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
案例:
小雅越來越大了,媽媽不滿意的地方反倒更多了:考試成績不理想,在班里十幾名上下晃蕩;老是磨磨蹭蹭,非得等到父母大聲呵斥才肯去學習;書包經(jīng)常各科書本摻雜在一起,看不出什么條理性;讓她自己洗襪子,只堅持了三兩天就不再做了……家里經(jīng)常爆發(fā)出高分貝的批評聲,可情況沒見好轉(zhuǎn),女兒反倒跟自己越來越不親近,時不常地還會頂上幾句嘴。小雅的媽媽有些迷茫,曾經(jīng)那個乖巧可愛的孩子怎么越大越變了樣呢?
孩子的父母們本來都有很好的教子方法——表揚加鼓勵,只是后來孩子長大了,父母忘記了那些最初最有效的方法,卻用批評、指責、甚至打罵的錯誤方法取而代之,使孩子難以接受,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變得不好管教。
每個父母都可以回憶一下剛有孩子的時候。那時候,孩子的每一點滴的進步都會讓父母興奮不已,陶醉其中。就像孩子學走路的時候,父母都會把周圍可能摔傷孩子和碰傷孩子的物件通通清除掉,給孩子走路制造一個有安全保障的環(huán)境,隨后父母雙雙會展開兩臂保護著,鼓勵孩子慢慢地走。當孩子東歪西斜地邁出了一步兩步就急忙撲到父母懷里的時候,父母會雙雙稱贊孩子說;“我們的寶寶真行!真好!寶寶長大了。有能耐了,會走路了!我們的寶寶就是棒!”等等,恨不得把所有能用來夸獎的褒義詞都說給孩子聽,以鼓勵孩子不怕摔倒、鼓起勇氣繼續(xù)邁開步子走下去。這樣一天又一天,孩子慢慢學會了走路。
當孩子開始喃喃地發(fā)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時,父母就會鼓勵孩子:“我們的寶寶長大了就要學會說話了,來,叫媽——媽”,邊說邊向孩子投以鼓勵期盼的目光。這樣的話一遍又一遍重復著,不厭其煩。當孩子費力地、含糊地喊出一個“媽”字時,父母無一例外都會喜出望外地齊聲夸獎,“孩子你真行!真聰明!”雖然孩子聽不懂父母說的是什么,但孩子看著他們熱情激動的樣子,知道是在夸獎他,也會鼓起繼續(xù)學習的勇氣。
孩子開始學說話了,媽媽在教孩子說“我要吃飯”這句話時,會先把“飯”這個字反復說上很多遍,當孩子含糊不清地說出一個“飯”字來的時候,媽媽就會趕緊抱他、吻他,及時給他鼓勵。然后可能才想到糾正發(fā)音讓他說清楚,最后連成一句話。就這樣,孩子在夸獎聲中學會了說話。那時,在成百上千遍的教授與贊美之間,做家長的,表現(xiàn)得多么耐心!
但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耐心不見了?孩子學會的東西我們當成理所應當,有學不會的東西,我們就會批評、指責,甚至輔以懲罰。如果把現(xiàn)在的方法應用到孩子的嬰兒期或幼兒期,會怎么樣呢?孩子學走路時一開始走得不穩(wěn),拉過來就打、就罵、就呵斥,恐怕到現(xiàn)在孩子也學不會走路;如果父母非等到孩子把一句話學會了才給他飯吃,恐怕孩子早就餓死了;如果孩子說話時發(fā)音不準確,父母施以打罵、訓斥,恐怕孩子會患上失語癥。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在孩子生長發(fā)展的最初,父母們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對的、是正確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孩子長大了、懂事多了,不少父母卻忘記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變得不會管教孩子了。
我們想讓孩子學得更好、做得更好,何不以情代責,以稱贊代替批評呢?縱然孩子只有一點點小的長進,稱贊也是必要的,這樣他們的進步空間將會更大。有一個成績非常差的孩子,老師一再建議留級。但媽媽不同意。媽媽不責怪孩子,而是堅持贊揚、夸獎孩子。孩子考試成績不及格,她說:“孩子你進步了,上次你考38分,這次考了42分呢!很好!”孩子考了倒數(shù)第三名,她又說:“上次你不是考了倒數(shù)第一名嗎?這次前進了兩名。不錯,繼續(xù)努力!”孩子在媽媽的贊美聲中進步很快,后來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考上了大學又攻讀了碩士。
所以,做父母的,每當焦躁時,可以想想曾經(jīng)有過的耐心和對孩子點滴進步的敏銳發(fā)現(xiàn),認可孩子、表揚孩子,孩子的進步一定會超乎父母的想象。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