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要素成本上升,長三角地區出現了一部分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的現象。轉出地主要是受長三角輻射的泛長三角地區。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如何協調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是泛長三角產業實現成功轉移的關鍵。本文在透析泛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原因及其過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合作與競爭的基礎上,找到了泛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同時就如何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泛長三角產業轉移產業類型合作競爭與協調
一、前言
泛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是以產業轉移理論為支撐的。在產業經濟學中產業轉移是指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關于產業轉移的理論主要有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的工業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劉易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和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產業轉移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于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1]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客觀上存在梯度差異,高梯度地區通過不斷創新并不斷向外擴散求得發展,中、低梯度地區通過接受擴散或尋找機會跳躍發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發展。
泛長三角地區是新近提出的一個區域概念,至今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論。從地理范圍上來看,泛長三角主要是指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在內的長三角地區加上安徽、江西兩省。雖然范圍還沒有最終確定,但安徽省占有一席基本達成了共識。長三角地區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據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2009年,長三角地區GDP達到79725億元,長三角地區以占全國1.0%的土地創造了占全國21.61%的GDP。[2]該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城鎮體系完整,體制比較完善,科教文化發達,已成為全國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長三角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帶動周邊稍微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泛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原因
文章主要是從轉出地和轉入地兩個方面來分析的,轉出地主要是指上海、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轉入地主要是指安徽、江西等地。
(一)從轉出地來看
1.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長三角經過長達近20年的發展,支撐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約束比較優勢正在逐步減弱,要素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估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地區綜合商務成本上升了76%,工人工資平均上升了51%,石油、煤炭、鋼材和土地等要素價格持續上漲。長三角的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部分制造業向中西地區轉移的趨勢不可避免。[3]
2.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從《長三角統計年鑒2009》中得出,長三角地區三次產業比重為5.05∶52.64∶42.31,呈現出“二、三、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三次產業比重為0.82∶45.52∶53.66;江蘇省為6.93∶54.97∶38.10;浙江省為5.1∶53.89∶41.01。上海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高于第二產業的比例,表示其已經處于工業化階段后期,江蘇省和浙江省也處于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度的階段。[4]進入21世紀后,長三角不斷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開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實行產業區域轉移,把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擴散出去,以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
3.資源、環境的壓力。隨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涌入長三角地區,造成長三角地區人口不斷增長,人均占有土地日益減少。住房緊缺、交通擁堵、人地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從轉入地來看
1.要素成本低廉,資源豐富。與長三角地區相對應的是,安徽、江西等地的要素成本比較低廉。以安徽省為例,2010安徽省總人口近6000萬人,勞動資源豐富,農村富余勞動力眾多。2009年安徽省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為29658元,勞動力成本較低,如皖江城市帶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于浙江勞動力成本的一半或2/3。同時安徽省還有豐富的煤炭以及水資源。
2.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只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才能吸引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實現轉移。轉入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得越來越好。就安徽省來說,全省近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交通方面,安徽省鐵路、公路運輸網絡已經初步形成,與長三角地區的發達城市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到達這些城市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為產業轉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3.制度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大大改觀。為了更好的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各地政府制定了更為具體可行的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企業按規劃轉移,以實現區域經濟的有效合作,增強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區域經濟范圍。比如安徽省政府就制訂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長三角產業向本地轉移,甚至做出了允許轉出地分享GDP和稅收的制度安排。[5]同時安徽省建立了許多產業園區,為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通過園區的建設能夠充分的發揮產業集聚效應,讓轉出產業處于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之下。安徽省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很快,居民消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商品市場需求逐漸增大,市場環境業大大改觀。
三、泛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存在的合作與競爭
在泛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面的合作與競爭,文章主要分析區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和產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從而找到產業轉移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寶貴經驗,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作為轉出地的長三角地區和轉入地的安徽、江西的等地本身就是一種合作。兩個地區通過產業的轉移來形成良好的分工,長三角地區承擔的任務更多的是產業技術研究、產品設計與研發等產業鏈頂端的部分,泛長三角地區的安徽、江西等地承擔的主要任務是產品生產與制造等產業鏈末端的部分,兩個地區分別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完成一條完整的產業設計、研發、生產鏈條。這樣既解決了長三角發達地區生產成本高、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同時也給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區帶去了發展機遇,帶動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泛長三角產業轉移現在已經形成了多方面的合作。在政府層面,高層領導積極溝通協商,定期召開合作會議,共商發展大計,對于安徽來說,省級政府不僅著眼于長遠發展,與滬蘇浙三省市政府協商簽訂區域合作框架和重大項目合作協議,還支持和鼓勵各市、縣政府,尤其是與長三角接壤的沿邊縣(市)政府與長三角地區的合作,在具體項目上引導政府間區域合作的重心下移;學術方面,各大高校成立了專門的泛長三角研究小組,為泛長三角產業轉移提供理論支持與發展建議;在產業方面,產業合作的例子屢見不鮮,尤其存在于產業配套型的產業。所謂產業配套型產業主要是指產業配套型是指通過區域間相互協作,以當地優勢產業為中心,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配套發展。它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延伸產業鏈,這種類型文章已經做了介紹。第二種是產業鏈的互補,即假定A和B屬于同一產業的不同生產環節,二者是配套、互補的關系。由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成本上升和環境壓力加大,企業將屬于“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險、低產出)”的生產環節A轉移出去,而把B生產環節繼續留在本地,這樣A和B就形成了配套互補型產業轉移,B生產環節的發展需要A生產環節為其提供配套產品。[6]隨著長江三角洲內部以及與周邊地區交通一體化的逐步推進,長江三角洲的部分生產環節將可能向安徽、江西等臨近省份,尤其皖江城市帶轉移,并且與本地形成配套互補的緊密的產業分工合作格局。例如,安徽已經在汽車整車與零部件生產方面開展與上海、浙江的合作,蕪湖現在已集聚了200多家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其中70%來自浙江省。
泛長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不僅存在在合作,還存在著多方面的競爭。第一種是區域之間的競爭特別是轉入地之間的競爭。目前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地區迅速擴大。為了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都努力改善本地區的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吸引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國家在中部省份批準濱海綜合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和長珠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批準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這些地區地跨東、中、西地區,使得全國區域經濟已呈現多極發展、齊頭并進的態勢。[7]在這種區域經濟多極化發展格局中,泛長三角地區不僅面臨著與東部省份,而且還面臨著與中、西部省份的競爭,而中、西部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基礎條件相當,產業競爭會異常激烈。第二種就是產業之間的競爭。這主要是指轉移產業與轉入地當地產業之間的沖突。由于轉入地當地也存在著一些加工制造業,轉移產業對當地的產業形成了一定的競爭。
在泛長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有合作,也有競爭,兩者是相伴相隨,互相促進的,有合作,才能加強交流,加快產業轉移的步伐,降低轉移成本,使泛長三角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有競爭,才能產生積極性,提高產業轉移的質量,使產業轉移處于一個良性循環之中。在現實中,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協調,以至于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競爭過度、合作不足等。轉入地區為了能夠吸引待轉產業,各地區爭先恐后的進行招商引資,只著眼于競爭,忽視了地區之間的合作,這種做法的后果就是產業轉移的效益不高。隱藏在這些矛盾之中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在承接產業轉移時的盲目性,沒有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無法與當地的產業體系配套。另一個問題就是承接產業類型的同一性。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各地區都把目光著眼于經濟效益好的產業,不管是不適合,后果就是造成了產業趨同,不利于實現產業的合理布局,對于泛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起不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四、在競爭與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泛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在廣泛的合作與有效的競爭基礎上建立協調機制,促進經濟區的產業整合,這一點也是由泛長三角地區的梯度差異所決定的。欠發達的安徽、江西等地與蘇浙滬三角區的產業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兩個地區處的工業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建立有效地協調機制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合理規劃產業轉移的整體布局,加強產業集聚,增強產業與區域的競爭力。有關產業轉移的理論前面已經做了介紹,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必須以這些理論為指導,在整體上合理分配產業轉移方向,這樣能保證區域整體都能受益,同時要加強產業集聚,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產業與區域的競爭力。在點面結合的基礎上,既能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同時通過產業集聚增強區域之間的有效競爭。
第二,根據產業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轉移路徑和轉移區域,切忌盲目轉移與引進,要因地制宜,與當地產業體系相配套。產業類型可以分為成本依賴型,產業配套型,資源利用型和市場拓展型。轉入地應該在充分研究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產業類型引進,充分的發揮優勢,彌補劣勢,并且要與當地已有的產業體系配套,對于適宜引進的高科技成果,可實施技術嫁接,在承接過程中改造傳統產業,將本地的資源優勢轉為產業優勢。比如安徽省的合肥市,其家電制造業已經初具規模,再引進長三角的家電制造業時,要與原先的體系配套。
第三,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要注重優勢互補,實施錯位競爭,避免產業雷同。泛長三角地區各市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強化與周邊地區在產業上的水平分工,盡量避免與周邊縣市在產業定位上雷同,大力發展與周邊地區互補型的產業。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惡意競爭,忽視合作,導致引入的產業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在長遠上不利于轉入地區的經濟發展。如果安徽的企業與長三角地區企業生產產品相同,安徽的企業必將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因為產業高端已在長三角了。在承接轉移過程中,安徽的企業需要正確定位,發展差異化產品的戰略,提高自己在激烈競爭中的地位,占領市場。
第四,加強轉入地的產業園區建設,形成若干個與長三角產業互補和配套的產業園,推動泛長三角地區產業一體化發展。產業園是產業的聚集區,同時也是一個孵化平臺,是企業走向產業化道路的集中區域。產業園的建設可以增強區域產業承接的競爭力,減少轉移成本,直接與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形成垂直分工合作,加上政府給予的優惠措施,能夠更快的將轉入產業消化改造,使之真正成為帶動本地經濟的新生力量。
參考文獻
[1]徐嵐.安徽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2):57.
[2]周榮榮.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定位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0(12).
[3]汪健、李婷、韓彬.安徽——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J].中國外資,2008(6)
[4]武旭,周春雷.淺談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J].區域經濟,2011(6).
[5]左學金.泛長三角產業轉移與區域合作[J].江淮論壇,2010(1).
[6]路紅艷,宋則.長三角地區產業向“泛長三角”轉移的路徑與模式研究[J].中國發展,2011(5).
[7]湖北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 中西部競爭大[EB/OL],http://www.stnn.cc/chinafin/200808/t20080828_854924.html,2008-08-28
作者簡介:黃凡巖(1988-),男,山東泰安人,安徽大學2011級產業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