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生
黨中央吹響“文化體制改革”號角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重點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中央政治局認為,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成為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核心訴求。《決定》認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學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圍繞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決定》做出重要部署,特別強調指出,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場主體。要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要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要推動一般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
響應黨中央號召,國家財政部已經決定,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財政政策將從五方面大力支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五方面包括:第一,加大財政文化投入力度,確保中央與地方財政文化投入穩定增長。第二,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強重點文化領域經費保障。第三,創新財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要求,創新財政管理方式,努力提高文化資源配置與使用效益。第四,落實完善各項扶持政策,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分層次、分類別實施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新進展。支持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第五,建立健全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不斷壯大文化建設整體實力。在進一步鞏固和完善非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的同時,建立健全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切實加強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促進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打好文化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部署。如何落實,如何攻堅,最重要的是把握關鍵點、找好突破口。
認清形勢,明確改革目標和路徑
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改革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按照“二分法”的思路,改革的目標和路徑清晰起來——就宏觀而言,改革的目標就是要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體制;就微觀而言,就是要增強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在活力,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事業體制,享受政策扶持,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實行企業體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
這其中,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蘊藏著巨大潛力,只要體制機制理順,完全可以在市場中發展壯大。例如,作為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的北京兒藝,2004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從事業單位轉為公司法人。通過建立先進的管理和運營模式,盤活外部資源,激發內部活力,北京兒藝實現了驚人飛躍:201 1年演出場次增長7倍,總收入增長100倍,主要演員月收入過萬元。像這樣的典型案例在全國并不在少數,但急需要我們將個別經驗推而廣之,在推廣實踐中,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持續攻堅,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單位都是由國家投資、建設和管理的,各級政府對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主要依據行政指令,而不是群眾需求和市場導向,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
“通過養人而養事業的實質是財政補貼,而且是不計產出的補貼。本以為通過養人可以把事業養起來,最終是把人養懶了,事業也無從發展。”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研究員羅爭玉指出。
國有文化單位從性質上說,是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從職能來說,主要是為了完成黨和政府的宣傳文化任務,而不是為市場提供文化產品,滿足市場需求。這就決定了國有文化單位難以適應市場競爭,小、散、差成為普遍現象。以圖書出版業為例,我國現有出版社共581家,圖書營業收入約500億元,平均每家不到一億元。德國貝塔斯曼集團2006年營業收入達193億歐元。我國圖書營業收入總和抵不上貝塔斯曼集團一家企業。因此,必須要把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造成市場主體,使之能夠參與市場競爭,并在競爭中做大做強,滿足民眾文化消費要求。
2003年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把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作為重點,致力于培育能夠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轉企改制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整體轉企改制,包括出版社、新華書店、電影制片廠、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絕大多數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等。二是從事業單位中剝離出來,再轉企改制。如時政類媒體的經營單位。據統計,截至到2011年3月底,全國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94%,新華書店完成接近100%,電影制片廠完成93%,電影公司完成88%,電影院完成89%,電視劇制作機構完成88%,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完成100%,文藝院團完成31%。文藝院團和非時政類報刊社,將是下一步轉企改制的重點。
如上所述,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成績顯著,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十二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除完成既定目標之外,還需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從搞活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轉到搞活公有制文化經濟。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以后,一些文化企業經營狀況明顯改善,但更多文化企業將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這需要進一步放寬政策,允許社會力量參與收購和兼并。
二是打破國有和民營的藩籬,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益性文化產品。提供公益性文化產品并不是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專責。公共管理理論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政府的責任不是提供公共服務,而是確保公共服務被提供。”就是說,政府的責任不是自己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也不是僅僅扶持國有文化單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而是要通過購買服務,鼓勵各種類型文化企業,努力為公眾提供價廉物美的公共產品。
三是加快破解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配置和產業升級的體制瓶頸,重點在文化產品創意生產、銷售服務、銀行信貸、稅收優惠、市場準入與監管制度等制約服務產業發展的機制環節改革創新。加快深化文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大對壟斷性利益集團的體制改革、努力遏制并改變資源配置不公、民營文化產業發展受限、行政以及行業壟斷、潛規則公開化現象。
四是依法管理文化內容,滿足公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激發公民藝術創造力。包括實行文化藝術消費的分眾管理,制定文化內容管理標準,明確底線,進一步做到有章可循。
五是進一步轉變黨委和政府職能。繼續探索管理模式創新,做到由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由管微觀轉為管宏觀,由行政管理為主,轉為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引入營利與非營利組織管理概念,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采取由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大力強化文化藝術教育和培訓,把政府工作重點放在培育市場、提供公民藝術素質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