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平
這是一位沒見過面的作者的作品,通過朋友推薦,出現在我的郵箱里,然后通過刊物紹介,又以標準的印刷體與讀者見面。從讀到它們的時候起,到此刻稿件編好寄出,一個比較固定的印象是:這人能寫,不僅能寫,而且還能寫得跟別人不大一樣。為什么這么說,這顯然是由題材方面獲得的觀感,如作者所說,一個小女人或者小婦人,安安靜靜生活在某座不知名的南方縣城里,有工作(好像是教師),有家庭(應該已結婚),有父母和孩子,在繁重的教學任務、柴米油鹽、相夫教子的同時,對文學卻抱有刻骨銘心的熱愛。換句話說,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詩作,大都是在上班間隙、接送孩子途中,或廚房砧板甚至藥罐邊寫出來的,而且寫的就是自己身邊真實的事。盡管在從日常現實到文字的過程中,生活原有的苦澀和沉重或許已有所稀釋,但讀到像《水龍頭》、《無題》、《原諒我松開詩與現實的鎖鏈》、《在深夜愛上自己》這樣的作品,讀者的心說不會被打動是不可能的。
其次技法方面的特點及由此產生的閱讀快感,即擅長使用一種跳躍的略帶閃爍的語言,尤其是對古典成句的有益借鑒,通過運作讓它們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從而使作品整體充滿著靈動且詩意盎然。在總體發展趨勢上,這或許也是近些年詩壇的顯著特色之一。以本省為例,像這幾年冒出來,在省外已有一定影響的嘉興的燈燈,金華的冷盈袖、寧波的錢利娜等,語言方面都有這樣的韻味。或許跟她們相比,作者在運用上還不算十分的老到和得心應手。我的一個感覺是,可能她以前研究過另外的寫法,技術方面新的改變,或稱革命是不久以前的事。如果我的猜測不錯,那就特別的顯得難能可貴了。因她的最新探索傳遞給我們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那就是她在這方面顯露的才華,預示著自己將來良好的發展趨勢。要說還有什么不足的話,對詞與物、或語言和思想關系的處理上,或許還稍嫌欠缺。此外結構方面也不是很穩定,有些非常精彩,有些因跳躍太快,讓讀者思忖良久才能明白過來。
這讓人聯想起她的名字,雖然不知道真實姓名,但風荷應該只是一個筆名或網名吧。這種植物是江南文化最具魅力的符號,其源頭一直可以追尋到古老的《詩經》。尤其是它結構方面的特色,由以下三部分所組成:即荷花,蓮蓬與藕。《鄭風》:彼澤之陂,有蒲菡萏。這說的是上面的蓮;《西洲曲》: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這說的是蓮蓬,也是在水面的;唐詩:試牽綠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這就說的是隱藏在水底泥中的藕了。如果以此標準來衡量一首詩,我們現在所領略到的,更多是荷花的風致,蓮蓬的韻味,而對下面藕的味道,好像還不是很過癮。當然這樣要求一個寫作時間不長的作者,或許有些過苛。但思想深度是文學的最高準則,值得詩人一輩子追求。哪怕一時三刻做不到,時時放在心上,想起了就給自己敲幾下警鐘,應該還是有所必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