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偉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斷產生,誕生了很多代表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詞語。前人對于新詞語本體的研究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研究已頗多,但是關于新詞語的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我們將立足于從大綱制定、教材編寫、課堂教學這幾個方面,講述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的特點和方法,以期在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方面有所突破。
關鍵詞:漢語新詞語;對外漢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310-02
引言
對于新詞語的定義,不同的語言學家有自己不同的觀點。比如:王鐵昆先生認為 “一個新創造的或從其他語言中,從本民族語言的方言詞、古語詞和行業語中新借過來的詞語,也指一個產生了新語義新用法的固有詞語”[1];張永言先生說,“新詞起初可能只有較少的人使用,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些詞所表示的新事物逐漸熟悉,他們就會不斷的擴大通行范圍,以至進入全民詞匯” [2];劉叔新先生認為,“以前絕對沒有的,后來隨著發展出現的,并被人們廣泛使用的,在語言詞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詞語,我們就認為是新詞語。”綜上所述,新詞語的定義可以總結為:新詞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新概念的產生,產生的一些可以代表這些事物或概念的詞匯或者舊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新義再或者是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引進的一些外來詞匯,這些詞語符合漢語的語法要求,經過日常生活實踐的考驗,最終被漢語語言所接納。
一、及時并且定期修訂大綱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漢語水平詞匯和漢字等級大綱》(1992)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上具有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它統籌指導著對外漢語的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地發展,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詞語不斷出現,可是新的詞匯大綱卻沒有編寫出來。舊的大綱的詞匯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漢語學習者學習詞匯的需要了。所以我認為有必要編寫新的詞匯大綱,并且定期對大綱進行修訂。每隔幾年必須增加一些新的常用的詞匯,剔除一些舊的、不怎么使用的詞匯。這樣才能滿足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實際需要。而且對新的詞語必須有詳細的解釋,下面必須有例子,就是必須將詞語放到語境中去,這樣能讓對外漢語老師有資料可以查詢,更加規范和方便對外漢語詞匯的教學。
二、教材編寫
教材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的主要途徑。所以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和學習者的學習。近十幾二十年來,中國的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有適合不同層次學習者的教材,也有針對不同學習目的的教材,更有針對不同國籍學習者的教材。
雖然說對外漢語的教材編寫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由于詞匯大綱的落后,一些新的常用的漢語詞匯沒有被編入教材,這樣會影響到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比如說:“給力”、“雷”這些漢語中常用的詞匯,甚至央視的解說員都會使用的詞匯沒有被編入課本,這樣學習者在網絡或者電視上看到或者聽到這些詞匯時便會一頭霧水,不利于他們了解中國文化和融入中國的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將一部分常用的、規范的新詞語編入教材,便于學習者更好的了解當代中國,并且融入中國社會。
1.廣泛使用的新事物的詞語要編入教材。一些新鮮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并且為人們所廣泛使用,那么代表這些新鮮事物的詞匯也會有強的生命力。如:現如今是網絡時代,那么一些常見的網絡詞語也必然被廣泛使用,如“鍵盤”、“鼠標”等。還有一些常用的新的家用電器也應當被教授給學生。教的方式可以是圖片法,就是圖片旁邊配有中文和英文,便于學生掌握這些新鮮詞匯。還可以將這些詞匯配到對話或者是課文當中去,這樣結合具體的語境,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方便和自如。還可以通過造句和對話的編排,強化學習這些新詞語,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新詞語。
2.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新詞語編入教材。日常生活中的新詞語是指除了一些新事物的詞語,大都是表達情感的一些新詞語。這些新詞語必須得到廣泛的運用而且它們的意思必須準確才能被編入教材。編入教材之后我們必須結合語境去講解新詞語,給新詞語準確的定義,方便學習者的學習。如果我們學的新詞語使用不普遍或者詞義比較多樣或者模糊,那么便沒有了學習的意義。所以我們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必須選擇一些常用的新詞語去教學。對新詞語的概念以及使用的語境必須給出明確的示例,以方便學習者的學習和教師規范化的講解。
三、課堂教學
1.利用實物、圖片、體勢語。這是最簡單易行的一種解釋新詞語的方法,通常用來解釋一些具體的事物或者是一些具體的行為。如“鼠標”、“電腦”、“黑板”、“橡皮”、“操場”、“相機”這些詞語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實物的展示來向學生介紹這些詞語,從而讓學生學習這些詞語;而一些比較遠的,不能在身邊就找到的事物,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如:“自由女神像”、“金字塔”、“衛星”、“獅子”、“珠穆朗瑪峰”這些詞語就可以通過圖片來展示,從而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達到學習效果;如“開門”教師就可以通過開門的動作去教學生這個詞語,“跑”教師也可以通過跑這個行為來教學生這個詞。類似的還有“跳”、“打”這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語。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直觀的方式教會學生詞語,而且這種生動活潑的講課方式會讓學生有深刻的記憶。
2.設定具體語境。詞匯的使用總是在一定的語境內的,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語境去給學生講解詞匯的含義。這樣比較生動有趣,而且可以活學活用,讓學生將新學習的詞匯立馬就轉化為語言能力。例如:解釋“暴躁”這個詞語時,可以這樣造句給學生。他動不動就生氣,甚至還會動手打人,脾氣“暴躁”。這樣,在學生理解其他詞語的情況下,讓學生去猜測“暴躁”的含義。這樣學生就不難猜測出“暴躁”的意思就是脾氣不好,脾氣差的意思。這種教學方法和直接解釋給學生漢語的意思還不一樣。這種方法不僅解釋了詞義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與詞語使用的訓練。如想加強記憶,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造句,情景訓練,讓學生充分學習理會這個詞語的含義。
3.利用詞語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教授漢語詞語。漢語中存在許許多多的同義詞和反義詞,利用好這些詞語對對外漢語的教學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如果學生理解一個詞語的含義,那么讓他去理解一個意思差不多的詞語將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學生理解一個詞語的含義,讓他去理解相反的意思的詞語也十分容易。而且學生在學習新的詞義的同時也復習和鞏固了舊的詞語,所謂一舉兩得。如:肥胖—臃腫,飛快—迅速,細致—細密,擊敗—打敗;左—右,大—小,寬—窄,胖—瘦,高興—悲傷,大方—小氣,細膩—復粗糙,黑—白,傲慢—謙虛。
4.下定義法。所謂定義法就是用定義解釋詞義的方法[3],比如:“奶奶就是爸爸的媽媽”,“前天就是昨天的昨天”。使用這種方法切忌用母語學習者使用的字典照搬照抄過來,因為字典里會有第二語言學習者不熟悉的詞語或他們感到陌生的語法結構,這樣會影響他們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一句詞典的解釋,通過使用第二語言學習者明白的詞匯進行講解,從而使得第二語言學習者更好的學習新詞語。
5.翻譯法。翻譯法就是利用學習者母語或某種共通語對詞語進行翻譯或解說的方法[3]。對于一些意義比較抽象的詞語,如果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十分有限,那么用漢語解釋起來就十分困難或者記事起來大費口舌,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讓對方明白。那么這個時候,我們教師就可以采用翻譯法,這樣比較簡便易行。如“批評”,“人人網”,“微博”等詞語就直接可以分別翻譯為“critical”、“Chinese Facebook”、“micro blog”,這樣以來對于漢語的初學者來說,可以更加容易的明白一些詞匯,而不用費盡周折。
但是翻譯法也有其缺點,因為翻譯法忽略了文化原則,對語言的文化強調不夠。因為兩種語言很難有一一對應的詞語。如“拜訪”直接翻譯成“visit”。由于英語中的visit可以是visit somebody,也可以使visit someplace。所以漢語學習者在使用“拜訪”這個詞語時,不僅會說“拜訪小明”而且也會出現“拜訪那個教堂”的笑話。所以除了剛開始的階段,當學習者有了一定量的漢語詞匯基礎之后,我們就不推薦使用翻譯法教學了。這樣有可能讓學習者對母語產生依賴,從而影響到他的目的語的學習。
筆者通過對大綱制定及修改、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幾個方面,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情況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希望對廣大對外漢語教師教學新詞匯方面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6:4.
[2]陳建民,潭志明.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7.
[3]高燕.對外漢語詞匯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