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涵
跟往常一樣,放學路上,我問兒子在學校有什么新鮮事。兒子想了想說:“外語測驗,有幾個單詞沒寫出來;還有,數學測驗,錯了兩道題(一共五道題)。”說完,他有些沮喪。
一路走回家。兒子自覺地翻出作業本,還有那些測驗小卷子給我看。我一看,又是因馬虎所致,但那幾個單詞,他的確忘記了。這可不是好兆頭!我想,現在單詞就不記住,將來單詞量大了,可怎么辦?于是我心生一計——
“寶貝兒,敢不敢跟爸爸玩一個挑戰極限的闖關游戲?”說這話時,我像一個孩子。
兒子看我,點頭同意。
“好的,”我拿過英語書遞給他,“這是你們今天學的課文,一共八句話,現在你看一下,什么時候你覺得可以背著全寫下來了,就把書給我。”
兒子點頭拿過英語書。
他在默念,我在深思。兒子依賴并信任我,所以我有責任幫助他改善局面,包括提高成績。
“爸,行了!”兒子一把將書遞給我。
“真的行了?”我反問,他點頭。
“好吧!”我又摸了摸他那可愛的腦袋,“那就證明給我看,在這張紙的背面寫下來。”
兒子沒猶豫,清清楚楚、認認真真地寫下來了,中間雖有遲疑之處,可最后,他寫完了,而且一處不落。
我滿意地拿過來,點頭微笑。
“還有一關,來!”
我們來到客廳的餐桌前,那上面有我早已經準備好的數學參考書,都是一些比較拐彎的應用題,而且難度超過他們現在所學許多。
我翻開那一頁,“兒子,像平時作業一樣,這里面有八道題,但一道比一道難,就像少林寺的“木人像”,你可能打不過去,他們可能會贏,你可能會輸,你敢不敢試試?沒關系,你如果現在退出,爸爸決不責怪你,但只要決定上這個擂臺,就不能回頭了。”
兒子在班上是體委,在小區里是男孩子的“頭”,從小到大,在各方面占盡優勢,所以自然不肯服輸。于是,他堅定地坐下來,從來沒那么認真過。他挺直了腰板兒(他媽媽曾多次提醒他挺胸抬頭而不太奏效),從第一道題答起。
平時作業,比這些都要簡單的題,他都時常馬虎,所以我此舉旨在讓他重視起來,若每次做題都在“打木人像”(少林寺闖關必經考驗),那他怎么可能不認真呢?平時的功夫下到了,考試自然也就會變得簡單了。
第一題,他全對了。“第一關,闖關成功!”我官布。
于是兒子來攻第二關、第三關……
到達第八關時,太太下班回來了,但兒子沒像往常似地叫一聲“媽媽”,然后再與之膩乎膩乎。這一次,他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認真地思考著這最后一關。
我向太太“噓”了一聲,她會意地點點頭,躡手躡腳地走開了。我知道,就是現在有小朋友在外面叫他出去,他也會雷打不動。這,就是專心致志。
男人和男孩子都一樣,在“木人像”面前,他們是不會左右搖擺的。就是說,要想使男孩子踏實下來用功上進,兩個因素缺一不可: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肯定。
如果這兩項他都得到了,就叫成就感,就叫成功,就叫面子,就是幸福。所以萊蒙托夫說:“幸福就是自尊心得到滿足!”
有成就感的男孩可以激發出無窮的潛力,比如做出平時根本做不出的題,做到平時根本做不到的事。
是的,兒子闖關成功了,第八題,媽媽都沒想出來,他說出了正確答案,之后非常自信地看看我,那是一種勝利后的得意,是與“我”這個假想敵較量后的成功。
我心里在笑,但表情上沒那么夸張,“好的,你贏了,爸爸輸了,因為爸爸原來以為你最多只能過五關,沒想到你都過關了。不過,就像許多比賽一樣,最后還有一大關,我現在不告訴你是什么,不過你可以選擇參與,也可以選擇放棄,這一關對了,加100分,如果輸了,前面兩關全部作廢,你敢玩么?”
太太有點看不下去了,“干嗎那么為難孩子呀,寶貝兒,咱不玩了,餓了吧?洗手吃飯去!”
“媽,你別管,這叫挑戰極限,”然后轉向我,“老爸,我玩!”
我與太太對視了一下,看得出,連她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何況一個孩子了。于是我說出最后一關:“好的,把剛才你默寫下來的英語對話,再寫一遍!”
兒子“啊”了一聲,因為這的確出乎他的意料,也的確考驗他的記憶力。據研究分析,小孩子的記憶潛力特別大,而開發它的最佳方法,就是用游戲和興趣加以引導,而不是用強迫和否定。
兒子一揮而就,媽媽在一旁看傻了眼,連聲贊許。此刻,兒子的目光中充滿了自信和堅強。父母的配合——一個引導,一個贊許,正是伴隨孩子一生成長的兩種聲音。
當時,我很觸動,原來一個人的潛力有這么大,只要善加引導,只要有親人真正的愛并采用正確的方法,這個世界對他來說,還有什么難關闖不過去的?可惜有個別家長不掌握,也不想掌握,因為沒有什么比打罵、羞辱、否定、強迫、懲罰來得更省事更痛快了。
其實,讓孩子樂于學習,可以不必壓制,而采用闖關的方式。孩子喜歡什么關,就去闖什么關,只有我們最了解孩子,最愛他們,既然愛他,就體現出來,珍惜老天爺賦予的天倫之樂。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