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8連增,但農業老齡化與“用工荒”問題仍大量存在,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更趨嚴峻。據了解,全國目前農業從業人員中青壯年占比低于50%。老家的1 位朋友告訴記者,他下鄉調研時看到2位農民老夫妻在種田,一問,2個人年齡加起來超過130歲,牙齒卻只剩8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必然結果。
如今,農村留守老人大多只選擇生產條件好的、離家近的田地耕種,離家遠的坡地和旱地則撂荒;原來1年可以種2季作物,現在也只種1季,“省事田、懶人田”隨處可見,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農業勞力老齡化亟待關注和破解。
其實,務農人口嚴重老化,不只是發展中國家所特有的,而是一個帶有全球性的普遍現象。根據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這個問題要靠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來加以解決,其中重要的是要大力培育職業農民。
從我國實踐看,培育職業農民宏偉工程已有良好的開端。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民培訓的投入。河南省近日啟動了農民科技素質提升行動,計劃10年培訓250萬職業農民;安徽從2009年開始,全省各級財政3年共投入7.5億元,培訓新型農民162.9萬人,有力地促進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尤其是浙江省不僅開辦了農業“MBA”班,在全國開創了培養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先河,而且還出臺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政策,最高每年補貼1萬元,連續補助3年。這樣,到“十二五”末,就能達到1個農業專業合作社1名大學生,浙江現代農業主體將擁有1支高素質的隊伍。
當然,要根本上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短缺,除了培育職業農民,吸引高素質人才從事農業生產之外,還需要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并扎實扶持引導,采取加強農業組織化、機械化、規模化和信息化等綜合措施,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具體說,要完善國家的農機具的購置補貼,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農業生產對人工的依賴程度;把先進的技術成果及時轉化為簡單易學的適用技術,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構建人力資本面向農業、農業園區經營、農村社會保障等制度;建設農業金融和保險等不同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對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配套工程。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今后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只要我們認真落實胡總書記的要求,大膽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采取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政策和策略,就能破解農村勞動力老齡化這道難題。
摘編自新華網、《農民日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