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宏 段玉泉
內容摘要:在大量的草書醫方判讀相當困難而致西夏文醫方解讀相對滯后的背景下,本文嘗試從單個方藥芍藥柏(檗)皮丸的解讀入手,探討西夏文醫方解讀的途徑。在系統梳理出中醫文獻中各種芍藥柏(檗)皮丸不同配伍、不同記載的基礎上,對同名的西夏文草書藥方反復辨識,識錄出了一篇基本清晰、完整的西夏文芍藥柏(檗)皮丸。這一藥方大致可與金代醫學家劉完素的守真芍藥柏(檗)皮丸勘同。
關鍵詞:西夏醫方;芍藥柏(檗)皮丸;劉完素
中圖分類號:G25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2-0031-04
這里考釋的芍藥柏(檗)皮丸是一個世紀前于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諸多西夏文方藥之一,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編號為Инв.№911,原件照片已于1999年刊布[1]222。目前出土的西夏文醫藥文獻中,除聶鴻音先生成功解讀的兩件典籍《明堂灸經》外[2]60-64、[3]60-66,大量醫方中獲詳細釋讀的只有兩件,一是甘肅武威出土的一紙方藥D752-20[4][p206]、[5][p310],二是俄藏編號為ИнвNo.4384的一組醫方中的三棱煎丸[6]38-53。西夏文醫方釋讀的滯后狀況,一方面是因為材料書寫多用行草字體,判讀相當困難;另一方面是因為學者難于兼通西夏語和中醫藥學兩個學科的知識。不過,像三棱煎丸單個方藥的解讀啟示我們,在暫時不能將整件的草書材料全部考證清楚之前,對單個方藥一一考證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本文正是這一思路下的小小實踐。
《俄藏黑水城文獻》中ИнвNo.911共14個圖版,芍藥柏皮丸位于其中的第2頁末至第3頁首,為該組藥方中的第4個。此方共8行,草書,足行12-13字不等。方藥名的西夏文作白箙蠗繆硴,這里可將其音寫為■ju-·ju-pie-phji-w■。史金波先生《西夏社會》一書中曾提到過的薯蕷柏皮丸[7]778,大概就是這一藥方。藥方名稱中的“白”字常與漢字“殊”、“書”、“輸”等字對音,“箙”則與漢字“豫”、“瑜”、“與”、“藥”等字對音,因此將“白箙”譯為“薯蕷”在語音上應該是沒問題的。然而,在《番漢合時掌中珠》中,“白箙”二字相連,用作漢語“芍藥”二字的西夏語注音[8]7,所以,此藥方中的“白箙”也可以看作是中藥材“芍藥”的音譯。第三字“蠗”在《掌中珠》中分別用“白”、“柏”注音,《類林》則用以音譯漢文中的“伯”[9]37;第四字“繆”在《掌中珠》中用“皮”注音,“蠗繆”可能就是“柏皮”或“白皮”的音譯。第五字“硴”在方藥中常見,正是漢字“丸”的音譯。“白箙蠗繆硴”可以初步譯為“薯蕷柏皮丸”、“薯蕷白皮丸”、“芍藥柏皮丸”或芍藥白皮丸。然考中醫文獻,柏皮丸與白皮丸常見,但未見有薯蕷柏皮丸或薯蕷白皮丸,而與芍藥配伍者應該是芍藥柏皮丸。不過,芍藥柏皮丸在中醫文獻中隨處可見,但藥味組成及配伍方法皆有差別。為方便討論,這里將中醫文獻中的芍藥柏皮丸做一點梳理,列其最為典型者如下。
一
芍藥檗皮丸,治一切濕熱惡痢,頻年窘痛,無問膿血,并宜服之:
芍藥、黃檗(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無時,兼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發熱等物。[10]238
金·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10
二
芍藥檗皮丸,治濕熱惡痢血痢頻并窘痛,無問膿血并皆治之。
芍藥、黃柏(已上各一兩),當歸、黃連(已上各伍錢)。
右為末,飯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湯下。忌油膩酒濕面等物。[11]73
金·李杲《蘭室秘藏》卷下
三
芍藥檗皮丸:
芍藥、黃檗(各等分)。
右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白丸,溫水下,食前服。[12]73
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四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膿血惡痢窘痛。
白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枳殼(各五錢)。
為末,滴水丸,綠豆大,白湯下。[13]536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卷26
以上第一方、第二方藥味組成相同,但一為水丸,一為飯丸,大小及服用法皆有所差別;第三方只有兩味藥,亦見于劉完素藥方中,但元明之際徐彥純所著《玉機微義》稱之為錢氏芍藥柏皮丸,與“守真藥柏皮丸”相區分[14]7,徐彥純文中所說的錢氏即宋初時期的錢乙(字仲聯),守真即劉完素之字。顯然,錢氏芍藥柏皮丸應該早于守真芍藥柏皮丸產生,或許守真芍藥柏皮丸正是劉完素在錢氏芍藥柏皮丸基礎上的發展。第四方由五味藥組成,見于明代孫一奎撰《赤水玄珠》,這應是更晚的發展了。有了這幾個芍藥柏皮丸方,我們就大致有了判讀西夏文白箙蠗繆硴的基礎,這里先從西夏文中的四味藥的解讀開始。
除上文所及的白箙外,這里尚有穲蠗、抖矱、穲誦三味藥。
穲蠗之“蠗”對“柏”上文已有解說。穲,《夏漢字典》將其處理為漢語“紅”的借詞,該字在多處也的確用來對譯漢語的“洪”。這樣看來,穲蠗似乎可以理解為紅柏。然而,筆者最近在一件新見的西夏文《敕賜紫苑丸》中見到礖穲、白僵穲兩個藥名{1},恰相當于黑水城出土漢文醫方《敕賜紫苑丸》漢文醫方中的大黃和地黃[15]320,這說明穲對譯漢文的“黃”是可以的。因此,本文獻中的穲蠗可譯為黃柏,這與上述芍藥柏皮丸相對應。
抖矱即當歸,吳國圣先生已有考釋[6]49。
穲誦之穲可對黃,上文已述。誦吳國圣先生已考釋可對川楝子的楝[6]47,楝、連音同,故誦對連也可成立,因此,穲誦可以看成是黃連的音譯,這也與漢文文獻中的幾個芍藥柏皮丸方相吻合。
也就是說,這四味藥中,白箙、穲蠗、抖矱、穲誦分別對應于漢文芍藥柏皮丸中的芍藥、黃柏、當歸、黃連;非但如此,西夏文中這幾味藥的劑量也與漢文一致。至此,我們可以初步判定,西夏文醫方白箙蠗繆硴即芍藥柏皮丸。
下面是參考漢文芍藥柏皮丸對西夏文反復辨認后所作的錄文及譯釋。
錄文:
白箙蠗繆硴,硂舿(1)臑(2)履癦癦諜腵,/菋嘎嘎(3)華礨緥(4)臑諜腵/
白箙(挨舲)穲蠗(挨舲)/
抖矱(皧舲)穲誦(皧舲)/
綆浚碂光屬,繰蔎喪蘶屬(5),穩缸/光(6)縦祡蘶屬,薸息蓭淮燈蘶蛁(7),/嘿綒味(8)襲齲籃,瑪庭(?)螺(9),経號(10)氦/淚蓭蛁齲,嫩秞撬、硂弛(11)齲籃簁。
漢譯文構擬: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濕熱惡痢,并治窘痛,痢膿血痢:
芍藥(一兩),黃柏(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
右搗為細末,水和為丸,如小紅豆大,每服四十丸,飯湯汁中服,無時,兼夜五六服。忌食油脂、發熱等物。
校釋:
(1)硂舿:字面作熱冷,此當指漢文本中的濕熱。
(2)臑:《夏漢字典》釋作疏,在西夏文醫藥文獻中當指瀉、痢。
(3)嘎嘎華:字面作急急痛,這里相當于漢文本中的“窘痛”。
(4)礨緥:字面似作凝血,此當指漢文本中的膿血。
(5)繰蔎喪蘶屬:與水和為丸,亦即《宣明論方》芍藥柏皮丸中的水丸。
(6)穩缸光:紅小豆。《宣明論方》芍藥柏皮丸為小豆。
(7)薸息蓭……蛁:西夏文方藥中服藥劑量的表示法,相當于漢文的“每服……”。又《宣明論方》芍藥柏皮丸為三、四十丸,此只取四十丸。
(8)嘿綒味:飯湯汁。前二字可音寫為xiwa■thow,當飯湯的音譯;后一字意為汁。飯湯汁,合于漢文藥方的米飲湯或白湯。
(9)依字形此三字作瑪庭螺,其第二字當否定副詞“擋”之誤。瑪擋螺可釋為不分時候,與漢文無時相當。
(10)経號,《掌中珠》對漢文夜間,此與漢文兼夜合。
以上是對西夏文芍藥柏皮丸的初步釋讀,尚有幾處因字形書寫過草未能辨識,也有個別地方雖能辨識,卻一時無解。不過,通過這個構擬大致可以看出這個西夏文方藥的來源。在上述四個不同的漢文芍藥柏皮丸中,錢氏芍藥柏皮丸只有兩味藥,孫一奎《赤水玄珠》之芍藥柏皮丸則為五味藥,且時代也太晚,無需考慮。與西夏文芍藥柏皮丸方藥組成、配伍皆相當的是守真芍藥柏皮丸及李杲《蘭室秘藏》之芍藥柏皮丸,然從成丸方法、大小、所服劑量、服藥時間等方面看,西夏文本又與劉完素守真芍藥柏皮丸更為接近。
劉完素(約1110~1200)是金代著名醫學家,也是中醫學史上著名的寒涼派創始人。劉完素生活的河間正是金人進攻中原時的主戰場之一。當時天災橫行,疫病蔓延,疾病橫生,習醫者仍然沿襲宋時的用藥習慣,多使用當局規定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很少自己進行辨證處方。劉完素精研《素問》,并結合北方環境、民眾飲食及體質特點,圍繞《內經》之病機十九條,認為人體致病皆為火熱,治病需從寒涼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腎水為第一要旨,他反對套用古方,濫用《局方》燥熱之劑。
西夏醫學成就不高,經常向周邊求醫問藥。據史書記載,權臣任得敬得病,向金求醫,金派保全郎王師道赴夏為其治病,后痊愈[16]2869。又夏桓宗純祐母病,金“詔太醫判官時德元及王利貞往,仍賜御藥,八月再賜醫藥”[16]2871。這些材料都說明西夏醫學實踐較多地仰仗于金國。本文釋讀的芍藥柏皮丸又與金代劉完素的守真芍藥柏皮丸非常接近,也許可以反映出西夏大量方藥來源之一就是金國,因為它們同處北方環境,單純沿用《局方》可能有較多的局限,而劉完素等所倡導的因地、因人體質辯證處方的診治法在實際的醫療實踐中更為可行。
附記:本文初稿完成后,承蒙聶鴻音先生提出意見,特此致謝!
■
參考文獻:
[1]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獻:第1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聶鴻音.俄藏4167號西夏文《明堂灸經》殘葉考[J].民族語文.2009(4).
[3]聶鴻音.西夏譯本《明堂灸經》初探[J].文獻.2009(3).
[4]王靜如.甘肅武威發現的西夏文考釋[J].考古.1974(3).
[5]陳炳應.西夏文物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6]吳國圣.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藥方〈涅誦論硴[三棱煎丸]〉之解讀考釋[C]//西夏學: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史金波.西夏社會(下)[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骨勒茂才.番漢合時掌中珠[M].俄藏黑水城文獻:第1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史金波,黃振華,聶鴻音.類林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10]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痢門[C]//中國醫學大成·續集:卷17.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11]李杲.蘭室秘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12]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13]孫一奎.赤水玄珠[C]//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14]徐彥純.玉機微義[C]//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獻:第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