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昊
制造業過早衰落,反是國家衰敗的征兆。
探求發展第三產業首先應明了一國的客觀現狀。從中國而言,客觀來說目前仍然位于全球產業鏈的下端。第三產業往往與高新技術以及制度優勢有很大關聯。這兩個方面,恰恰是中國的短板。
技術創新和制度保障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短期內,第三產業的全球布局也難以改變,中國最大的機會依然在制造業。
事實上,制造業過早衰落,反是國家衰敗的征兆。當年英國因為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其本土奢侈品、金融投機業比實業更受商人歡迎,導致空心化,而隨著其海外殖民地的喪失,失去海外產業基地的英國,迅速衰落。美國不僅服務業雄踞全球之巔,其制造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都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之一。事實上,現代發達國家普遍的發展曲線是,先完成工業化,等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再發展第三產業。
目前,中國仍屬于欠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尚未完成,制造業在所有產業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若缺少制造業攻堅的耐心,欲實現跨越式發展,則不僅第三產業難以后來居上,“世界工廠”的比較優勢亦將失去,最后淪落到“夾心餅干”式的兩難境地。
鑒于此,中國的服務業,不一定需要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70%左右,十年內從目前占比43%,提高到50%左右,也許更為合理。
最近,中國發展第三產業還有一種“一哄而上”的傾向。其實,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不僅表現在各個區域之間,也表現在各個經濟圈的城市之間。要打破同一經濟圈內的不平衡,各個城市都“力爭上游”,搞平均主義,并非上策,保持各自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最后達到產業協同,才是更優選擇。在各個城市圈內部,亦需要“雁陣模式”。
紐約、倫敦的第三產業占比都超過了80%,這與其作為英國和美國的經濟中心關系極大。同樣,在國內的幾大經濟圈中,中心城市的第三產業占比,也相對較高,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廣州超過60%,長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三產則超過50%,而大珠三角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香港,占比更高達80%以上。
很多地方認為,如果第三產業不能達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過50%以上,就不能視為發達,而事實上,到底哪種產業為主,必須受到與其關聯的經濟體的影響。
偏執于三產占比的誤區,往往導致各地區域產業規劃中,對于服務業不切實際的奢望。縱使在一些經濟發達區域,這種情況也存在。在國家大戰略中,長三角的服務業的中心在上海。可是,在杭州灣大橋通車之后,寧波雄心勃勃,杭州灣新區的產業規劃,在服務業領域直追上海,宣稱要成為新興服務業基地。
寧波工業化已至中后期,按照正常邏輯,其服務業比重,應該早已超過50%以上,為什么目前還停留在40%左右?唯一的解釋,即是它受到了關聯經濟體的影響,特別是上海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分流了部分寧波的服務職能。
在珠三角城市圈,東莞曾經懷疑,自己的第三產業沒有超過50%,是否代表不發達。而事實上,整個珠三角第三產業的中心,是以香港為龍頭的,東莞的部分第三產業如金融業,實際上已變相由香港代替完成了。
可見,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需要獨立擁有比較高的第三產業占比,區域產業的協同,更為重要。
在長三角諸重鎮中,杭州、南京、無錫、寧波、蘇州、常州等,第三產業比重均未超過50%,唯有龍頭城市上海超過50%。而在未能超過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的經濟活力甚至超過上海。
就國家大勢來說,中國仍需堅持制造業立國,第三產業不可寄望太高,就城市與區域而言,除少數中心城市之外,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在服務業領域亦恐怕難以有大作為。
作者系中國長江商學院前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