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盛林 王艷



摘 要: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是深圳、香港的歷史之根、文化之源。在快速的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南頭城與及其周邊區域未能從的物質、精神層面均未能同步發展,呈現出住居密度太高大、基礎設施破舊、低收入人群聚居、生活環境低劣惡劣等一系列“城市衰敗”狀態。本次設計競賽方案試圖引入“生態浮島”概念,實現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使古城煥發出新的活力的目的。
關鍵詞:南頭古城;“兩街一園”;生態浮島;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南頭古城位于由深南大道、北環快速路和中山園路圍合的地區。整體格局,東西長680米,南北長500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枕山面海,。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680米,南北長500米,城內六縱三橫共九條街,故南頭古城亦稱“九街”。“九街”的保護性規劃和城市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區域城市設計(宏觀)——古城區保護規劃與城市設計(中觀)——重點地段整治與環境設計(微觀)。[1] “兩街一園” 是南頭古城的“示范性重點設計”地段,其范圍包括中山東街、中山南街和南門外至深南大道的城市公共空間部分(圖1、2)。(圖1、2)
1 讀城
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劇增,南頭古城的生活環境、建筑文物及街區風貌都遭到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壞,。城內現存的古建筑,只剩下當年“含珠銀燈通仙域,臥云香榻吐春風”的新安鴉片煙館,、早年金融信用機構“陶朱公錢莊”,、打響中國人民反英帝國殖民者侵略第一槍的“海防公署”,以及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信國公文氏祠”等[2]。[2]
古城內部用地性質以居住用地為主,另外尚還有教育用地、公園用地及部分工業用地等。古城均為多層或和低層住宅。近些年來高強度的盲目開發強度之大,不僅使得古城風貌消失殆盡,也給古城的交通、安全、和空間環境以及對人的心理壓力帶來極大的威脅,增加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圖3)。(圖3)
2 析城
在雜亂無序的發展過程中,古城所記錄并見證的深圳城市發展歷程的“活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并出現以下一些狀況:
1)2.1古城城市文明的斷裂
面對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讓古城原住居民對鄉土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外來人口大量涌進;,占絕對絕大多數的外來人口在他們的創業過程中并不抱有并沒有產生對此處鄉土文明的認同感,并忽視它的存在。;地域古城內原有的鄉土文明面對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外來文明,又失去了自然演化的機會。城市的歷史歷史文明幾乎被割斷。
2)南頭古城的特點特殊性不僅僅在于其記載反映了深圳城市的歷史和深圳、香港深港的淵源關系,兼具了在于其具有嶺南特色的鄉土建筑與文化特色內涵,而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來自更在于其鄉土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民俗風情、生活網絡及精神生活精神風貌。 古城城市文明的斷裂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筆巨大的損失
2.2古城現住居民三特性
3)南頭古城中原住居民生活在別處已搬到別處生活,。現住居民有三特性:居住的暫棲性、人群的離散性、和社會的異質性[3]。[3]現住居民其組成:由原住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外來租客(低收入者、部分白領或藍領)、和早期搬遷至此的居民(沒有自己的土地)三種組成。
2.34)古城的形象缺失。
古城具有豐富的文明和歷史內涵,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城市實體形象,還是城市精神形象,都遺憾的成了很大的缺失都缺失了。
2.4古城與周邊區域缺乏交流
5)古城區域與周邊城區缺乏足夠的空間、物質、精神層面的交換、流通、和開放;。古城區域呈現出住居密度太大、基礎設施破舊、低收入人群聚居、生活環境惡劣的是高密度,基礎設施破舊、城市生活環境低劣、缺乏活力的面貌。
古城及其周邊環境的改造不能采取“推土機式”的徹底推倒重建,而宜應該在保留原有業態的基礎古城的基礎條件上,漸進式的地植入新的功能,有機更新。[1]我們需要客觀地對待城市歷史文化,保留傳統居住文化、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使古城的鄉土文明與城市現代文明共生存、同發展(圖4)[4]。[4]
3 塑城
“兩街一園”的設計內容包括街區和公園兩部分,對這兩部分的改造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本案試圖通過一系列重塑南頭城形象的策略,凝聚深圳城市的精神象征,改善使古城的居住品質得到改善,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得到提升,傳承歷史文化及民俗傳統風貌得到傳承,形成一個充滿創造力的生活、文化、旅游社區。
3.1 街區
3.1.1 古城街區更新策略——“生態浮島”概念
為更好地保護南頭古城的歷史文物和街區特色,彰顯深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風采悠久的城市發展史,本設計在保持古城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在、尊重并最大程度減少對古城居民生活狀態破壞的前提下,街區的設計引入“生態浮島”概念,通過這樣一種城市更新方式使之古城成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區(圖5)。
所謂“生態浮島”:,是一種針對富營養化的水質,指利用生態工學原理,降解富營養化的水中的COD、氮、磷等含量的人工浮島,主要具有凈化水質、創造生物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和消波等綜合功能。我們此次設計方案在南頭古城中尋找選擇了南頭古城一系列具有以下特點的一系列組群區域來進行城市生長更新:1)
(1)大小不一、相對均勻;2)
(2)處于古城重要空間節點及活動焦點處;3)
(3)建筑品質相對較差;4)
(4)缺乏清晰的功能;5)
(5)與古城整體空間不符。
將這些組群區域通過“置換新經濟功能、植入社區服務功能、提升市政設施質量、增加廣場綠地、改善城市空間、創造良好居住環境”等方式(圖6),使之轉化為具有提升生活品質、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塑造景觀等城市生長更新的綜合性功能區,并將這綜合性功能區定義為“城市生態浮島”。
南頭古城區域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生態浮島(圖7),在進行城市生長更新時,須保持現有街道格局和空間尺度、,突出街道主題文化氛圍、,完善市政設施、,尊重歷史、并改善社區的生活空間質量。整體設計,分期實施。
3.1.2 “城市生態浮島”示范區
我們根據生態浮島特點的創造原則,選擇中山東街、中山西街和中山南街交匯處的長寬均約100米的范圍作為示范區進行城市更新(圖8、9)。
城市生態浮島示范區在平面構成上,延續維持了古城現有原有的建筑形態肌理,在形式上取得統一;在文化上延續嶺南文化的內涵,采用現代加傳統的設計手法,既體現對歷史建筑的尊重,又客觀看待現實因素;在建筑語言上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去詮釋傳統,讓傳統煥發新春生機。其特點如下:
1)這組由不同建筑高度和、風貌各異的許多建筑組合起來成的區域,形成了具有傳統氛圍風格的空間和視覺感受。 2)街道、巷子、小徑、庭院、廣場,縱橫交錯環繞于其間,形成開放的城市空間和充滿活力的鄰里生活。 3)實現街區功能、開放空間居住空間和社會形態生活形態的多樣性;豐富的街區活動將促進生活、工作、和休閑作為一個整體結合成充滿生機活力的整體。 4)保留和重新利用歷史建筑,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表現出體現新舊文化的延續。 5)通過商業與社區服務功能的植入及混和混合配置,最大程度的地實現其經濟體發展功能。(圖10、11、12、13、14)。
3.2 公園
南頭古城位于深南大道城市景觀帶的起點,是特區的地理大門,具有門戶作用。公園部分作為古城的重要入口,在城南地區空間上占主導地位。
公園用地范圍內這部分的改造除了要保護保留保護建筑和區域外部分的部分景觀環境外,還需要解決護城河遺址的保護,、古城形象的展示;和社區居民的活動參與性等問題。無論是古城街道整治還是公園設計,都不僅僅是一次一個單一的問題的改造,我們除了關注其物質形態外在建筑外,更重要的是審視要保護其古城在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居住文化和生活脈絡,以及深港深圳、香港文化的傳承。
公園的設計考慮到與古城內部的聯系,將“九街”的肌理向其內部延伸(圖15),);同時延續街道的設計理念,將公園作為古城的一個巨大“載體”,作為“生態浮島”的介質,使它成為古城社區居民生活休閑、娛樂、健身的活動場地,成為展示南頭古城形象以及深、港同源歷史文化的場地。
3.2.1 社區居民的參與性
在充分考慮人們親水性的前提下,公園使用“潮湖”這種獨特景觀的景觀表達。潮湖在傍晚時分開始潮起——盈水,清晨時分潮落——落水,對此據此形成互動性的親水“平臺”(圖16)。(圖16)“潮湖”,讓古城居民在不同時間體驗不同的“潮湖”景象,印象的疊加形成獨具想象力的景觀環境。同時另外還有結合當地民俗——的“漁燈舞”等,展示了濱海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南頭古城千年的滄桑變化,如潮起潮落般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延續、發展和變遷。
3.2.2 古城形象的展示性
現代樓房使曾經高大莊嚴的南頭城門失去了往日的光輝光彩。公園的設計試圖重塑南門風采,用高達2.5米的“潮城”塑造“城”的實體印象,。這并不是簡單的地復建古城墻,而是在充分利用現有地形條件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建造“古城景觀”(圖17)。“潮城”依地勢而變化,隨潮之形式而起伏。潮城由一塊塊城磚堆疊而起,在特定時間里,水幕順城墻跌落,充分展示了古城的特色形象和氣勢。
3.2.3 古城遺址的保護
南城門外有考古發掘的東晉護壕、明代護城河遺址及日軍碉堡遺跡等[2]。[2]如何處理古護城河遺址與公園的關系是公園設計的一個重點。設計采用不觸及地面的“漂浮體”構建道路(圖18),為遺址區的保護和后續開發預留空間,同時形成良好的展示空間,使遺址保護區與公園形成良性互動。
4 結論
南頭古城的歷史積淀深厚,內部功能齊全,生活氛圍濃郁,可以說是一個的“自給自足”型的社區環境。因此,對其改造首先應該滿足生活在其中的行為主體的要求,提升古城的基礎設施環境,改善生活品質。設計在尊重古城的歷史沿革及居民的生活現狀傳統的同時,設計還應充分考慮地方該古城特有的文化、生活習俗和氣候等,延續深、港同源的歷史,挖掘文化底蘊,提升商業價值[4]。
參考文獻:
[1] 深圳市規劃國土局,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深圳市新安古城保護規劃與城市設計[Z].2002.
[2] 廖虹雷,.深圳民俗尋蹤[M]. 海天出版社,2008.(05,):010~011.
[3]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爾 ,蒂姆·希思 ,(土)塔內爾·厄奇. 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國外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譯叢) [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4月.
[4] 何夏昀. 關于北京市煙袋斜街環境保護規劃設計的思考[J].規劃師,2008(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