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浩

區域經濟歸根結底離不開區域問題本身。而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關鍵就是解決兩極差別。
歲末年初,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中原經濟區、河北沿海經濟區的發展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是“十二五”時期區域政策承上啟下的一年,新時期區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哪里?下一階段區域工作的重點領域是什么?這十年間區域發展思路的變化有哪些?
2012年1月8日,第四屆建設創新型國家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范恒山發表了題為“打造區域經濟新亮點”的報告。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區域經濟所遇到的問題和今后的戰略措施。
帶著相關問題,本刊記者參加了本次會議,試圖在范恒山“打造區域經濟新亮點”的報告中,探尋區域發展的未來路徑。
兩級差別
在范恒山看來,區域經濟歸根結底離不開區域問題本身。而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關鍵就是解決兩極差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中國不斷地吸取著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從國土面積而言,中國幾近整個歐洲。歐洲分45個國家和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戰略就是45個戰略。相比而言,我國制定的區域經濟戰略并不多。
范恒山介紹,改革開放以后,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所以一些資源要素就流向了東部,東、中、西的差距也就開始拉開,到了“八五”期間這個差距拉得就比較大。各種因素最后導致了一個問題:地區差距越來越大。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先富帶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中國的重要目標。實際上,“八五”以后,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舉措來縮小地區差距。如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等,和西部大開放一起,正縮小著東、中、西發展的絕對差距。
盡管成績有目共睹,但難以否認的是,東西差距仍然很大。比如包括內蒙、廣西在內,以及西部的十省,占到我們國土面積的71%以上,但經濟總量難以和東部沿海相提并論。
客觀而言,我國的區域政策仍然需要繼續細化、實化、差別化。所以從十一五開始,我們沿海、中部、西部細化了多個經濟區,出臺了很多有含金量的政策、文件。
范恒山介紹,在區域發展不斷細化的同時,每個經濟區的經濟都比過去有了大的發展。“十一五”時期以來,區域發展形成了新的格局,有兩個革命性的變化。
第一,它改變了中國區域增長的格局。從2007年開始,西部的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東部。從2008年開始,中西部增長速度全面超過東部。雖然速度的改變不是實質性的改變,但是沒有速度的改變就談不上別的改變,速度是前提。
第二個重要的改變,是培養了一大批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正是因為這些增長極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即便在巨大的金融危機面前,中國經濟也能夠奮勇前行。
天津濱海新區就是新的增長極之一。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濱海新區開放”的政策。2005年濱海的產值是1700多個億,2011年達到6200多個億,經濟年均增長超過24%,超過了天津原來的產值,現在占到整個天津的55%,增長速度連續五年全國第一。還有重慶兩江新區,廣西北部灣等地區。
這些有國家戰略和指導的地區,發展速度、發展效益、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顯高于一般地區,正是這些地區支撐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
實踐證明,國家戰略規劃不是多了,不同類的地區規劃不存在數量過多的問題,區域規劃、區域文件都是從各個地方實際出發,一地一策,發揮地區優勢。范恒山認為,區域政策重要的意義正是突破了很多體制和其他方面的政策障礙,解決了一些我們靠其他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
問題猶存
對于公眾最為關心的人均收入實質性拉大的問題,范恒山見解頗深。范恒山承認,雖說區域政策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從中國的具體實際看,區域問題還比較嚴重。
問題之一,是區域格局的差距仍在實質性拉大。但是人均GDP、人均財力、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實質性指標都沒有效改變。
問題之二,是一些貧困地區的收入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近期國務院把扶貧標準提高到了每年人均收入2300元,但仍然有1.28億貧困人口。
問題之三,是以行政區為板塊的發展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地區間的無序開發與惡性競爭仍然存在,區域一體化縱深推進仍有障礙。
為解決區域政策現存問題,范恒山強調,“十二五”時期區域經濟發展要繼續貫徹落實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是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區,大力促進中部崛起,繼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保持領先地位。主體功能區戰略則是按開發角度將不同地區分為四類:重點發展地區,優先發展地區,限制發展地區,禁止發展地區。
新重點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范恒山眼中,區域經濟下一步的重點已經非常明確。
首先,應繼續把區別對待作為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的基本方向,依據各個地方的實際,體現差別化,作為研究各地政策的基點。
其次,要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縮小地區差距的重點任務。明確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經濟協調化的關鍵力量,這不僅僅關系著經濟發展,也關系到社會公平和人們的幸福指數。
再次,要把促進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這幾年區域政策就是發展重點地區,通俗地說,就是“抓兩頭帶中間”。其具體表現,就是一頭抓好較先進地區的率先開發、開放。
在范恒山的介紹中,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地區,應該繼續保持發展。像長三角、珠三角、天津濱海等地,是未來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在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中堅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12月23日,在南寧召開的全國改革系統地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和范恒山司長都做過在2012以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為重點,促進海洋事業全面發展的表述。在發改委的網站上也發布了多個關于山東和廣東海洋經濟區試點的文件。
另一方面,則要加大力度支持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發展。國家將集中精力解決14個貧困地區的問題,將做規劃,給政策,投資金優先發展。
最后,則是打造一系列試驗、示范區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工作的核心要求。國家發改委為此也推出了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成渝經濟區戰略。
事實上,改革試點的推行,正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探路的重要之舉。例如重慶現在戶籍制度改革,之所以選擇重慶作為統籌城鄉的試點,是因為重慶有2800多萬人口,農村人口占了三分之二,可能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直轄市之一。其城鄉差別之大,世界罕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地區經濟試驗、示范區為區域經濟取得了寶貴的探索經驗。
2012年1月9日,在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和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會議上,討論通過了《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和《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會議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要加強領導和指導協調,細化政策措施,精心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