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央蘇區縣——興寧

2012-04-29 00:44:03本刊編輯部
源流 2012年2期

本刊編輯部

興寧,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

在革命戰爭年代,興寧蘇區與贛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興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建立了共產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組建了革命武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創建了五興龍革命根據地,為中央蘇區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1年8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認興寧市為“中央蘇區縣”,確認了該市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地位,還原了當地革命斗爭的歷史面貌。

興寧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不僅完善了黨史特別是興寧地方黨史,告慰了英烈,激勵了后人,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興寧的“紅色資源”,對興寧發揚革命傳統、全力當好綠色的經濟崛起主力軍、加快建設“工貿新城、人文秀區、綠色興寧”有著重大的意義。

興寧:傳承蘇區精神 追尋紅色足跡

2011年8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定廣東興寧市為“中央蘇區縣”。此次一同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的平遠、興寧、梅縣三個縣(市)是廣東省繼大埔縣、南雄市和饒平縣、龍川縣之后被認定的中央蘇區縣。

中央蘇區是“中央蘇維埃政權所轄地區”的簡稱,亦稱“中央革命根據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贛南和閩西及其周邊地區創立的革命根據地,是當時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塊,且地處各根據地的中心位置。中央蘇區雖然從建立到撤離只有5年,但在中國現代歷史、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據了解,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地理位置和革命斗爭的歷史淵源,粵東北大部分地區,其中包括興寧市的大部分地區,是閩粵贛、閩西、贛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央蘇區管轄范圍。在這一時期,興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共產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組建了革命武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創建了五(華)興(寧)龍(川)革命根據地,為中央蘇區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0年初,在大埔成功獲確中央蘇區縣后,梅州市委決定在全市其他縣(市、區)開展申報中央蘇區縣的工作。興寧市成立了申報中央蘇區縣工作領導小組,根據興寧的實際情況,制訂了詳細的“申蘇”工作計劃,深入細致地開展具體工作。

查找資料,行程二萬多公里

興寧申報中央蘇區縣初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找到1930年冬到紅軍長征前,興寧黨、政、軍組織隸屬于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的依據。

根據中央黨史研究室的要求,所有的依據都必須是原始材料。由于蘇區時期處于戰爭年代,當時的原始材料保存下來的本來就極少,加上有些檔案資料被廢,要找到有價值的資料難度很大。為此,申報小組先組織大量人力對興寧市檔案館、黨史研究室所有民主革命時期的資料進行全面普查,然后組織人員到北京、廣東、江西、南京等地的圖書館、檔案局、黨史室尋找有價值的材料。

申報小組歷經一年時間,行程二萬多公里,共查閱檔案目錄兩萬多條,調卷六千多份,查閱各類黨史書刊五百多本,復印資料六百多份。

深入考證,精心撰寫核心材料

申報小組組織專人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分類、整理、篩選,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申報小組在研究中發現,1930年10月《中央政治局關于蘇維埃區域目前工作計劃》中指出,將閩西東江兩特委合成閩粵贛特委,原屬東江特委管轄的興寧縣委也隨之改為閩粵贛領導,而閩粵贛后來成為中央蘇區的一部分,因此初步認為興寧是中央蘇區的一部分。但1931年4月興寧黨組織(當時已合為五興龍縣委)又劃歸廣東省委管轄,從而脫離中共蘇區中央局的領導。隨著研究的深入,申報小組發現一些更重要的依據,如原中共興龍縣委委員、縣革委副主席曾九華在《回憶中共興龍縣委的斗爭歷程》中說,1931年冬,五興龍縣委實際上由江西省管了。而當時的江西省就是隸屬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的,因此申報小組得出興寧應屬中央蘇區范圍的初步結論。接著申報小組又查到1933年9月15日《粵贛省蘇維埃政府布告》,其中興龍縣委書記、縣革委主席蔡梅祥當選為粵贛省蘇維埃臨時執委,這說明興龍縣委隸屬于粵贛省領導,而粵贛省又是屬于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的。在《中央蘇區——尋鄔一個半月動員工作總結報告》中,也詳細介紹了興寧大坪、羅崗、羅浮等處的革命斗爭情況,還有張凱在《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堅持游擊戰爭的回憶》也提到興寧。一系列原始資料都說明興寧隸屬中央蘇區,興寧是中央蘇區的一部分。

在初步得出興寧屬中央蘇區范圍的結論后,申報小組在省、梅州市黨史部門的指導下,撰寫了《興寧屬中央蘇區范圍的考據》,在考據報告中用大量的史實、嚴謹的邏輯論證了興寧的黨、政、軍組織,實際上從1931年冬開始到紅軍長征前隸屬于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的事實,時間長達三年多,而且興寧蘇區的人口、面積占當時興寧總人口、面積的50%以上。

有了研究成果后,申報小組向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上送《中共興寧市委興寧市人民政府關于要求呈報確認興寧屬于中央蘇區范圍的請示》,并附上《興寧屬中央蘇區范圍的考據》報告。省委黨史研究室收到興寧市請示后,進行認真的研究、論證,在多次充實修改后,同意以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老區建設辦公室的名義,向中央黨史研究室提出《關于要求確認興寧為中央蘇區范圍的請示》。為了做好向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申報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申報小組在比較重要的150多份原始資料中再精選出84份最重要的原始資料作為附件,與考據報告合成一本《要求確認興寧屬于中央蘇區范圍申報材料》。

積極溝通,爭取各界支持

在整個申報中央蘇區縣過程中,興寧申報小組積極與上級黨史部門聯系,爭取各級黨史部門對興寧市申報工作的重視支持。在梅州市黨史研究室具體指導下,申報小組多次到省委黨史研究室請示匯報,請求對申報材料進行把關。省委黨史研究室對興寧申報工作非常重視,特別是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黨史專家陳弘君同志,對興寧的申報材料多次提出了很多的意見、建議,對興寧的申報材料進行修改、補充,并多次帶申報辦人員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匯報“申蘇”工作情況。

2010年9月,時任興寧市委書記、市申報中央蘇區縣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江理達帶領市申報辦的同志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向中央黨史研究室領導、專家匯報1931年冬到1935年興寧黨組織隸屬于中央蘇區江西省、粵贛省、贛南省領導的史實。陳略宇市長及時批示撥出工作經費,確保“申蘇”工作辦公和外調經費。此后,羅穎安副書記先后四次帶領申報辦同志向中央黨史研究室的領導、專家匯報最新研究成果,回答專家提出的具體問題,讓中央黨史研究室領導、專家及時了解興寧“申蘇”的進展情況。申報小組還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6月,先后邀請中央黨史室第一研究部的副主任李蓉和副巡視員王新生到興寧調研,使他們加深了對興寧屬中央蘇區這一史實的了解,從而進一步取得他們對興寧申報工作的支持。

在充分做好各項工作后,興寧市于2011年4月中旬向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申報“中央蘇區縣”。中央黨史研究室領導、專家研究后認為,興寧“申蘇”材料比較翔實,依據比較充分,豐富的原始資料佐證了1931年冬到1935年興寧黨組織隸屬于中央蘇區江西省、粵贛省、贛南省領導的史實,符合確認條件,于2011年8月12日經中央黨史室研究委員會討論,批復確認興寧市為中央蘇區縣。

興寧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充分證明了興寧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歷史地位。

親歷者口述

興寧兒女建立政權參加艱苦斗爭

多年來,興寧市委黨史研究室收集了大量當年參加革命的親歷者的口述史料,佐證了興寧的英雄兒女曾在中央蘇區時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

中共興龍縣委委員、縣革命委員會副主席曾九華在《回憶中共興(寧)龍(川)縣委的斗爭歷程》說“作為歷史的見證人,見證了中共興龍縣委、縣革命委員會的斗爭歷程,特別是興寧人民在五興龍縣委、縣革委的領導下,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爭,以及興寧人民為擴展蘇區版圖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同時,也談到“1931年冬,五興龍縣委又遷移到尋鄔車頭。這時,五興龍縣委實際上已由江西省委管轄了。……6月,根據贛西南特委的指示,在興寧黃陂新村黃沙溪成立中共興龍縣委員會”,說明中共興龍縣委隸屬于中央蘇區江西省(后為粵贛省、贛南省)領導的史實,可以證明興寧屬中央蘇區范圍。張凱在《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堅持游擊戰爭的回憶》中講述了紅軍長征后,留在中央蘇區興寧堅持游擊戰爭的回憶,他談到“同時設法與中央分局、中央軍區聯系到廣東興寧、平遠一帶去找興寧特委,同時決定將所有來到這個地區的部隊和本地游擊,編成三個大隊。……在軍事部署上,以一個大隊在安遠,一個大隊在尋鄔,一個大隊到廣東平遠、興寧一帶活動,每個大隊約百把人”。

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在《中共閩粵贛邊區史》的序言中也說到“早在大革命時期,粵東、閩西南、贛南三個地區的共產黨人廣泛發動群眾,宣傳黨的綱領和路線方針,領導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在土地革命時期,這三個地區的革命運動由于實行和堅持了毛澤東關于工農武裝割據的方針和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方向,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建立了大片農村革命根據地,并逐漸連成一片,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他們回憶了五興龍中心縣委成立的經過以及參加過無數的慘烈的戰斗經歷,說明了當時五興龍縣委是客觀存在的,也證明了當時興寧已是蘇維埃縣。

史學界

興寧屬中央蘇區所轄范圍

興寧是否屬于中央蘇區所轄范圍,史學界在這方面早就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閩粵贛蘇區與中央蘇區的密切關系》(作者羅梅騰,中共黨史研究1990年第2期)這篇論文通過詳細的史料和親歷者口述,得出肯定的結論:閩粵贛蘇區之粵東北(五興龍、蕉平尋、梅豐等)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

《中央革命根據地詞典》(檔案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書中在介紹黨組織、政權組織和軍事組織時,分別介紹中共五興龍縣委、中共興龍縣委,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興龍縣革命委員會、興龍尋安縣革命委員會,五興龍縣游擊大(總)隊、東江紅軍五十團、興龍縣游擊大隊。

《中央蘇區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在介紹中央蘇區共產黨組織、蘇維埃政權組織時,分別介紹中共興龍縣委和興龍尋安縣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區史》(閩粵贛邊區黨史編審小組著,林天乙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第102頁論述:……至此,閩粵贛蘇區經過幾個月的恢復鞏固之后,已經同江西中央蘇區鞏固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興寧地方史(第一卷)》(中共興寧市委黨史研究室著,2003年10月出版)文中闡述:……至1929年冬,五興龍蘇區的范圍幾乎比剛成立時擴大兩倍。特別是興、龍北部山區的羅浮、羅崗、大坪、黃陂、上坪、茶話、青化、貝嶺、麻布崗、細坳等廣大地區都成為五興龍蘇區的主要根據地,使五興龍蘇區與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廣大的閩粵贛蘇區,最后成為中央蘇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歷史文獻

細數興寧兒女斗爭歷程

從目前可查閱到的歷史文獻中可以清晰細數興寧兒女在蘇區時期建立政權、參加革命斗爭的一系列真實情況。

《中共東江特委給省委的報告——東委組織系統與組織工作狀況》(1929年8月2日),報告闡述興寧組織基礎較好:興寧縣委委員9人,候補委員2人,常委5人,書記1人。全縣成立區委11個和中心區委1個,支部77個,計同志(即黨員)729人,其中工人占12%、農民占74%、士兵占5%、知識分子占9%。武裝組織2330人,短槍駁殼15支,洋槍60支。群眾組織農民6396人,工人400人。

《全國蘇維埃區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紅軍第十一軍(東江)報告》(1930年5月18日)闡述:1929年開始,便在五華、豐順、興寧等縣爆發武裝沖突……而給敵人以一個有力的打擊。至夏收斗爭時,在五華、豐順、興寧等處,已取得部分的抗租的勝利,造成廣大的赤色區域。目前統計東委所管理的16個縣份中,已有縣革命委員會8個:……興寧……區蘇維埃20個,區革命委員會20多個,鄉蘇維埃278個,人口約30萬……

《西北分委通告(第二號)——加緊年關斗爭,反對進攻蘇維埃及紅軍》(1931年12月27日)通告指出:……結合年關斗爭,……我們要以梅縣城、興寧城及五華篷船工人為中心,要布置發動領導這些地方工人的斗爭……。這份通告由蕉平尋縣委翻印,說明興寧與尋鄔等縣關系非常密切。

《興龍工農勞苦群眾一致武裝起來配合紅軍消滅敵人》(中共興龍縣委,1934年4月10日)告示中指出:……消滅團匪,打土豪,沒收土豪家產,實行土地革命,配合紅軍迅速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剿”,消滅廣東軍閥,建立興龍蘇維埃,開展東江的斗爭局面,爭取獨立自主的蘇維埃新中國……

《興龍尋安革命委員會布告》(1935年2月1日)中說:……反抗丈田灶捐,今有羅崗興寧。斗爭都得勝利,全靠工農齊心……興龍尋安一帶,建立工農專政。打倒國民匪黨,殘匪徹底肅清……

文物史料

蘇區縣的見證

現存的一些歷史文物史料充分證明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興寧革命斗爭史實,記述興寧當時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情況,證實興寧當時已是一個完整的蘇區縣。

這些文物史料有: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等印章、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五興龍游擊隊名冊、中共五興龍縣委、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中共興龍縣委、興龍縣革命委員會等遺址照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標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興寧第五區信蕉鄉赤衛隊點名冊,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在興慰問……

在漫長的革命過程中,中共興寧地方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藍勝青、劉光夏、陳錦華、羅屏漢、蔡梅祥5位縣委書記的壯烈犧牲,以及670多名烈士和所有無名烈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造了興寧歷史的豐碑。其功、其德、其言,永留天地之間,與神山而比肩,伴寧水而長流,人民將永遠記住他們!五興龍蘇區的創建,是毛澤東同志關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農村包圍城市、走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偉大實踐,是其后來形成閩粵贛蘇區并成為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在紅色斗爭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興寧在中央蘇區時期的

重要貢獻

為中央蘇區腹地輸送了一批優秀干部

五興龍蘇區血與火的斗爭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黨政軍領導、骨干,并為中央蘇區腹地輸送了一批優秀干部,如羅屏漢、潘火昌、羅寶良、羅義妹、廖志標、鐘亞慶、曾九華等。原中共興寧縣委書記羅屏漢,1931年春調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后,先后擔任尋鄔獨立團政委、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書記、中共粵贛省委后補執委、粵贛邊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原興寧縣革命委員會委員張瑾瑜,1931年奉調中央蘇區,歷任中共贛南省委執行委員、粵贛省白區工作部長等職。

抗擊和牽制了國民黨軍隊,

密切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爭

當時,廣東軍閥陳濟棠,統領3個軍、3個獨立師共15萬人。加上地方反動武裝,共計20萬兵力。而中共閩粵贛特委才1萬多人,在敵我力量懸殊情況下,閩粵贛蘇區軍民不畏犧牲,頑強戰斗,打擊敵人,拖住敵人大量軍隊,鞏固了閩西、粵東北蘇區,大大減輕了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為接連贏得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配合中央紅軍開辟了贛東南、閩西北蘇區,

成為中央蘇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1931年8月,紅11軍獨立營及地方游擊隊配合紅一方面軍之第7軍攻克尋鄔縣城,隨即擴編為尋鄔獨立團。11月,又配合紅三軍團解放了會昌、安遠縣。原中共西北分委和尋鄔獨立團的負責人梁錫枯、陳錦華、羅屏漢等14人分別擔任尋鄔、會昌、安遠縣黨政主要領導,鞏固了新開辟的贛東南蘇區,使之與贛西南蘇區連成一片。

積極開展土地革命

1928年冬至1933年,興寧在大坪、水口、大塘肚、大信、新村根據地開展抗租抗債、減租減息和打土豪、分田地斗爭。土地革命在1929年12月全面展開,形成分田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分田人口約20萬人,共分耕地約31萬畝,每人分得約1斗種。水口根據地分田時,區蘇維埃政府還頒發通知書給農民,作為非正式的土地證。

為中央蘇區腹地

提供了后勤物資方面的援助

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多次“圍剿”,對中央蘇區實行層層封鎖、處處切斷。當時中央蘇區的物資陷入極度困境,五興龍蘇區人民充分利用毗鄰贛南這一有利地緣條件,歷經艱難,沖破敵人重重封鎖,為中央蘇區腹地輸送槍枝彈藥、糧食、布匹、藥品等緊缺物資,這對解決中央蘇區困難、粉碎敵人封鎖起了很大的作用。

紅色記憶

1926年春,興寧第一個黨小組在縣政府宜樓正式成立。

1929年3月上旬,劉琴西根據東江特委的決定,在大塘肚村長塘面主持召開五華、興寧、龍川3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與此同時,將東江游擊隊及龍川游擊隊,整編為五興龍縣游擊大隊,全隊共有100多人。這是閩粵贛邊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以大塘肚為中心的五興龍蘇區正式形成。

在漫長的革命斗爭過程中,中共興寧地方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藍勝青、劉光夏、陳錦華、羅屏漢、蔡梅祥5位縣委書記的壯烈犧牲,以及670多名烈士和所有無名烈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造了興寧歷史的豐碑。

興寧革命斗爭史略

興寧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大革命時期第一次東征時,蔣介石、周恩來率領東征軍攻進興寧城,史稱“興寧大捷”。當時周恩來在興寧戰斗工作了23天,在興寧播下了革命種子。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興寧人民舉行了兩次震撼粵東的武裝暴動:5月18日,中共興寧特支帶領工農武裝隊伍攻打興寧城;9月3日,中共興寧特委在中共梅縣部委古柏、肖向榮指導下,武裝隊伍以農軍為主,工人、學生配合一舉攻下了興寧城。當日中午,劉光夏在縣衙西花廳宣布成立興寧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藍勝青、武裝部長劉光夏、農運部長盧驚濤、工運部長曾不凡、文教藍再寒、秘書鄧亨華。為保存實力,特支決定率領隊伍主動轉移到永和湖尾村,以暴動隊伍為基礎成立廣東工農討逆軍第15團隊。同年11月改稱為廣東工農革命軍第12團。

1927年12月,第一個中共興寧縣委員會在湖尾村潘火昌屋成立,書記藍勝青。此后,縣委以永和、水口、宋聲、一石馬、大坪、大塘肚、大信等地為中心建立革命據點,掀起了全縣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高潮,以粵東北蘇區為中心,與贛東南、閩西蘇區連成一片,形成廣闊的閩粵贛蘇區。

1928年10月21日,在中共梅州地委聯絡員肖向榮在興寧神光山胡屋主持成立了興寧、龍川、五華、梅縣、豐順“五縣暴委”。

1929年3月,東江特委巡視員劉琴西在興龍交界地大塘肚村長塘面主持召開五華、興寧、龍川3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有300多位代表參加,正式成立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選舉曾不凡為主席、潘火昌為副主席。與此同時,成立五興龍游擊大隊,大隊長羅柏松、政委潘大昌(兼),并組建紅軍獨立營,彭城任營長,羅屏漢任黨代表。五興龍蘇區的創建,是其后來形成閩粵贛蘇區并成為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通告(第一號)》明確規定:“五、閩粵贛邊特區,包括閩西、廣東東北、贛東南一部分”,興寧成為中央蘇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1930年2月11日,紅軍50團成立,劉光夏為團長、陳俊為政委、鄺才誠為參謀長、袁榮為政治部主任。1930年3月下旬,劉光夏率紅50團攻打江西尋鄔澄江,戰斗遭到失敗,團長、政委、參謀長均壯烈犧牲。是年11月,紅11軍獨立營成立,營長彭城、政委羅屏漢,全營近500人。

1932年6月,中共興龍縣委在黃槐黃沙溪成立,縣委書記蔡梅祥。同時在新村成立興龍縣革委,主席蔡梅祥、副主席羅義妹、曾九華,同時成立興龍縣游擊大隊。興龍縣直轄粵贛省中央蘇區領導,后轄粵南省中央蘇區領導到1935年。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興寧有近七成的鄉村建立了游擊根據地,有黨的組織,有農會、民兵組織,有政權組織,在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密切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配合中央紅軍開辟了贛東南成為中央蘇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培養鍛煉了一批忠誠的領導干部到中央蘇區工作。如鄧小平任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時,中心縣委的領導成員大部分是由中共興寧縣委調去的興寧籍人,有組織部長羅屏漢,宣傳部長廖醒中、羅文彩,婦委書記張瑾瑜、軍事部長鐘亞慶等。興寧老區人民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其時參加紅軍人數據不完全統計有2100多人,有5位縣委書記、一位縣蘇維埃主席藍勝青、劉光夏、陳錦華、羅屏漢、蔡梅祥、曾不凡等先后壯烈犧牲,全縣有革命烈士706名,被殺害群眾有400多人,支前人數有20683人。

當時五興龍蘇區、興龍蘇區是向江西中央蘇區進口物資的主要渠道,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多次“圍剿”,層層封鎖,妄圖使中央蘇區軍民陷于“無粒米勺水接濟,無蚍蜉蟻蚊之通報”的境地。1930 年夏,五興龍蘇區建立后,以大塘肚為中心的交通站,通往河源、興寧、尋鄔、定南有七八條交通線,傳遞情報,為紅軍、黨政機關輸送錢糧物資,及護送干部等做了大量工作。在交通線上,許多食品、布匹、藥品、軍械源源不斷地送往中央蘇區,如在興龍交界的渡田河開辦合作商店,與群眾以物換物的形式,換回食鹽、煤油、衣料、藥品等送往蘇區,支援反“圍剿”斗爭。在這漫長的交通線上,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為了保證交通暢通,歷盡艱險,甚至獻出了生命。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回到興寧的中共地下黨員李戈倫、廖立民、羅亞輝等積極領導新運劇社等進步團體,并與一中學生備會聯系,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3月19日,中共興寧縣支部擴設為中共興寧縣區委;1940年1月,中共興寧縣區委改為中共興寧縣中心區委。1939年夏潮汕淪陷后,黨組織利用“青抗會”這個合法團體,組織“興寧戰地服務團”、“抗日鋤奸隊”等,動員學校師生和工商界各屆人士,積極開展小型多樣的社團活動,宣傳抗日。“興寧縣抗敵后援會”、“興寧青年抗敵同志會”等各種抗日救亡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抗日救亡運動搞得非常活躍。

1941年末到1942年夏,民主革命先驅何香凝女士、柳亞子先生也在興寧宣傳抗日。當時何香凝還寫了一著感懷詩:“水盡糧空渡海豐,敢將勇氣抗時窮;時窮見節吾儕責,即死還留后世風!”

抗日戰爭時期,興寧雖沒有淪陷,但日機頻頻來狂轟濫炸,使興寧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5月,中共東江特委派黨員溫華返興寧,著手恢復興寧地下黨。7月,溫華在其家鄉水口圍重建起“南委事件”后的興寧第一個黨支部。

1946年8月,中共梅縣工委派羅妙為興寧特派員,確定在興寧的工作方針是打好基礎、站穩腳跟、摸清情況、穩步發展、建立據點。他先后在各小學舉辦婦女識字班、補習班、讀書會、校友會等開展活動,組織地下交通站。

上述兩個地下黨組織為支援粵贛湘邊和閩粵贛邊游擊根據地作出了貢獻,動員了700多名黨員和進步知識青年到游擊根據地參加武裝斗爭,購買了游擊隊急需的炸藥、槍枝、子彈和醫藥用品等運到部隊,在地下黨活動地區鎮壓了地主豪紳反動氣焰。

興寧的南北片建立了兩個中共邊縣委,南片是閩粵贛梅興豐華邊縣委,北片是閩粵贛梅興平蕉邊縣委,擁有大片的游擊根據地。

1949年5月18日,國民黨第九區行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宣布率所屬和平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興寧和平解放后,組織大量資金、戰略物資支援邊區,并以起義部隊為主組建成立“邊三團”,同時以接管興寧的獨三、獨四大隊指戰員和部分武工隊為骨干,吸收進步革命青年參加,組建邊一支隊第六團。

1949年7月上旬,國民黨胡璉兵團1萬多人竄擾興梅。“邊三團”、六團和地方游擊隊與胡璉兵團殘部展開了大小幾十次的戰斗,于9月29日收復了縣城,隨后兵分北上和南下兩路,乘勝追擊。北上部隊在羊古頸,斃傷敵官兵多人,謝海籌殘部潛逃入山,次年被全殲;南下部隊在坭陂與敵展開激烈戰斗,敵倉惶逃向梅縣畬坑,10月3日被邊縱主力部隊全殲。至此,興寧全境宣告完全解放。

周恩來在興寧

周恩來曾于1925年3、4月間,及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和1931年12月三次來梅州開展革命活動。特別是在1925年第一次東征時,周恩來于3月21日至4月12日,率部在興寧戰斗生活了23天,住在興寧縣政府內宜樓,幫助興寧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組織,成立縣黨部籌備處。

周恩來在興寧時,親自召開各界人士的座談會,作演講,找民眾士兵談話。他在興民中學和縣立中學發表演說,深入淺出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宣傳三民主義和東征軍的重要意義。周恩來還派出一批政治部工作人員到農村、圩鎮、學校去作社會調查,了解興寧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政治經濟狀況。

周恩來在戰事繁忙中,還十分關注興寧的農民運動,支持農民協會工作。他身穿便服,深入群眾,對各階層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在調查了解過程中,周恩來通過參謀唐震(興寧籍人)介紹,認識進步青年羅衍芳,并多次找其談話,了解情況,講革命道理,動員他參加革命。

為了加強縣黨部籌備處工作,周恩來又委派當時的東征軍政治部工作的陳錦華(中共黨員)參加縣黨部工作。周恩來堅決認真執行“三大”決定,為發展壯大興寧國民黨組織打下了良好基礎。

興寧第一個黨小組誕生記

1925年3、4月間,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在取得“興寧大捷”后,在宜樓(原興寧縣政府內)居住了23天。期間,周恩來認真宣傳革命,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關心支持農民協會工作,使興寧農、工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幫助興寧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組織,成立了國民黨縣黨部籌備處,后改組國民黨,正式成立國民黨興寧縣黨部,張允莊(中山大學留省同鄉會共產黨員)當選為書記。興寧早期革命領導人(共產黨員)藍勝青、盧驚濤、賴頌祺、曾不凡為委員。

1925年冬,藍勝青受中共黨組織委派回來興寧,與早在1924年就回來興寧從事農民運動的盧驚濤、賴頌祺一起開展革命活動。同時,中共梅縣特別支部派古柏、肖向榮為聯絡員,做好黨組織發展工作。l926年春,中共興寧縣(第一個)黨小組在宜樓成立,組長藍勝青,成員有賴頌祺、盧驚濤、陳錦華、曾不凡。后改為中共興寧支部,隸屬中共梅縣特支領導,再后改稱為興寧特別支部,l927年l2月發展為中共興寧縣委。

九三武裝暴動

1927年9月1日,中共興寧特別支部主要領導人藍勝青、劉光夏、盧驚濤、曾不凡、潘英等在福興梅子坑胡屋召開了干部會議,決定舉行第二次攻打興寧城的武裝暴動。

9月2日,攻城武裝隊伍集中在梅子坑,藍勝青主持攻城誓師大會。晚上9時許,由藍勝青、劉光夏、藍再韓、胡燧良等率領武裝隊伍100多人,沿城南方向的中心陂、樹橋壩,過南濟橋到南門壇“游魚上水”。同時,縣立一中中共黨員教師李一嘯和團員張和祥、伍晉南等帶領學生20多人,預先埋伏在城南門口內的“瑯環第”。

當晚12時,藍勝青、劉光夏等率領農民義勇隊分三路沖鋒攻城。駐守在西城樓的陳楚麓武裝向東門逃去。藍勝青、劉光夏率領農軍占領縣警察局后,在司前街門口與縣自衛隊激戰了一陣,斃敵2人。敵人無心戀戰,倉皇逃命。縣長廖森圃從縣政府后面越墻逃竄。

凌晨,附城的農民義勇隊100多人手執武器前來支援。至3日拂曉,農民暴動隊伍占領全城。

這次暴動繳獲很多戰利品,計有長短槍200多支、子彈1000多發、縣政府銅印一枚;開監釋放囚犯100多人。上午12時,在縣衙西花廳,由劉光夏宣布成立興寧縣蘇維埃政府。下午4時,起義隊伍撤出縣城,轉移到永和湖尾村。

“九·三”暴動不但取得了勝利,而且創建了興寧第一支革命武裝,即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為興寧土地革命戰爭拉開了序幕。

興寧壯烈犧牲的五位縣委書記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興寧先后有藍勝青、劉光夏、陳錦華、羅屏漢、蔡梅祥5位縣委書記壯烈犧牲。

藍勝青(1906-1928),興寧葉塘人,首屆中共興寧縣委書記,中共五(華)興(寧)龍(川)縣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人之一。1928年10月21日,為掩護五縣(興寧、龍川、梅縣、五華、豐順)聯席會代表,在興寧福興梅子坑胡屋與敵激戰中壯烈犧牲。

劉光夏(1904-1930),興寧下堡人,曾任廣東工農革命軍十二團、紅五十團團長、中共興寧縣委書記、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五興梅豐埔”五縣暴動委員會委員。1930年3月下旬,率紅五十團攻打國民黨反動派在江西的頑固據點澄江圩時壯烈犧牲。

陳錦華(1906-1935),興寧福興人,是五興龍根據地革命斗爭的領導人之一,曾先后擔任中共興寧縣委書記、龍川縣委書記、東江特委特派員、五興龍縣委書記、江西省安遠縣委書記等職。1935年5月,陳錦華在尋鄔、興寧一帶從事白區秘密工作時,不幸受傷被捕。在監獄中,陳錦華堅貞不屈,被折磨10多天后去世。

羅屏漢(1907-1935),興寧大坪人。五興龍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曾任中央蘇區會昌中心縣委書記、粵贛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粵贛省蘇維埃執行委員、中共粵贛省委候補執委、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1935年7月9日,在轉戰龍川徑口時,被敵包圍壯烈犧牲。

蔡梅祥(1907-1935),興寧大坪人,五興龍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五興龍縣委常委,興龍縣委書記兼縣革命委員會主席,粵贛省臨時蘇維埃執行委員。1935年8月3日,他在興寧大坪南蛇坑工作時,由于反動分子告密,不幸被捕,后來遇害。

綠色崛起

“十一五”期間,興寧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全力當好梅州綠色的經濟崛起主力軍,深入實施“新型工貿市、文化先進市、宜業宜居市”發展戰略,突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穩定三大重點,大力實施“一庫二區三路十項工程”等,城鄉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共興寧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以“申蘇”為契機,描繪了興寧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使經濟發展速度趕上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財政收入躋身全省山區縣前列,建成“工貿新城、人文秀區、綠色興寧”。

工貿新城人文秀區綠色興寧

興寧地處粵東北部,為客家人聚居地,因其悠久的歷史被譽為“千年客邑”。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興寧人民奮勇前行,譜寫出濃墨重彩的歷史新篇章,使這片紅色的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面臨新的機遇,對未來興寧發展的謀劃,興寧市委、市政府提出,重點推進“三園一區”的建設,做大縣域經濟總量,推動興寧跨越發展,率先成為綠色崛起主力軍,加快躋身全省山區縣前列。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歷屆興寧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勤勞的百萬興寧人民,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弘揚“團結、圖強、崇文、務實”的精神,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興寧提出了建設“工貿新城、人文秀區、綠色興寧”的目標,進一步統一了全市上下的思想,激發了全市人民加快發展的斗志,經濟增速連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2010年全市GDP實現99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4億元,對比2005年分別增長100.6%、138%;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10690元、7277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49.5%、65.4%。

工業經濟跨越發展

近年來,興寧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民營經濟,大力招商引資,推動興寧工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使工業經濟成為拉動興寧縣域經濟強勁發展的主引擎。2006年以來,全市共引進項目109個,投資總額152.3億元,華潤電力、云山汽車、聯康藥業、樹人油茶等一批企業和金雁電工、鴻源機電等增資擴產項目相繼投產。該市突出以明珠球閥、鴻源機電、金雁電工、云山汽車等企業為龍頭,形成了機電、電力兩大支柱產業和建材、機械、醫藥、工藝、紡織等十大行業的發展格局。2010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00.3億元、工業增加值25.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2.9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9.5%。

現代農業蓬勃興起

幾十年來,興寧農業經歷了從初級、低端農業到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過程。特別是近年來,興寧市突出以樹人油茶、龍威綠柚、廣東新豐盛有機蔬菜、廣東富農食品等企業為龍頭,大力打造高山油茶、有機水果、有機蔬菜、有機水稻等特色農業,現代農業不斷發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47家,綠色農業經濟實現年產值7.35億元,帶動農戶4.2萬戶。特別是油茶產業快速發展,被評為全省首個“中國油茶之鄉”,至2010年全市油茶種植面積20.7萬畝,油茶總產值1.82億元,農戶年均增收3100多元。

城鄉日趨宜居宜業

改革開放以前,興城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約6萬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十一五”期間,興寧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異,這五年里,東風新區的建成、城西片的改造、城南新區的開發,進一步拉寬了城市架構。寧江新城、鴻源花園、永泰華庭等十大組團式住宅小區及會展中心、體育公園等170多個市政工程項目相繼建成,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全市城鎮化水平由26.7%上升到45.3%,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13平方公里增加到24.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8萬人增加到25萬人。形成了東文體、西工業、南行政住宅、北商貿的城市功能布局。

交通建設成就輝煌

1995年,廣梅汕鐵路通車,迅速拉近了興寧與珠三角的距離;2005年,梅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使興寧一躍成為珠三角三小時經濟圈新成員。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618.7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124.5公里,2007年實現全市行政村公路硬底化。2008年,連結梅河、梅揭兩條高速公路的興畬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更是成為興寧通往“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捷徑。“十一五”期末,興寧公路通車里程達2736公里,比2005年增加83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130公里,居全省山區縣(市)前列。

描繪新的發展藍圖

2010年初,興寧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了《中共興寧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興寧未來五年的發展描繪了新的藍圖,提出要全力當好梅州綠色的經濟崛起主力軍,加快建設“工貿新城、人文秀區、綠色興寧”。

為此,興寧將突出“五大措施”,實現“五個發展”:堅持大招商,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產業經濟、城市經濟,推動集約發展;優化大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文教實力,構筑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發展;打造大旅游,挖掘客家文化底蘊,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培育打造旅游先鋒產業,推動特色發展;構筑大民生,堅持以民為本,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改善民生民利,推動共享發展。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全市GDP達到195.5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5%,人均GDP達到20699元、年均增長14.5%。全市經濟發展速度趕上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財政收入躋身全省山區縣(市)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一座厚重之城

四面環山的興城,宛若一塊美玉鑲嵌在寧江盆地這個巨大的“聚寶盆”當中,城郊的國家AAA級景區神光山、上千年歷史的文峰塔,與留下了吳中才子祝枝山墨寶的和山巖遙相呼應。放眼興城,樓宇鱗次櫛比,處處綠樹如蔭。修復后的古城墻、古學宮、兩海會館等古老建筑,依然矗立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厚重如斯。古老與現代、繁華與寧靜便在這里匯聚、交融。

一片生態綠洲

興寧境內林地廣闊,山川秀美,動植物資源豐富。現有生態公益林近70萬畝,還有1個1萬畝的國家森林公園,1個面積27萬畝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油茶種植面積超過20 萬畝,獲得了省內首個“中國油茶之鄉”。“神光夜氣”、“墨池書屋”等古八景與今天的合水水庫、渡田河旅游區等資源,成為游客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一個人才搖籃

興寧歷代名人輩出。古有羅孟郊、張天賦、羅香林等,現有專家、教授達3000多人,其中院士5 名、大學校(院)長40多名、博士生導師60多名,辛亥革命以來出了111位將軍。到了現代,興寧的教育事業依然強盛,自恢復高考以來共輸送大學生7萬多人。興寧華僑遍布世界。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臺興寧同胞40多萬人,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朵粵東奇葩

興寧有著最具原生態、最具特色客家民間藝術,有已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杯花舞”,歷史悠久的版畫,被譽為粵東客家山區山茶花的五句板,先后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杯花舞)之鄉”、“廣東省文化先進縣(市)”。被中外建筑學界稱為中國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圍龍屋,在興寧保存最多、最完整,總數達4000多座。

中國油茶之鄉——興寧

2009年6月,興寧市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油茶之鄉”。作為廣東省首個“中國油茶之鄉”,興寧市油茶產業實現了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深加工“一條龍”整體上檔次、上水平的良性格局,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現代農業支柱產業。該市計劃至2020年全市油茶種植面積將達到40萬畝,投產面積32.5萬畝,茶果產量20萬噸,產值4.68億元。

油茶種植、加工是興寧山區的傳統產業,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自明朝起,興寧就有農戶零星種植油茶,采摘茶果土法榨油用于嬰兒消毒、護膚、食用等。

上世紀五十年代,興寧油茶面積已達5萬多畝,當時的羅浮鎮還是華南農學院林學系唯一的油茶實習基地。1962年,國家林業部在羅浮鎮召開中南五省油茶生產現場會,鼓勵發展油茶種植。1991年,全省油茶低改現場會在興寧召開后,興寧的油茶種植得到較快發展,至1996年種植面積達9萬多畝。

近年來,興寧市委、市政府對油茶發展高度重視,把油茶生產列入現代農業發展八大基地之一,專門成立了現代油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油茶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財政每年撥出專款用于補助農戶購買茶苗、油茶基地建設、種植技術推廣、加工工藝創新等,積極引進資金和技術,著力扶持從事油茶加工的龍頭企業,有效地調動起群眾從事油茶生產的積極性。并將油茶生產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經營轉變為產業化模式,以生產基地為依托,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把油茶產業打造為該市農業支柱產業。

興寧市委、市政府通過組織參觀學習、發放宣傳資料、總結推廣典型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油茶產業的發展前景,讓廣大農民改變了長期形成的“油茶效益低、難見效”的陳舊觀念,使該市群眾參與發展油茶產業的愿望日益強烈,形成了種植高山油茶的濃厚氛圍。

為切實提高油茶產業的經濟附加值,興寧還依托“中國油茶之鄉”這一國字號招牌,努力做細做精油茶深加工。資金、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激發了興寧廣大農民群眾和企業種植油茶的積極性,使油茶日益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

弘揚蘇區精神,建設幸福興寧

■ 陳略宇

2011年8月,興寧市正式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這既是百萬興寧人民的一件喜事,也是興寧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將為“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幸福興寧”帶來良好機遇、注入強大活力。

蘇區精神永放光芒

興寧,是一塊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從大革命時期直至興寧解放,熱血的興寧人民堅信黨的領導,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革命,發動工農運動,組織武裝暴動,先后誕生了中共興寧縣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革命武裝(廣東工農討逆軍第15團隊,后改為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2團)、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為取得革命勝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卓越貢獻。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興寧先后有藍勝青、劉光夏、陳錦華、羅屏漢、蔡梅祥等5位縣委書記為革命壯烈犧牲。在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過程中,中共興寧地方組織領導興寧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斗爭,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浴血奮戰,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造了興寧的歷史豐碑,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奉獻,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蘇區人民的拼搏和奮斗,就沒有當前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段光輝的革命歷程,永遠不能忘記那些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永遠不能忘記那種堅定無比、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敢于犧牲的革命精神。

蘇區人民為了崇高的理想,為了革命的成功,為了百姓的幸福,用鮮血和汗水立下了不朽功勛,鑄就了偉大的蘇區精神。在這蘇區精神光芒的照耀下,興寧蘇區人民承載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大力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奮勇前進,不斷推進發展、增進人民福祉。

今日興寧蓄勢待發

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下,歷屆興寧黨政班子團結帶領百萬興寧人民,艱苦創業,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各項事業取得了科學發展的豐碩成果,譜寫了興寧改革發展的嶄新篇章。特別是“十一五”期間,興寧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梅州市的決策部署,帶領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真抓實干、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新型工貿市、文化先進市、宜業宜居市”發展戰略,突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穩定三大重點,大力實施“一庫二區三路十項工程”,主攻十大重點項目,扎實開展“五聯創”活動,迅速走出了“8·7”礦難陰影,最大限度地化解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著力建設“工貿新城、人文秀區、綠色興寧”,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2011年全市GDP實現116.9億元,對比上年增長14.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78億元,比增25.16%;稅收7.51億元,比增17.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0元,比增13.5%;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8227元,比增20%。

五年多來,興寧市辦成了一系列大事,辦好了一系列實事,辦妥了一系列難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大為改善,社會政治和諧穩定,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為今后加快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日興寧蓄勢待發。一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日臻優化。投入36億多元,實施一系列重點水利工程、重點交通公路建設,城鄉水利設施不斷完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區位優勢明顯增強。二是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全市城鎮化水平由26.7%上升到45.3%、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13平方公里增加到24.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8萬人增加到25萬人,城市宜居環境明顯改善。三是文教事業蓬勃發展,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全市有6個鎮街成功創建省教育強鎮,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年穩居梅州各縣(區)之首,興寧一中被評為國家級示范性高中,興寧技工學校、興寧職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校;古學宮、古城墻北門段、兩海會館修復圓滿完成,城鄉文化繁榮發展;產學研合作等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有6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四是重點民生不斷改善,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覆蓋城鄉的低保、醫保、房保、養老保險等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五是生態建設不斷加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環境污染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得到加強,“綠滿梅州·潔凈家園”活動扎實開展,森林覆蓋率達65.9%,神光山旅游景區被評為省森林生態旅游示范基地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明日興寧大有可為

興寧是百萬人口大縣,素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之盛名,享有“小南京”之美譽;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油茶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杯花舞)之鄉、原中央蘇區縣,是省文化先進市、省城鎮化建設試點縣、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省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縣、省“雙擁”模范縣,是省水利建設示范縣、省農業機械化示范縣。這些都為興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興寧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更好的機遇,為興寧的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興寧的發展大有可為,興寧的明天燦爛美好。

弘揚蘇區精神,振興蘇區建設,是興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我們弘揚蘇區精神,必須堅定信念不動搖,在思想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咬住發展不放松,致力謀發展、抓發展、大發展;必須為民謀利不停步,堅持做到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必須艱苦奮斗不松懈,牢記“兩個務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永葆先進不褪色,堅持創先爭優,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當前,興寧正處于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持以振興蘇區縣為己任,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支持中央蘇區縣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創新舉措、主動作為,突出思路跟進、突出項目對接、突出政策落實,重點推進10平方公里的工業園、投資20億元的神光山旅游產業園、現代商貿物流園、新中心城區“三園一區”建設,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不斷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努力建設幸福興寧。力爭至2015年,全市GDP達到200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5%,人均GDP達到2.1萬元、年均增長14.5%。全市經濟發展速度趕上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財政收入躋身全省山區縣前列。

(本文作者系中共興寧市委書記)

興寧掠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欧美性久久久久| 无码专区第一页|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综合亚洲网|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 干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四虎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日本91在线|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欧美亚洲香蕉|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天堂亚洲网|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AV色爱天堂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久久www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99re经典视频在线| www.亚洲天堂|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一级在线毛片|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精品制服|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a级片|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色亚洲成人| 99re视频在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日本在线国产|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999精品视频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7在线国产视频| 色综合五月| 成人国产小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