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中國人的秉性里離不開熱鬧,尤其是傳統佳節到來的時候。
除夕之夜禮炮震天,團圓酒宴觥籌交錯。春節里喧囂的一幕幕讓空氣浮躁,也讓心跟著浮躁。
浮躁不是好事,這是大家公認的。但在某些時候,卻又不得不浮躁。就像在春節里的日子,必要而過度的敬煙與喝酒,必要而過度的言談與吹捧,必要而過度的娛樂與熬夜……由于禮尚往來的緣故,一切都是必要而過度的。
按照我們的常識,浮躁中的“必要而過度”,以及這些身體不能承受之重的行為、生活方式,最容易讓人滑進“亞健康”的深淵。吃得好、喝得好,卻不一定身體好,更讓人頭疼的是,這種狀態下,慢病如影隨行。
先說“亞健康”。實際上,中醫學中,“亞健康”被稱“未病”。“未病”不是沒有病,也不是重疾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通俗點說,亞健康的表征是,注意力不太集中;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還想繼續睡;想做事時,不明原因地走神,腦子里想東想西;看什么都不順眼,煩躁,動輒發火等等。對應這些專家總結出來的觀點,過完節的你,是否還處在“亞健康”?
再看“慢病”。眾所周知的慢病種類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等,如何治療慢病也是醫療界面臨的重大課題。而在春節每日你來我往、頓頓饕餮大餐,再加上鞭炮開禁后的硝煙彌漫,這些恰恰又可能成為慢病生長的溫床。過完節的你,是否又開始擔心自己的“慢病”了?
都是浮躁的錯,都是浮躁惹的禍。從社會的角度看,這就是所謂“節日病”的本質。
有人說,現在的浮躁,是因為人有錢了,肆意妄為就鬧騰了;還有人說,現在的浮躁,是因為人沒信仰了,底線淪喪后就發昏了——事實上,有錢不是錯,沒信仰也能活得很好,關鍵在于能不能把持住那顆浮躁的心。不管是有錢了,還是沒信仰了,并非使人浮躁的絕對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亞健康”和“慢病”大范圍存在的社會里,是否能清晰地認識到,浮躁的病根到底在哪里?浮躁的解藥到底在哪里。
自己的狀態自己最清楚。就像是腳上的鞋,舒不舒服都是自個的事。所以,當我們身處喧鬧,身處燈紅酒綠的當下,做好自我管理,一如對待慢病的自我管理,才是根本。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慢慢地,靜靜地,讓心里的世外桃源,繼續綻放芬芳。或許,與社會、與個人而言,這才是亞健康或慢病好轉的一劑良藥。
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