有效地遏制選舉中的舞弊、賄賂等不法行為,有效地保證了選民自由、公正地表達自己的選舉意志。其次,設置監督選舉的管理機構。選舉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系列活動,選舉過程的合理、合法需要設立監督機構進行對口監督管理。
與西方多項立法監督選舉過程相比,中國的立法監督沒有那樣復雜多樣。其原因在于:其一,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此規定不但為選民普遍行使選舉權提供了條件而且也使中國的選舉活動擺脫了金錢的影響和束縛。其二,中國的選舉活動是處于國家有組織、有紀律的管理階段,候選人之間基本上不存在競選。因此,中國對候選人的監督不如西方國家的突出。
二、中國選舉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對代表候選人的提名還存在不足
候選人提名易于暗箱操作。候選人提名是選舉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反映選舉是否是真正選舉標志,也是最易被暗箱操作的地方。第31條規定, “由選民直接選舉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由各選區選民和各政黨、各人民團體提名推薦。選舉委員會匯總后,在選舉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該選區的選民小組討論、協商,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如果所提候選人的人數超過最高差額比例,由選舉委員會交各該選區的選民小組討論、協商,根據較多數選民的意見,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對正式代表候選人不能形成較為一致意見的,進行預選,根據預選時得票多少的順序,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由此可見,中國選舉法對候選人提名資格沒有規定,提名程序也沒有明確規定,即使預選也不是必定程序,如何確定多數選民意見仍然是比較模糊的地方。
(二)代表候選人的介紹方法不科學
主持選舉的機構或推薦者對代表候選人情況介紹的內容簡單,選民或代表只能從中了解到候選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務和經歷等情況,而對候選人的政治閱歷、文化水平、參政議政能力很難了解;對候選人的介紹是一種被動的,沒有讓候選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爭取選民或代表支持的途徑和機會;候選人的介紹缺乏競爭性,這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選舉特色。
(三)對被選舉人監督機制不科學
按《憲法》第3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表明人大對政府、法院等享有監督權。現行選舉制度允許行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當選人大代表,造成行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各級人大代表中占據相當比例,并且實際上擁有比一般代表更多更大的發言權。如果允許公職人員當選人大代表,實際是鼓勵自己監督自己,監督形同虛設。建議人大代表應該專職,人大代表不許在政府和司法機關工作。
三、中國選舉制度的完善
(一)改進候選人的提名方法,提高代表素質
中國的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因而人民代表的素質直接關系到中國公民參政議政的真實性和質量。因此,人民代表就應當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參政議政能力。對此,中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候選人采用個人申報的辦法,改進現行的候選人提名方式,在候選人提名過程中,既要有自薦也應有他人推薦,這樣既兼顧了選民的意愿又尊重了候選人本人的意見,但要避免候選人過多的問題。另外,目前中國全國、省市、區縣、鄉鎮人民代表的名額相對較多,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為例已接近3 000人,這在世界各國議會中居前列。有學者提議:應大幅度減少人大代表的名額,逐步實行人大代表職業化、精英化,這樣會大大提高代表的積極性和履行職責的能力。
(二)強化選舉監督力度,擴大直選范圍
中國目前對候選人的監督機制不如西方國家完善,監督機構亦相對薄弱,媒體和選民對選舉過程中的監督也缺乏積極性和熱情。因此,應加強選舉相關法規建設,使選舉工作更加程序化、法制化,形成一套完整的選舉法治機制。有學者認為:“經過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素質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利益多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階層需要通過選舉來產生自己利益的代表,已經具有了一些擴大直接選舉的條件和基礎。目前或近期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將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地級市或省級人大代表的選舉中;二是盡快推行縣、鄉行政首腦的直接選舉[2]。擴大直選范圍可以減少間接選舉的某些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亦可抑制選舉程序上的違法行為的發生。
(三)增強人大代表選舉的競爭性
為了切實保障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應當考慮將競爭機制引入選舉程序。一是對候選人資格進行全面審查,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擔任社會公職、企業經營和財產收入及家庭成員財產收入情況,這有利于選民增強對候選人的了解和監督。二是取消“候選人提名”中的“討論、協商”環節,這是因為“討論、協商”總是在不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的,很容易出現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現象。三是增加“競選”環節。可以允許候選人與選民之間互動,通過自我介紹、公開講演、廣告宣傳等方式使選民充分了解候選人,辨別其是否具備作為人大代表的能力。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對“競選”環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建立競選經費的審計制度。此外,還應當考慮取消委托投票制度,這是因為受托人是否真正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投票,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法驗證委托和投票意愿的真偽,否則便與選舉的秘密投票原則相悖了。
結語
選舉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選舉制度是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的民主形式,是決定資產階級哪個政黨上臺執政的主要方式。而中國的選舉制度是適應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的民主形式,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方式。雖然西方國家的選舉制度在一些具體制度和技術手段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但我們只能批判地借鑒、汲取一切積極、有用的成果,才能為發展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選舉制度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艷華,白冰.淺析中美選舉制度[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嚴靜峰.中國選舉制度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其對策[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